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及培育

2020-09-10曾小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尊重敬畏保护

曾小林

摘 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必须在理解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敬畏;尊重;顺应;保护

中图分类号:D61;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033-02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必须进行体系化建设。其中,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其准则是建立健全生态价值观念。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在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就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这一理念。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即: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一)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有的基本认知。自然是生命之母,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2],因此,必须敬重自然。当人类破坏自然时,自然所带来的灾难是无情的,必须畏惧自然,小心谨慎地对待自然。

人类要敬畏自然,还因为敬畏是人生的重要准则。曾国藩曾说,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人只有心存敬畏的时候,才会小心谨慎地行事,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只有对自然心存敬畏,在自然面前才不会胆大妄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点,人类文明史早就有验证。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在同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时候,对自然是敬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深厚的敬畏自然的色彩,从远古时期的中华各民族各种神话人物,到现实的人物,如孔子“不语 怪、力、乱、神”,但他也强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3]。畏天命,就是敬畏自然。从中国画的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对比,再到如北京天坛、地坛等古代建筑,都是古人敬畏自然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同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对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开始对自然无度地索取。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了自然的疯狂报复。对这一问题,恩格斯早就告诫过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20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环境公害事件,都是这种“冲突”的结果。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敬畏自然。

当然,人类敬畏自然,并不是人匍匐在自然的脚下,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自然的神秘性已经失去。敬畏自然的本义应是:站在同自然平等的地位上,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敬重自然,认识到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意识到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从而谨慎地对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自然无偿地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各种物品。因此,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4]。《周易·条辞传》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吕氏春秋.去私篇》也感叹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5]。正是自然无私的供给,人类才得以产生和生存发展,所以人类应该感恩自然,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的第二个含义,就是要善待其他生物。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6]。自然中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2],失去这些物种的任何一个,都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

所以尊重自然,就是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感恩之情、报恩之意,承认其他生命具有生存的权利,善待生命。

尊重自然要求人类在同自然相处中要顺应自然,这是人类同自然相处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顺应自然

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如春夏秋冬,日月交替,都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荀子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7],都是告诫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无视自然规律盲目蛮干,更不能认为“人定胜天”,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客观自然上,不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当然,顺应自然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正如恩格斯所讲,人类之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类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并能动地改造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违背自然规律,从而遭到自然惩罚的例子。也有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子,如大禹治水,再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灵渠等都是其修造者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顺应了自然的规律,并能动地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在當代,人类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湿地公园的建设等,都是人类顺应自然的例子。

因而人类顺应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合理改造自然,实现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

遵循自然规律要求人类要保护自然,这是人和自然相处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保护自然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自然有其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正如人类古人讲,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自然的自我修复是有时间空间限度的,所以我们要保护自然。

《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8]。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等保护山川的职位,也颁布了很多保护山川的法令。而民间也有很多保护自然的谚语,都在告诫人类要保护自然。今天,人类保护自然,除了要维系生态平衡外,还要恢复被破坏的生态,补过去的旧账。

因此,保护自然,就是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保护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恢复生态平衡的状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是知,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是行。有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心,才会产生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保护之举。反之,只有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才不是纸上谈兵。敬畏是尊重的前提,只有对自然心存敬畏,才会发自内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是保护自然的必然之义;顺应本身也是保护,保护自然是顺应自然的应有之果。

作为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必须要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并自觉化为行动,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培育。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人类过去一些错误做法的反思,因此,其培育不是全新的文化观念培育,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指导下,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观念的精华,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心理和行为,才能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自然观

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是关系到公民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命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科学的自然观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推动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9],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就要深入研究我国的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挖掘其内涵,吸取其精华,将中华传统“天人合一”自然观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自然观思想成为涵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源泉。

(二)把社會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一种观念或理念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通过教育、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方式,将其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让人们感知、领悟,最终达到用而不知的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要将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倡导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方式。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1]。鼓励人们亲近自然,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必定会无私馈赠人类,从而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倡导和树立节约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

(三)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坚持全民行动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美丽中国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应该由全民共同参与。必须要在全社会成员中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

为此,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起基于人类和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上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体系,使人们拥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强烈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6):5-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383,381.

[3]张燕婴编.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87.

[4][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5]吕氏春秋[M].张玉玲译注.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6]李湘雅编.道德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4.

[7]荀子.天伦,引自[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06.

[8][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9(3):6-9.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尊重敬畏保护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