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一部优秀的方案性著作

2020-09-10肖义峰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4期

肖义峰

摘要:《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易走入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极端,应当引入“中层理论”来克服过去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弊病。本书对当下我国新时代历史学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层理论;宏大叙事;杨念群

一、本书的写作意图与目的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历史研究训练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过渡追求宏大叙事。另一个是传统的乾嘉考据学体系对我们历史认知方法的影响。这两个极端造成目前历史研究的缺陷,从而使我们现在的历史学缺乏自身寻求意义的自主能力和自身再生产的能力,要么走向一个受意识形态支配的极端,要么走向一个琐碎的、仅仅以描述某个历史事件的缘由为最终目的的臼标。我想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克服这两个极端带来的弊病呢?于是作者提出需要在历史学领域引进中层理论。

作者提出,通过借鉴库恩的“中层理论”的方法和理论,实现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因为 “中层理论”介于宏大的理论体系与微观的经验描述之间,既具有高屋建瓴的抽象性,又具有细致入微的可操作性,是抽象性与具体性二者的统一。通过借鉴“中层理论”可以在 “宏大叙事”式的宏观研究与乾嘉学派式的实证研究之间探寻一条新的解释和解读历史的路径,真正消解中观历史研究因无 “理”而导致的解释无能和因无 “据”导致的解读无力的窘境,从而增强中观历史研究的解释功能和解读功能,这既能使我们尽量摆脱唯意识形态化的桎梏,又能改变价值中立或政治无涉的态度,进而实现史学研究立场的回归。

既然是想要在中国引入库恩的“中层理论”的方法和理论,那么为何作者在本书中将大量篇幅用在海外中国学与中国史学界进行比较参照上呢?首先,中国史学界没有建立“中层理论”概念化解释体,其次,海外中国学运用“中层理论”进行研究较成熟,可以带给中国史学界许多启发。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书的主旨是想通过对海外中国学与国内史学习用的理论前提进行双向比较和互相参证试图探索建立中国史学研究“中层理论”的可能性。于是,这样一部具有学术史意义的著作便在这样的缘起之上诞生了。

二、本书的优点

“中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介于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和对细节的详尽描述之间”的理论。不过,作者在本书中对于中层理论本身的介绍,包括起源,引用,批判,跨学科等方面并没有想象中多,也较少着墨于历史学的“中层理论”的运用其与社会学的理论区别,本书所要展现给作者的乃是一个解决学界现实问题的“改革方案”。从这一层面上来讲,本书能够胜任其使命。

关于本书的价值,有学者认为:杨念群重点指出了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存在问题,以华南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批判对象,提出了“新社会史”的系统观点。杨念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色,他对于当前区域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的批评,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范式转换非常有意义。

本书写作于2001年,从出版以来便引发了很大反响。作者通过对中美学界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批评,指出了中國传统史学“两个极端”和西方汉学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中国史学界引入“中层理论”的必要性。同时,作者并非“赶时髦”,将一个60年代诞生于国外的领域“嫁接”入中国,而是在充分认识国内外对“中层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层理论”的本土化,以解决当今史学界确实存在的问题。

此外,本书在其叙述上也有其特色,作者所说的在评价一个观点时,首先要对其概念进行概念史式的剖析。如书中提到的对杜赞奇使用的“内卷化”一词的评论,他认为杜赞奇在著作中使用的内卷化这个概念不完全符合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的定义,自己只是借用这个词,它所揭示的现象已脱离了原词意义。也正是有这样对舶来概念含义的敏感与警惕,作者在引入“中层理论”概念时,便设想可在中国自身传统资源中提炼出“道统”、“政教关系”、“大一统”等可作为“中层理论”依据的古典概念,以回避盲目引入西方社会科学的规范概念所导致的错误解释,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作者的又一创见。

三、对本书的反思

“中层理论”的引入确实是改变中国史学书写范式的优秀方案。进来社会史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是印证了作者在本书中的许多倡议。但是,这样一种方案似乎有些“叫好不叫座”,近年来历史学领域运用“中层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并不像社会学那样多。如肖自强评价:“尽管这一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作者的价值预设意识不强烈,清晰度不够,作者对他所批判的形形色色的史学理论往往缺乏 ‘中层理论’ 的基本意识,许多现成的判断不加内在差异的分析就带进来了。杨念群本人也认为,“‘中层理论’在中国历史中的运用还达不到一种理论创构的自足水平,在我这里还主要是一个方法论的借用,是一个如何应用和加以转换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向历史学界迁移的问题。”

尽管由“中层理论”所引发的书写范式的革新仍然方兴未艾,但这一改革方案本身的价值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就笔者自身来讲,由于缺乏史学理论与海外汉学的训练,很难对书中所提问题有深入的认识,独自阅读本书亦感到困难很多。但书中所批评的“两个极端”的问题在中外关系史方面亦广泛存在且不仅仅限于中国史学界。同时,当后殖民主义的分析框架被一些学者引入帝国主义问题与国际政治史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学术成果,得出一些缺乏说服力的结论(以海外学者的东亚著作居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层理论”所倡导的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取向,不得不说对于中外关系史研究亦多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念群:《当代中国历史学何以引入中层理论》,《社会观察》,2004年07期,第34-35页。

[2]杨念群:《“中层理论”应用之再检视:一个基于跨学科演变的分析》,《文化纵横》,2013年02期,第1-18页。

[3]杨念群 肖自强:《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开放时代》,2002 年第 2 期,第6-30页。

[4]肖自强:《中层理论:一项具有摧毁性的史学建设》,《博览群书》,2001年12期,64-67页。

[5]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