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子》的论述思维

2020-09-10傅狮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类比推理老子

傅狮虎

摘 要:《老子》一书的一个论述特色是类比推理,详细说来有从自然现象、社会活动、历史经验出发的三类形态。这个特色源于中国源远流长历史下的巫史传统。

关键词:类比推理;就近取譬;源远流长;巫史传统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194-02

对《老子》的逻辑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讲其辩证思维,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称其为“素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说它把“军事辩证法变成了政治辩证法”[2]。辩证大师黑格尔对《老子》的思想、辩证思想也大为重视。这之外,冯友兰还专门把《老子》中“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拿出来,与《庄子》中的“遣之又遣”及禅宗思维合称为“负的逻辑”“烘云托月”方法,称之为中国特色的逻辑思维[3]。

本文想从另一个角度,对《老子》书中论述其道、德的逻辑做一番浅析,提出另一番粗浅看法。

一、就近取譬

《老子》一书共5000字左右,共81章。除部分章节为演绎推理,大部分章节表现出一个特点,即以社会、自然的现象为论据,进行类比推理,有点类似孔子的“就近取譬”。

归纳起来,这种推理方式表现为三种形态:

(一)就自然取譬

就自然取譬就是从大自然的现象出发,通过总结、提高而提升、推理出关于道、德的观点。

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4]“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大自然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现象,老子通过观察这些现象并总结道:事物的相对立又相存在,是普遍的道理——“恒”。老子继续推论道: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来说,美与恶、善与不善也是相对立存在的,如果有了美的标准,那恶的标准自然就有了;如果有了善的标准,那不善的也就出来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进一步的,作为圣人的行动指南就是:如果想成功,就不要太作为;如果想得到,就不要去占有;如果不想失去,就不要擁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切以无、无为为出发点,这是老子哲学的特点。不管你认不认可、赞不赞同,对他的对自然的观察、总结是否觉得可靠、全面、准确,都不可否认他那精炼哲言式话语中透露出来的类推逻辑。

又如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跟上述第二章一样,本章的语序需要调整一下来解读:水因为具有“不争”“处恶”的特性,所以说它“几于道”。所以,对于人来说,最好的德行就是向水学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因为“不争”,才能没烦恼,不会出事故。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章也是如此。“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是推理的前提和学习的依据;“下民”“后民”“乐推”是推理的结论,是圣人的指导;最后的“不争”之论是对前面的进一步抽象。

(二)就社会取譬

社会现象主要包括制作工具、人际交往、智力活动等社会活动之类。

如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造车、制器、修窗是社会现象,它们共有的特征是留出一块空地方,然后器物才能发挥作用,那么由之推理出的结论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还有如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些都是前面列举社会现象,最后一句得出观点,很直接。这类推理书中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

(三)就历史取譬

历史本属于社会的一部分,这里把它单独拿出来作分析。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说道:“如上述《艺文志》所指出,作为道家代表的《老子》与记录、思索、总结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相关。……《老子》一书是对当时纷纷扰扰的军事政治斗争,和在这些频繁斗争中大量氏族邦国灭亡倾覆的历史经验的思考和概括。”[5]《老子》十四章也说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可见历史经验对老子思想的影响。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之前列举的就是历史经验,之后是圣人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此”后面、“故”前面的几句话都是老子对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对第三章列举的历史经验的具体说明。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章中的“稽式”可以直接与历史规律对译。“稽式”的得出是对不同治民政策带来的对国家的不同结果。第五十八章说得更详细:“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而第十九章总结得更为精炼:“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这三章互相说明、补充,又独立成篇,后两章的最后一句都点出了自己的结论:“是以圣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二、渊源浅析

《老子》论述逻辑的这个特色,先秦其他诸子也有。如同为道家的《庄子》,其杂篇《寓言》概括《庄子》论述的特色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6]其中,寓言和重言是用来论证的言论,所谓“藉外论之”“所以已言”也。重言是引用古名人、年老之人的话论证,就是本文所说的就历史而取譬。寓言是借他人或故事来论证,其中有就社会、历史取譬的,也有就自然取譬的,如黄帝、许由等历史故事和鲲鹏、朝菌、夏虫、山木、朝三暮四等寓言故事。

儒家善于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文献的引用比较多。当然,其他学派也重视学习并引用历史文献来论证,并在当时形成了以五经为中心的教科书和普及读物。但同时,他们也重视就自然、社会取譬。如孔子的“绘事后素”的诗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孟子的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来论舍生取义,兼顾了就自然与社会取譬;《荀子·劝学》:“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青、冰之论为就自然取譬,木、金之论为就社会取譬;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寓言,为就社会取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这源于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之历史。正因为中国的历史“流长”,没有中断过,所以历史记载非常发达,不管写成文字的还是心口相传的,都把“源远”的上古先民的与天地人斗争的经验记载了下来,用来教育、指导后人。李泽厚先生的“巫史传统”[7]研究告诉我们,我国先民在与天地人斗争时,常举行巫术活动,即通过舞蹈来达到一种狂热、通灵的状态,使人神合一,达到祈求目的。这个长期、固定或不固定的活动给予先民们的经验就是,只有天人合一,即人满足了天,按天的要求做了,才能获得丰收、壮大自己、打败敌人。于是,自然即天地成了一切活动的标准,模仿它成了活动的目标:模仿天地才能得到好处,是善;否则是恶——“不仁”的自然在中国人眼里似乎有了人格,泛上了道德色彩。

对社会、历史的取譬也是由此而来。經验的长期积累就是历史,历史的经验最有证明力量。

对这种情况汇总、总结的集大成者是《易传》。《易·象传》对每卦的卦象都进行了说明,以天地山泽取形,后面紧接着一句君子行动指南的话。如乾坤两卦,《象传》说:“天行,健(乾)。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的形象是“天行”,坤卦的形象是“地势”,君子应该模仿、学习它们,做到“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系辞传》:“易与天地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之理就是法象天地,其“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之理无不从天地、卑高等自然、社会中来。

三、结语

由对《老子》的个例分析而触及先秦诸子的论述逻辑,又经过历史的积累、沉淀,其已成为中国人思维的一个鲜明特色,如诗歌的由景起兴、一切景语皆情语,连流行于民间、用于启蒙的书籍,如《增广贤文》《菜根谭》等都有如此特色。如《增广贤文》:“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3.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83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20.

[4]李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89.

[6]郭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494

[7]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56.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类比推理老子
漫画
浅谈高中数学中类比推理的“形”与“神”
漫画
智者老子
参考答案(2)
4类比推理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类比推理等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