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2020-09-10王宪坤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哈

摘要:在全球制造业新一轮变革的进程中,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哈萨克斯坦正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稳步推进必将使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个重要沿线国家的制造业贸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项下工业制成品的一位数、二位数产品分类,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分别从静态角度测评了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认为,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化学品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且产业内贸易处于较低水平,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潜力较大。

关键词: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工业4.0概念正在引领世界制造业领域内的深层次变革。以美国、德国等为代表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对其国内制造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处在全球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低端的中国来说,自然也不例外: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该战略旨在加快我国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然而,在国际外部需求疲软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我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贸易水平和进行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三年来的顺利实施,我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是经济发展实力

最强,与中国贸易量最大、贸易互补性最强的国家,中国对哈出口贸易额由2000年的598.7百万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8427百万美元,上升幅度达13倍。其中,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额由2000年的57百万美元上升到2015年807百万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3.2倍;中国对哈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对哈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95.23%提高到2015年的95.86%。

可见: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贸易中占据绝对霸主地位,而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向哈出口主要是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但随着全球低廉劳动力成本向东南亚等地区的转移,中国这一比较优势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同时,中国还将面临哈萨克斯坦积极发展本国工业制造业所产生的进口替代效应的影响。因此,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并将在未来取得更大成效的背景下,研究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有文献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能源、农产品领域,涉及到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少。胡国良(2014)用IIT指数测算了中、哈产业内(产品内)贸易情况。分析得出:中哈产品内贸易品种甚少,贸易比重甚低;属产品内贸易的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冯宗宪、王石、王华(2016)基于中国和中亚五国1996-2013年数据,采用G rubel-Lloyd指数对中国和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哈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其他四国,且中哈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主要集中在化学品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段秀芳、王宪坤(2016)选取2005—2014年数据,运用OLS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对哈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正在优化。这说明,现阶段在中国对哈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优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根据现存的文献可知,中哈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现有文献很少,且侧重于对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并未对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细分产品做出详细说明,而且对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出现的原因没有做出详细解释。本文在对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了对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贡献率”较大的细分产品。并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影响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一、充分挖掘中哈工业制成品贸易之间具有产业内贸易特征的具体产品;二、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二、中哈工业制成品贸易现状

哈萨克斯坦是资源型国家,但该国依赖单一的“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但不利于其经济结构的平衡性发展,更将有可能导致其国内经济发展的“荷兰病”。对此,哈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加速工业创新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10—2014年国家加速工业创新发展纲要》;2012年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该战略旨在加速哈萨克斯坦的现代化进程并把哈萨克斯坦发展成为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2014年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光明之路”战略,该战略涉及到交通、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在吸引外资方面,哈国将吸引外资的重点逐渐从能源领域转向非能源领域。一系列工业化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有力促进了哈萨克斯坦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在2010-201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已开始生产400多种全新的产品。如果说以前60%的工业制成品为金属制品和食品,现在却可以生产汽车、铁路机车、基本化工产品、钛产品以及稀土产品。2008年到2014年哈零起点建立了铁路设备产业,铁路设备制造产值增长25倍,机械制造产值增长10倍。加快工业创新发展项目为地区发展带来了动力,阿克莫拉州和曼吉斯套州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及库斯塔奈州和阿斯塔纳市制造业产值的四分之一都受益于实施的工业现代化路线图项目。哈萨克斯坦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中哈工业制成品贸易规模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中哈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一) 中哈工业制成品贸易规模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来,基于中哈两国之间具有比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即中国在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哈国在初级产品、能源等领域优于中国,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中哈两国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下图1即为2006—2015年中国对哈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变化情况。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来,除了受2009金融危机和近两年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中国对哈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有所下滑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显著增长(其中,中國对哈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高于进口增速)。而且,中国对哈工业制成品出口远远大于对哈工业品进口,平均每年出口贸易额是进口贸易额的2.5倍。

(二) 中国对哈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分类标准的分类(SITC Rev.3),代表工业制成品的SITC共分为四类:SITC5(化学及有关产品)、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SITC8(杂项制品)四大类产品。其中,SITC6和SITC8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代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下面以2015年为例,分析说明我国对哈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对哈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SITC8(占40.5%)、SITC7(占31.7%)、SITC6(占23%)、SITC5(占4.7%)。而中国对哈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结构中,SITC6占53.64%,SITC5占46.35%,SITC7类和SITC8类占比极少,可忽略不计。可见,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工业制成品出口分布在以SITC8(杂项制品)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的四大类产品上,而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高度集中在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SITC5(化学及有关产品)两类产品上。此外,SITC5和SITC6类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占比为27.7%,在进口贸易中占比为99.99%,这充分说明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已初具规模,占有一定比重。

