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齐鲁文化的角度看孟子“制民之产”思想

2020-09-10董豪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孟子

董豪

摘要:齐、鲁文化渊源不同。邹鲁之地作为孟子的故乡,邹鲁文化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又使邹鲁文化整合、提升,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孟子一生三次游齐,曾长居稷下,吸收齐文化,与稷下学者广泛交流吸收,借助稷下的学术平台,推动了其“仁政”理论的发展。“制民之产”作为孟子“仁政”理论的基础,从齐鲁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孟子;制民之产;井田制;齐鲁文化

一、孟子“制民之产”的含义

孟子关于“制民之产”的论述,最早出现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制”在这里有订立制度之意。“制民之产”就是规定人民产业。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制民之产”不是孟子首创的,当时的其他国君可能已经实行了这一政策,但“制民之产”程度不足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比较普遍的现象。面对这种境况,孟子在继承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对“制民之产”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孟子对于“制民之产”的构想,不仅要使百姓安居乐业,还要受到礼义的教化。

二、制民之产思想的基础:邹鲁文化

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当时的文化重心之地,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孟子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产生的巨大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曾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仁政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其出发点却是“制民之产”,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料,人民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离娄上》)所谓“恒产”,主要指土地。孟子认为,一般民众有“恒产”才能有“恒心”,“若无恒产,因无恒心”,因此,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得社会长治久安,必须率先解决“制民之产”的问题。孟子提出的“制民之产”,就是由国家分配给人民一定数量的土地,使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养活全家,即解决百姓基本的温饱问题;唯有如此,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所谓“恒心”,就是要求人民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孟子看到了“恒产”与“恒心”的相互作用,认为君王若是能够给人民提供足够的“恒产”,人民便会尽可能的保持“恒心”,如此君王也就更容易去教化民众,进一步引导百姓“为善为仁”。

关于“制民之产”的具体方式,孟子认为须从划分田地的界限开始,如果田地划分不合理,井田大小不均,收入会不公平,因此他提出了与西周时代“名同而实异”的“井田制”。孟子对于“井田制”的构想,是这样描述的:“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强调井田制“先公后私”的制度设计,井田制是基本制度,设计上适合人口稠密、土地开阔平坦的地区。从地理上看,井田制的实施位于王朝或者诸侯国所处的中心平原区域,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或者河道的冲击区,土地肥沃,易于开发,因灌溉等便利条件也容易划分地界,形成阡陌纵横。所以,井田制的适用地区基本上应该是土地平整、容易开垦的平原地区。而周公所封的鲁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鲁都曲阜,地处汶、泗流域,为古代帝王所在之地。所以鲁国利用当地土地肥沃的自然条件,根据国人长期农耕的传统,制订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因此,鲁国农业自古以来比较发达。所以我认为,孟子对于“井田制”,很大程度是参照了鲁国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来构想与设计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邹鲁之地的风土文化,对于孟子“制民之产”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制民之产”内涵的丰富:齐文化

在孟子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诸侯国,邹、鲁之外,当属齐国。孟子曾三次游齐,长居稷下学宫,齐文化与稷下之学对他影响巨大。

孟子游齐,正当齐威王、 宣王在位之时,也是战国之齐的极盛时期。他们在政治上实行改革,唯才是举、励精图治;经济上,通货积财,工商并举、甚富而实;在文化上,齐国大行礼贤下士之风,建造稷下学宫,招贤纳士。这些都孟子产生了极大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如“保民而王”,“制民之产”,“有恒产者有恒心”,以及“省刑罚、薄税敛”等,都能在齐文化中找到这些思想的源头。

在孟子“制民之产”的思想中,分配土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孟子又提出“取民有制”的主张,意思是说国家税收要合理可行,不能让百姓承受过重的赋税,从而失去了从事生產、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自古以来,任何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赋税,而赋税的源头即百姓,赋税的轻重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好坏,为此,他提出了“薄税敛”的主张。

孟子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指出轻徭薄赋既能富民,又有利于发展生产。而管仲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管子·权修》中提到:“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对“轻徭薄赋”的具体措施,孟子也有详细阐述。《孟子·尽心下》中提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认为布帛税、粮食税及徭役,征收一种即可。而《管子·大匡》提道:“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也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征税。在关贸税上,孟子与管仲同样有相似论述。《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提出在市场上,出租房不征税,在关卡上,仅查问而不征税。《管子·霸形》提到:“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管子·戒》:“于是管仲与桓公盟誓为令曰:‘老弱勿刑,参宥而后弊。关几而不正,市正而不布。山林梁泽,以时禁发而不正也。’”提出关卡只盘查而不征税,市场只管理而不收钱等,都能看出孟子对齐文化思想的吸收与继承。

总之,孟子能够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以管子、晏子为代表的齐文化的先进内容,丰富和发展“制民之产”的内涵,使其成为了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石一参,管子今铨[M].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5]杨伯俊,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猜你喜欢

孟子
孟母戒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二)
如花绽放
漫画
孟子说仁德
孟母教子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