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戏曲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发展

2020-09-10王宵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传播新媒体时代戏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戏曲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符号、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戏曲文化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推陈出新。新媒体的出现,对戏曲这一传统瑰宝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处于新时期的我们有责任弘扬戏曲精神,为其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戏曲;发展;新媒体时代;传播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225-02

中国戏曲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从勾栏发展到厅堂、剧场式的舞台表演,再发展到电视荧屏艺术。国家对其保护的趋势愈发明显,但戏曲工作者在推进作品创作传播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方面,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仅在单一媒体或作品主题表面上发生变化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使传统艺术完全顺应时代的变化,承载着传统表演方式的戏曲艺术不断面临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戏曲表达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要求需要有大段时间作为支撑,在当今碎片化的时代,这面临一些困难。在当代情境下,应如何把握机会、拓展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是值得现代人深思的话题。

一、传统戏曲面临的挑战?

戏曲文化具有我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在中国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然而现阶段戏曲面临着主流文化迅速被边缘化、文化市场话语权缺失的局面[1]。可以说,人们被大量碎片化信息包围。在信息传播时代,体现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和娱乐活动比比皆是。人们娱乐选择的多样化,打破了戏曲的独特性。戏曲逐渐成为老一辈的专有名词,而年轻一代对这种艺术体系的认知也变得模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观众分流现象也影响着新媒体时代戏曲的传播。

首先,大众审美特征发生变化是戏曲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出现,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出现在精神领域中,形成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人们往往追求快节奏和视听刺激的娱乐方式。戏曲的缓慢节奏、程式化唱腔似乎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兴趣。

其次,除了面对新技术表现出来的优势,还应注意戏曲本身的局限性。陈旧的传统题材与当代存在一定的脱节,人们无法感同身受和沉浸其中。要想扩大戏曲本身的受众面,观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门艺术一旦失去了观众,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价值。欣赏者总是以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为准绳来选择欣赏对象,因此戏曲需要和观众达成共识。能否赢得观众是一个重要准则。戏曲存在的弱点亟待解决,当被放大时,会显得尤为突兀,也是会导致观众注意力转移的因素之一。

二、使传统艺术数字化

数字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公众的多个领域和角落。当今的艺术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形式,可以通过多样化融合加持数字化处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艺术的功能和形式不断优化和更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给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的传播媒介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必然碰撞出不同于原来的艺术形态。”[2]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有效地传播,而新媒体也需要依靠戏曲文化来进一步完善其传播内容。

新媒体数字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戏曲则归属于艺术范畴,虽属不同领域,但具有一致性。新媒体可以发挥其互动性与实时性的特点,跨越时空的局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国戏曲文化,积极成为传播者和推动者。利用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共享特点,打破传统戏曲传播的时空限制,拓展观众的年龄和群体层次,在每个阶段根据其个性化进行区分和创作,进而传播中国戏曲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互动作用,近年来许多沉浸式展览体验深受大家追捧,原因就是削弱了观赏者与表演本体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使观众亲身体验,通过自身参与去感悟,间接达到了传承和推广的目的。

上海新视觉电子音乐会是将戏曲融入多元素剧场的一次创新典范。音乐会结合了戏曲、视频、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类型,运用视听技术打造了一场立体式的音乐会。以中国典型文化遗产昆曲作为音乐的基础元素,节奏旋律贯穿整体,并从多个角度解读节奏的内涵。公众可以通过听觉与视觉,实现音乐和画面的重合,感悟音乐和画面结合层面的律动。以互动形式的视听觉融合盛宴,向观众展示新媒体艺术的魅力。

该音乐会的尝试不仅融合了传统艺术和数字化,还打破了传统音乐会单一的听觉欣赏模式,在视觉中加入了多重带有影像装置的艺术作品,融合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削弱了距离感,使观众体验到视听带来的多重艺术享受。它是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带给人全新的感受。