三、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算分析

关于“产业”一词的范围界定,大多数的实证研究是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的方法,将产业分为六个层次,即一位数代表类、二位数代表章、三位数代表组、四位数代表分组、五位数代表项目、六位数代表子目。国际上的研究通常是把SITC第三层次以后的所有产品视为一个产业。本文为了精确刻画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将一位数编码、二位数编码和三位数编码的产品归为“产业”层次的贸易。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应用最广泛的是G-L指数。G-L指数是由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用于衡量一国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下面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评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指标是固定地将每个时期的产业内贸易作为考察对象,而不考虑相邻时期贸易增加量的产业内贸易。该指标能从总体上了解一个国家在某个较长时期内的产业内贸易水平。G-L指数的表达式为:

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为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其取值在0和1之间,如果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如果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以产业间为主。GL指数如果趋近于1,则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越低。若同一产业的进出口额相等,Xi=Mi,则Bi=1,即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同一产业进口或出口的贸易额为零,Xi=0或Mi=0,则Bi=0,表示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

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从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如图3所示,2001-2005年,中哈两国工业制成品SITC5(化学及有关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从2001年的0.7 提高到2006年0.9峰值后,持续下滑至2015年的0.4,在2010年由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化为产业间贸易为主。而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虽然波动幅度也很大,但总体上呈现持续稳定上升的态势,从2001年的0.14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96(最高的2013年高达0.99),在2005年由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化为产业内贸易为主。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SITC8(杂项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几乎没有波动,且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几乎为零。这表明中哈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SITC5(化学及有关产品)上;而且,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远高于SITC5(化学及有关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保持良好的上升態势。这可能与哈萨克斯坦近年的工业创新有关。中哈之间SITC7和SITC8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几乎为零,这可能是因为中国该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远高于哈国该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因此,在贸易中,中国占有绝对的强势地位,而哈国在该类产品上几乎无产品竞争力,两国在该类产品上互补性太强,缺乏重叠需求。

其次,再细分到国际贸易分类标准的二位数上,但由于现有的数据表明中哈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极不平衡,挑出了SITC两位数中中哈两国具有双向进出口贸易的选项(其余各项均为单方面进口或出口),通过查找Un comtrade 数据库,发现仅有第52章(无机化学品)和第67章(钢铁)产品均有进口和出口,其他各章二位数产品进出口均存在极大的反差——有的类别只有进口或有的类别只有出口,或者相比于进口额(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极少。这说明中哈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在二位数分类标准上极少;同时也表明:中哈两国工业制成品在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上的产业内贸易集中表现在第67章的钢铁产品上,在SITC5(化学及有关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集中表现在第52章的无机化学品上。也可以说,中哈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是由钢铁和无机化学品两类产品所决定的。  表1即为第52章(无机化学品)和第67章(钢铁)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根据表1产业内贸易指数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中哈SITC52(无机化学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未超过0.4,而且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0.1的水平,说明近10年以来中哈两国无机化学品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而且这种产业间贸易的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无机化学品的进口需求的增大,并且哈国偏重于“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中国无机化学品项下对哈进口越来越多而出口越来越少。与STIC52(无机化学品)类产品相反,在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间,中哈SITC67(钢铁)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高于0.5,且有五个年份都达到0.9以上,甚至接近于1。这说明钢铁类产品在中哈贸易之间具有典型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这是因为钢铁产业是哈萨克斯坦工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铁矿石为高炉炼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但哈萨克斯坦现有钢铁产业总体来说并不发达,不能满足哈国作为亚欧贸易枢纽的需求,这就导致哈钢铁下游市场的需求必须从中国进口来满足。也就是说,哈国对我国出口以钢铁初级产品为主,而我国对哈出口主要是高附加值钢铁产品。

四、结论

通过对中哈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测算可知,中哈两国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化学品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上,产业内贸易水平为低加工层次,无法跃升为高端加工与制造的产业内贸易。在低加工层次的产业内贸易中主要以钢铁和无机化学品。

参考文献:

[1]胡国良.中哈贸易竞争力及贸易结构动态研究[J].新疆财经,2014, (6):58-67.

[2]冯宗宪,王石,王华.中国和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6.

[3]段秀芳,王宪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J].新疆财经,2016,(03):64-71.

[4]刘文翠,杨锦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现状与问题解析[J].欧亚经济,2014, (1):90-100.

[5]孙莉,付琳,沈艾彬.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5):76-81.

[6]杨林燕.基于G-L指数的中德产业内贸易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1—15.

[7]项义军,赵阳阳.基于G-L指数的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类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16.

[8]王三兴.基于Probit模型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以中國和东盟产业内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2):72—80.

[9]徐沛豪.中国哈萨克斯坦双边货物贸易结构分析[J].经济论坛,2015,(8):54—55.

[10]HELPMAN E,KRUGMAN P.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trade [M]. 1985,Cambridge: MIT Press.

[11]BALASSA B,BAUWENS L. Changing trade patterns inmanufactured goods: An econometric investigation [M].1988,Amsterdam: North Holland.

作者简介:

王宪坤(1988.09.01),男,山东济宁,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中哈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PPP合作的可行性研究
中哈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研究
中石油上半年获利额4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