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2020-09-10张慎杭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张慎杭

摘 要: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产生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以“现实的人”为起点,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路径。在新时代,深入挖掘和研究馬克思民生思想,对我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阐述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如中国始终重视民生建设、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等。

关键词:马克思民生思想;民生建设;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013-02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矛盾,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是一项重大任务。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决我国民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民生建设,我们应该重温和研究马克思民生思想。

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伟大著作中虽然并未直接使用“民生”一词,但是民生思想却始终贯穿其中。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马克思中学时期到1842年在《莱茵报》工作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志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他中学时期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初步体现出他对人类幸福自由的追求,这是他民生思想的起点。大学时期,马克思广泛阅读哲学类的书籍,在其博士论文中表现出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推崇。1842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在《关于林木盗窃法》中,旗帜鲜明地捍卫贫民的物质利益,猛烈抨击普鲁士国家和制度的不合理性,公开为贫民辩护,他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本质,这时候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开始形成。

(二)发展阶段:从《德法年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要想实现人类的解放,只能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宗教。1844年5-8月,马克思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时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开始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研究的起点。马克思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根源于劳动异化,也就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1]。这种异化使工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揭示了要克服异化改善工人阶级境况,就要消灭私有制的伟大思想。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他在批判费尔巴哈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同时,阐述了全新的世界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从实践生产的角度去关心民众生活。1845-1846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要想获得解放首先就要满足其基本需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 。他希望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善人民的境况。

(三)成熟阶段:《共产党宣言》至马克思晚年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其中指出人的最终解放是人的自我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还指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体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经济关系的角度阐述民生。揭露了资本家压迫、剥削工人的秘密,即资本剩余价值;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人民生活困苦的根源,要实现劳动自由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还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了阶段划分,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只有到达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人才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觉、自主地劳动,在劳动中获得幸福和快乐,真正实现人类解放。这也标志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成熟。

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现实的人”为起点

马克思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是臆想中的,而是处于社会历史条件中,由于不同的社会状况具有不同的民生需求。满足“现实的人”的需求才能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一是要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二是享受需求,当人们能吃饱肚子的时候就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如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生活环境、追求艺术和科学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的多种需求。三是发展需求,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仅要自由地从事劳动生产,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还要在科学、思想、艺术等精神方面自由地发展。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终极目标

马克思对民生的关注点始终围绕在“人”,发展民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的自由发展,正如《宣言》中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发展要求人的个性、人格等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摆脱资本和机器的限制而不受阻碍地发展。但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些必然的东西要去遵守,穿越必然王国才能到达真正的自由王国。

其次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能力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路径

马克思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满足人的需求和改善民生的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产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越强,人的各种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那么社会生产力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一旦生产力停滞,人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更无法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且“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可以摆脱劳动的束缚,劳动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个自觉快乐的活动。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还可以让其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真正实现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民生思想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一)中国始终重视民生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改善民生。如在经济上,农村走人民公社化道路,城市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避免贫富分化;在教育上,普及义务教育,并在农村建立了五保供养制度,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体现了我党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着力解决好人民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等民生问题,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二)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民生问题,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对人民的关怀。对人民负责是党始终坚持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维护好人民的真正利益,就要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认为,现实的任何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的[10]”。所以民生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要想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的物质需求。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有了明显提高。在许多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这表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有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内容和新的阶段特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这说明我国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满足了人民的基本需求,因此人民需求开始转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的需要,这还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改革中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彻底推翻资产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生产力和人民的真正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而得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意志、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德]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 [德]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11):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出版社,2017-10-28(1).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