一门优秀的表演艺术想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需要在传播介质上下功夫,对此,以上的艺术融合案例就值得研究。此外还有近年来的“故宫文创”也广受大家欢迎,《上新了,故宫》请到了多位当红明星搭配专业设计师一起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再设计出与故宫元素相关的文创产品;三色胶带被抢到断货、爆款故宫口红遭疯抢,故宫的衍生产品和周边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故宫文化以具象的表达方法落地,实现了公众与故宫的双向互动。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是现如今一种常见模式,先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推出去,让大众熟知新型产品和产生兴趣,明星效应也会增加购买欲望,进一步促进传播,在节目播出的同时既给大家科普了故宫文化,也为传统文化增添了现代化色彩,促使大家了解傳统文化的历史密码,有利于艺术整体的发展与推进。

戏曲必须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新技术的发展绝不能认为是戏曲文化的绊脚石。多媒体的应用与融合可以为艺术开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借助最新的数字化技术,我国的传统艺术可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新技术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态和新的层次,经典既可以得到传承,也可以发展成为既有民族文化又有当代都市气息的艺术文化。

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为戏曲文化传播带来了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文化传播和提高数字技术领域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扩大戏曲艺术的受众面,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的接触机会。在多元化时代,数字戏曲这一新型艺术的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支撑,也需要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经验传承以及培养新人作为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创作,提高公众的欣赏水平,为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营造氛围。促进新时代戏曲的发展,把握机遇。

三、传统戏曲传播应对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策略

针对戏曲传播的发展,可以“先分再合”。也就是先对部分戏曲元素进行拓展与传播,例如上文提到的一些文创产品设计,让大家先了解戏曲的魅力,符合当下碎片化的习惯,同时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最终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回归体系化,使大众通过一些元素了解戏曲本体。

基于此,最根本还是离不开始终谈论的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前提,传统戏曲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魅力,这种文化是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无法欣赏的,因此戏曲必须在传承中推陈出新。一方面,传统戏曲剧本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诗词为基础,展现中华文化的古典魅力。另一方面,戏曲的传承应立足于优秀民族音乐素材,对不同地区的民族图腾提供一定的保护,继续发扬传承意境。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制造交互式体验、沉浸式体验,使观众感同身受,亲自去感受,进而产生想要了解背后本体的欲望。要想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脱轨,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戏曲精神的发展,已成为戏曲改革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如电影《霸王别姬》,以同名京剧题材贯穿全片,还加入了昆曲,展现了戏曲和电影的双重美学[3]。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正是因为陈凯歌导演非常重视戏曲这一民族文化。利用电影这一传播形式重新输出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应利用互联网发展戏曲传播的新样式和新节目。戏曲是一门求美不求真的艺术,其魅力在于对形式美的追求。简单来说,程式是戏曲文化讲究的一种模式,但这种程式可以演变成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新程式,不能一成不变,应在形式美上找到突破口,从而增加现实可能性。创新需要遵循和结合时代的要求,其特点和规律的优势需要保留下来,同时也要看到问题,进行微调,避免照搬。

戏曲进校园也是必不可少的,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通过校园、社会传播实现信息交互,让喜欢的人“走进来”,培养从业人员队伍,提前“播种”。不能让我们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也不能让它在青少年的文化字典中越来越模糊。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青少年,都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应该在学生中普及戏曲教育。比如可以适当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竞赛活动、亲身体验戏曲等,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储备相应的戲曲知识,为戏曲提供储备力量。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戏曲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创新,受众群体也相应扩大,拓宽了戏曲的发展道路。除了正面影响外,消极因素也需要得到重视。人们的视线可能或多或少聚焦在新媒体技术上,归于本体、回到戏曲本身,需要我们一步步实现。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我们应使其在数字时代更加光芒四射,在传播和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利用好数字技术,发展和推广戏曲,弘扬戏曲精神。

参考文献:

[1] 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J].当代戏剧,2010,25(003):4-7.

[2] 温丽君.新媒体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J].戏剧文学,2016,000(008):74-76.

[3] 郭恺君.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境遇及其发展策略[J].北方文学(下),2015(7):90-91.

作者简介:王宵(1993—),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设计与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传播新媒体时代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