APP下载

唐山地震文化新媒体开发路径研究

2020-09-10徐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唐山大唐山集体

摘 要:地震对于唐山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1976年的那场灾难不应当因时间而被遗忘,地震之殇、凤凰城的涅槃重生需要变成永久的、不断更新的文化符号来警醒世人,唤起我们对灾难的集体记忆。新媒体的出现把媒体发展带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普及,给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地震文化是唐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的集体记忆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新时期,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地震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唐山地震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媒体及集体记忆的分析,总结唐山地震文化和传播经验,提出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特征,全方位开发地震文化资源,唤起集体记忆,从而达到弘扬地震文化、牢记历史的作用。

关键词:唐山;地震文化;新媒体;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230-02

文化是社会生产生活的记忆与沉淀,新时期弘扬文化记忆是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新技术、新业态的加持下,媒体传播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为文化新媒体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唐山地震文化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一种精神和力量的汇集,带来无尽伤痛的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挖掘和深思的文化内涵,乘新时代巨轮,借新媒体东风,必将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一、新媒体与集体记忆

(一)新媒体概述与开发

新媒体主要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束缚和壁垒,从根本上消除了媒体在介质上、地域上以及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边界。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个性化。由于技术进步,新媒体做到了受众的细分和精准化,能够有效提供定制化的内容需求,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二是多样性。能够有效实现随时随地、无限扩容的传播内容,同时在传播形式上也有了巨大的变革,现在只要一台智能手机就能轻松联通全世界,了解全世界。三是交互性。独特的网络介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者和受众的界线,受众也拥有了自主权,从而实现双方的互动交流,简单的说既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同时也可以是内容的消费者。

新媒体作为一种科技文化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媒体运营方式,从文化传播、文化开发的角度来说,首先,文化传播离不开新媒体的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这是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其次,虽然新媒体优势明显,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传播与开发要注意社会性和商业性的统一,既要保持文化内涵的本质,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合理利用新媒体,让文化活起来,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又要注意防止商业的过度解读和不合理开发。

(二)集体记忆与文化

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集体记忆,也在同他人集体交流记忆时获得认同。集体记忆是具有当下性,由社会框架重新建构的,记忆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集体记忆本质上就是传播与记忆,带有很强的建构烙印,成为部分集体记忆被人们永生难忘,集体记忆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并且与当时时代的社会主导思想想一致,符合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識形态和文化底蕴[1]。可以说,集体记忆必须通过集体中的个体来回忆,通过个体记忆的方式表达出来。

集体记忆的时代性彰显了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作用,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是被人们记忆和传承的精神文化。例如,2018年5月12日发生了严重的汶川大地震,但是中国人们众志成城,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品格,让灾区迅速恢复重建,国家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全国人民组织各种纪念活动,让它成为时代的记忆、历史的回忆。

二、唐山地震文化与传播

(一)唐山大地震概述

唐山大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地震强度达到里氏8.7级,由于震级高,地处人口密集区,发生地点又在凌晨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一场地震灾害。

(二)唐山大地震文化与传播

地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特殊的与灾害条件相关的文化现象,它主要由灾变、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生存三项基本要素组成,由于其灾害性,它为人们留下的集体记忆无疑是沉痛的,甚至许多人依然饱受当年地震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不愿回首。在缅怀和回首时,地震发生时留下的感人、感动的人、行为以及精神又成为鼓舞人、感召人的重要精神力量,唐山大地震所彰显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地震灾害黑暗下的明灯,使人们永远不忘唐山,不忘为对抗灾害浴血奋战的抗震英雄[2]。

唐山大地震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深度挖掘和传承,从政府到社会,再到个人,人们对唐山大地震的文化传播是全方位的,不仅有地震遗址等实体文化记忆,也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传播,如《唐山大地震》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更延伸到抗震减灾等周边文化内容,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地震文化,发扬了地震文化。

