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哲学家的异同

2020-09-10朱琳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博弈差异

朱琳琳

摘要:本文通过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博弈”,“师徒传承和继往创新的差异”,“相互包含又彼此参照的交集”这三个角度论述了中西方哲学家的异同。

关键词:博弈;差异;交集

藍色的地球在地域上横向分为两半,有着清晰严谨的界限。而与此相对应,人类精神文明很难厘清边界,思想载体上也不如这般明朗。此起彼伏的哲学家智慧,一方面各成一派自由独立,一方面又相互渗透彼此包涵。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定距离之外,才能淋漓尽致窥探到中西方艺术家的奥妙。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博弈。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大都有自己坚定的风格气质。可贯穿中西方统一研究不难发现,大体上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我们从不刻板承认在它们背后一定是相应的哲学体系,但西方哲学大都以“唯心主义”为主导,东方哲学大都以“唯物主义”为主导。这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影响的。西方哲学起源于柏拉图“理式说”以及他们的众多弟子,东方则以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老子的“道法自然”为起源。追本溯源不难发现,西方以抽象思维和精神感受为主导,东方以形象思维和物质要求为主导。在此,我们以两家具体的派别作详细分析:柏拉图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观点“艺术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影子,客观世界是理式世界的影子,艺术世界和理式世界隔着两层”。可见,以柏拉图为首的西方哲学家将感性的理式世界作为主导,由此拓展整个唯心主义哲学框架。恐怕诸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恐怕早已经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究竟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恐怕永远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无解答案,不妨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答案。——马克思哲学讲究“自然的人化”理论,寄希望于通过对自然潜移默化的改造中窥探出永恒的真理。在此基础上的双重博弈,如何取舍与抉择,将会成为每个哲学派别绕不开的话题。

二、师徒传承和继往创新的差异。

可能是根源于中西方文化和表达方式差异,东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大都是含蓄内敛的,西方大都是开朗奔放的。东方人讲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西方人更多强调优秀文化的革新和发展。东方人将“尊师重道”写进去道德标准中,西方人却相当程度上淡化道德对学科知识的束缚。以上种种,似乎已经无形中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哲学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历经的跌宕起伏。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哲学家发展他们的哲学理论时,大都注重师徒关系的一脉相承,例如孔孟之家为首的儒家核心思想即“克己复礼”,老庄哲学为核心的道家核心为“无为而治”。罕见师徒观点的决裂,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窥探出东方分门别类拜师学艺的传统。然而以柏拉图以及其弟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古典哲学思想,则并非严格束缚在“师者为大”的框架体系中。相比师徒观点的一脉相承严谨描摹,他们似乎更偏重于在“创新”二字上做文章。例如当时响彻文坛的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就不难窥一斑而知全豹,多少体悟到他们身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于恩师和真理的左右权衡。而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哲学的发展环境毫无疑问更加包容。

三、相互包含又彼此参照的交集。

正如中西方在地域上隔离严谨,但仍旧会有人头攒动彼此融合。也正如虽然身处国界内彼此朝夕相处的红尘男女,但仍然摆脱不了异域风情美人生龙活虎的吸引力,于是一代代混血儿横空出世。无独有偶,在哲学思想上的“混血儿”更是美的一塌糊涂。纵观中西方哲学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相互包含又彼此参照”的双重交集身份。例如老庄的“无为而治”和“清净寡欲”思想,某种程度上也是隔空响应了西方苏格拉底的某些思想。可见,在不同的时空纬度下,哲学家的思想虽然差异巨大,但在心灵上是彼此相通的。如何将这种“相互包含又彼此参照”的关系贯彻到底,是一代代哲学家的终身使命,也是我辈青年学子生涯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只知道现象更迭,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缘故呢?正如中西方人类祖先都是猿猴一样,我们的文化精髓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元的。有了惊讶才会产生疑问,而疑问又是哲学的根源.从最初的世界是什么一直到我是什么.如果所有人都觉是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疑问,又何来的以上思考.而没有思考也便不会产生哲学.如何在不动声色之间信手拈来其他文化的优点,何尝不是做学问过程中的一种深度自觉呢。

当然了,以上所有论讨都是不成熟的观点。但毫无疑问也是通过熟读中外近现代哲学史之后得出来的一些浅层想法。我们常说播编表不分家,换个角度讲,哲学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它们二者电光石火水乳交融的一霎那,一门新的学科门类《美学》横空出世了,又名“艺术哲学”。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渊源契机呢?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概念,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可见,作为哲学和艺术的桥梁,美学的地位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回归最后,中美哲学家的异同又岂能被小小的体质规范约束在框架之中呢。他们可是世界上最追求“自由”的一群人,如果身为思想的工作者,还要被禁锢在沉重的精神枷锁中,那哲学家恐怕早就灭绝了。我们的社会也好,学科也罢,亦或者这门研究社会的科学,从头至尾都应该秉承“求同存异”的方针原则,同时必须给予广大哲学家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这是世界精神文明不能摧毁的一个福音。后浪能一以贯之的,就是将之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

[1]《哲学导论》 张世英

猜你喜欢

博弈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博弈与共振:涉警网络舆情关键点研究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