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离异家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思考

2020-09-10赵熙 张岩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人格培养家校联合

赵熙 张岩

摘要:就目前社会情况来看,离异家的庭学生越来越多,在高职院校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比相对更高,而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单独的引导。本文从离异家庭学生的特点入手,分析离异家庭的学生的问题表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得出高职院校离异家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特征;人格培养;家校联合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特点

离异家庭子女是指父母婚姻破裂、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特殊人群。在中国,这类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原因在于他们既不是未成年群体,也没有踏入社会,并不完全成熟。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相较于完整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较高。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的问题行为远远高出完整家庭的学生,其主要表现就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同时还体现在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异家庭子女面对心理问题的承受能力与调节能力能够有所增强,自我意识也会相对提高,但父母离异给他们的消极影响还是难以消除。进入大学后,这类学生还要要面临更多的就业、经济与感情压力,这些新的心理冲突的发生会给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带来新的阻力。由此可见,加强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容忽视,而且迫在眉睫。

二、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表现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会呈现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一)自卑。许多学生在父母离异后,往往会产生自己的家庭不健全、生活不幸福的想法,在这种情绪的长期影响下,他们会选择慢慢将自己隐藏起来,缩小自己的交际圈,不愿与他人的交流,甚至会厌恶自己的父母。

父母离异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无人监管他们的学习。离异后,父母忙着再婚或者忙着挣钱。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机会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绩,也得不到父母的表扬和鼓励,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呵护鼓励形成反差,从而让学生从这种对比中感到失落,长此以往,学生往往就失去了学习动力,久而久之成绩便一落千丈。而原本成绩就较差的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成绩变得越来越差,老师无法找到家长配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因为成绩差受到同学和老师歧视,很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抑郁。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学生都认为父母离异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更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因此害怕与人聊天提到这些问题,闭口不谈自己的家庭,减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时间长了便难以与其他同学合群。

父亲或者母亲为了弥补学生缺失的父爱或者母爱,更加的溺爱这部分学生,用物质上的满足来代替精神需求,甚至有的父母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过于的纵容他们。由于从小学习缺少监管,这类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以后,看到别人学习进步,自己不如别人,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里心理。不管是自卑还是自控力差,形成的后果是一致的,都是自卑、自闭现象严重,进而性格敏感、焦虑,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和同学难于合群,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三)猜忌。父母的离异让学生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变故,容易让他们产生猜忌、怀疑的心理,认为所有人都瞧不起自己、轻视自己,认为别人对自己都有敌意,久而久之,也对也对他人产生敌意,长期的存在猜忌的心理。

(四)冷漠。有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离异是自己人生的末日,是最大的灾难,认为人生对自己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冷漠的对待身边的所有的人和事,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长期不思进取,长此以往更容易走向极端。

三、离异家庭学生问题的原因

离异家庭学生从小在不完美的环境下长大,形成自卑、自闭现象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一)家庭因素

很多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父母再婚,在重组家庭中,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部分,从而产生有严重的心理压力。现实中的父母有的因为经济压力,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需,使他们从小就产生了生活压力,这样的压力,到了大学会变得更加严重,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可能无法升入自己满意的大学,或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一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自己将来就业还存在许多障碍,这种让他们产生更加严重的压力,甚至还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而有的父母为了学生不敢再婚,努力拼搏培养学生,但是这样又让学生产生严重的负罪感,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家庭压力,希望能够帮家庭解决困难,双重的心理负担也使学生不堪重负。

有的家庭从小过于溺爱学生,他们缺少责任感,一旦遇到困难,只会怨天尤人,埋怨父母无能,埋怨父母离异给自己造成的不幸,让自己承受这样的困难。

(二)社会因素

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充斥着拜金、物欲,甚至唯金钱论,很多离异家庭的单亲父母,将主要精力都用在挣钱方面,忽视了对儿女的精神培养,只知道一味的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生活中缺少交流,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不停的重复让他们好好读书,不要辜负父亲或者母亲的付出。學生从父母身上只学会了拜金思想和物欲,有的甚至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挣钱,但进入社会以后,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使得他们产生焦虑疑惑。

在学习生活中,进入学校后,他们原本就有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家庭条件或者学习情况不如别人,也容易让他们感到自卑。这类学生由于从小缺少精神培养,在意志和品格上的修养也不够,遇到挫折容易气馁。

四、离异家庭学生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高职学校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对这些学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一)辅导员从生活上主动关心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因此,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在学校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辅导员。他们心理孤僻,不愿意和同学多交流,对同学充满戒备,对任课教师也是敬而远之,只有辅导员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这种特殊的身份,加强和这些学生的交流,主动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的压力有地方宣泄。

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关心方式,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性,以及自尊心强的特点,不能明确的表现出怜悯的情绪,要学会装糊涂,装作不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用自己的关爱来弥补生因为亲情缺失造成的其他缺失。

辅导员在帮助学生时,还要注重提前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要和学生的接触中因为贫富差距过大的而产生落差感,避免学生因此变得更加自卑。

(二)学校和家长共同教育

对于一些因父母离异,已经形成心理疾患的学生,要坚持“解铃还系系铃人”的原则,联合学生的父母共同来治愈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父母离异后,彼此仇视,并将这种敌对情绪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仇视父亲或者母亲。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多看望关心学生,多陪伴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三)帮助家庭困难的单亲学生寻找工作机会

对于那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心理负担过重的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工作机会的方式来帮他们减小压力。比如可以参与学校的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这样既然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可以让他们通过与人接触,慢慢的释放他们自卑和自闭的压力。

(四)用集体生活来温暖离异家庭的学生

离异家庭的学生,因为最亲的人的抛弃,产生严重的戒备心理,总认为别人不可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类竞赛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通过长期合作产生互相信任,慢慢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有了这些艺术活动,他们会将身心投入到兴趣爱好中,人也会随之变得开朗。

也可以开展一些读书类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掌握各类知识,丰富自己的道德品质,推荐他们读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章,加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鼓励他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看男,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

(五)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心理疏导

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对离异家庭学生的进行辅导。离异家庭的学生普遍自尊心强,表面上也看似非常坚强,不会向其他同学求助。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比如微信,QQ等方式,这些方式相对比较私密,尤其适合那些不爱向别人倾诉的学生。辅导员也可以主动找学生聊天,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这种私密又不暴露自己的条件下,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保护了他们的尊严。

五、结语

对高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慢工出细活”,避免急功近利,通过长时间慢慢的沟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正确看待自我的现实处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挑战自我,增强勇气,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梁清山 .高职生单亲与完整家庭子女在非正式组织中行为差异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4

[2]刘孙贤,宁教仁.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方法问题研究[J] .求知导刊,2019年33期

[3]劉贵丹.浅谈离异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J]. 文理导航(下旬),2017.06

[4]符蓉. 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03

作者简介:

赵熙(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助教,文学学士,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高职院离异家庭学生培养;

张岩(1988—),男,汉族,黑龙江大庆市人,助教,艺术硕士,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高职院离异家庭学生培养。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人格培养家校联合
请你们关心我
浅析语文在塑造职校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优势
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格的养成途径探析
体育教师如何开展家访工作
家校联合 共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