三、新媒体时代唐山地震文化开发路径

(一)挖掘地震文化,彰显文化特色

地震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挖掘唐山大地震文化内容,彰显文化特色是实现现代新媒体文化宣传的首要任务,只有好的内容和题材,才能更好地被接受。所以在地震文化挖掘上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结构形式。在深入挖掘“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时,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积极发挥自己职能,做好“唐山大地震文化”的长期规划,在市政规划上要突出唐山大地震文化元素,在内容挖掘和题材选择上要弘扬主旋律,突出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典型遗迹,强调利用现代手段去开发和传播地震文化。除此之外,要发扬社会组织及公众的参与,社会组织和公众既是传播者,同时也是地震文化的受众,要根据社会大众需求,利用社会流行的传播方式,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去表达和宣传地震文化[3]。二是打造城市名片,弘扬城市个性。唐山在深入挖掘地震文化的同时,要充分用好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将“地震文化”作为唐山城市建设的重要标签,通过城市建设的带动,能够更好地宣传地震文化,同时,对于城市建设本身也摆脱了“千城一面”的困境,弘扬了城市个性,用更加宏观的视角挖掘地震文化、开发地震文化。

(二)对接新媒体,开发文化产品

新媒体最主要的特征是传播媒介方式自由度更高,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内容丰富化,在开发唐山地震文化时,要对接好新媒体,全方位地做好宣传以及发扬文化再创新、再发展。一是主动对接新媒体。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移动互联彻底改变了文化开发传播方式,所以在地震文化开发时,要注意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公众号、抖音等新兴媒体形式进行宣传,主动融入新媒体中,发扬地震文化精神,唤起对精神文化的记忆。二是开发文化产品。要重视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开发周边文化产品,通过延长产品的生命力,激发文化产品的活力。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正是在现代媒体环境下的商业文化产品开发的产物,它的成功对于其他文化产品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一次有益经验,唐山地震文化可以开发纪念日活动、旅游产品等,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开发的多元性、多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生机。

(三)搭建互动平台,拾起集体记忆碎片

地震文化属于集体记忆,区别于其他文化内容,它蕴含的情感色彩更浓厚,记忆内容更丰富。现在唐山市建有抗震纪念碑、广场、抗震纪念馆,南湖附近有电影《唐山大地震》影视基地,原华北理工大学校园内有地震中框架未受损的图书馆[4]。这些传统的、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直观地述说着历史,但是对于地质文化的传播作用不大。要想在互联、互通时代弘扬地震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与开发必不可少,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们拾起记忆碎片。很多人都有很多故事,虽然许多深埋心里,甚至是不愿回首的,但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搭建互动平台,为更多人提供互动的平台[5],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既抒发了个人情感,也丰富了地震文化内容,在平台选择上要注意新媒体的选择,同时要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个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各种互动平台和宣传渠道,人们对于地震精神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碎片中,流露的既是个人情感,也是文化记忆。

四、结语

文化与历史密不可分,文化对历史的反映多种多样。唐山大地震离现在越来越远,而抗震经验、抗震精神、对苦难的重温与回忆,都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多得的文化营养,对于提高城市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時期的文化传播离不开新媒体的参与,唐山市的地震文化应当不断与新媒体结合,扩大重播的范围和影响力,从而为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打造出一张新的名片。

参考文献:

[1]李立梅.地震遗址在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唐山大地震遗址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8):28-29.

[2]徐露,周振.浅析唐山地震文化的新媒体宣传创新发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0):51-52.

[3]闫万晓.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地震科普宣传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9):249-250.

[4]金磊.地震灾难留给人类哪些遗产保护观——写在唐山“7.28”大地震40周年的省思[J].城乡建设,2016(5):29-30.

[5]何雅昕.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央视新闻微博报道为例[J].新闻传播,2018年(16):34-35.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唐山大唐山集体
唐山大地震余震或持续上百年
警犬集体过生日
王大根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唐山不能忘
莫以阴暗心理挖唐山大地震“废墟”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
泛滥的集体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