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第三谐谑曲

2020-09-10胡紫琪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4期
关键词:曲式体裁肖邦

摘要:谐谑曲原意为“戏谑”,“玩笑”。这一体裁最早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他被首先应用于世俗声乐作品,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器乐曲中。肖邦对谐谑曲体裁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把谐谑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他独立体裁的谐谑曲具有宏大的构思、史诗般的气势。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

一、肖邦简介

“波兰给了他骑士式的心胸和年深日久的痛苦;法国给了他潇洒出尘、温柔蕴籍的风度;德国给了他幻想的深度,但是大自然给了他天才和一颗高尚的心……那时他已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也不是德国人,他的出身比这一切要高贵得多,他是从莫扎特、拉菲尔、歌德的国土中来的,他的真正的家乡是诗的家乡。”这是海涅曾经评价肖邦的话语,非常精简的概括了肖邦的艺术风格特征。肖邦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少有的将自己全部的才华情感与思想都献给钢琴艺术的音乐家。他以卓越的才华,增添了许多至今仍放射出夺目光彩的艺术珍品,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钢琴曲具有极高的难度,但是他弹奏的十分平静流畅、灵巧细腻,听众察觉不出他们真正的宏伟,但演奏者却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精致的细节,流水般的圆润的声音和珍珠般快速经过音是他演奏所独具的特色。肖邦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他的旋律使钢琴旋律声乐化,让钢琴发出属于自己的歌唱性声音。有时曲调配以简单的和弦,却加入和弦外音进行装饰变化,使之更为厚实。有时将半音技法做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华彩乐句。有时伴奏是微妙变化的舞蹈节奏,但不改变音型。有时伴奏中带着泛音,使钢琴声音更加丰满。肖邦的旋律具有华彩性、装饰性和变奏和特点。他对旋律的装饰手法在莫扎特的基础上又进了一大步,他以不同的装饰来改变旋律,自由运用变化音、半音阶来发展旋律,既丰富了旋律又发展了弹奏技巧。他使装饰音与旋律音糅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装饰变奏来丰富旋律表现力,这些都形成了肖邦旋律的特殊韵味。

肖邦的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作品多借鉴了民间舞曲或歌曲的因素,比如玛祖卡、波兰舞曲、圆舞曲以及部分练习曲,里面都包含了波兰法国等地的舞蹈民族特点;而对于民族歌曲的借鉴大多体现在慢速音乐中。

二、谐谑曲简介

谐谑曲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声乐作品中,巴赫时期,谐谑曲和小步舞曲还没有明显的区别。直到海顿后期的作品,谐谑曲才有明显区别于小步舞曲的轻快、活泼的性格。之后在贝多芬的笔下,谐谑曲具有复杂思想内容、戏剧性的发展脉络、强烈的情绪对比,具有歌唱性和幻想性。肖邦将谐谑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肖邦的谐谑曲是热情与幻想的产物,音乐形象对比鲜明、结构庞大的钢琴独奏。他把这种从属于其他体裁的形式发展成独立的乐曲形式。此时谐谑曲与以往的谐谑曲产生了巨大的区别,不再限于嬉戏、玩闹而是隐含了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容。李斯特认为,这套谐谑曲表达的是:“激烈的愤怒与绝望的情绪,时而会有辛辣的讥諷、顽固的自尊。”

三、肖邦第三谐谑曲

(一)创作背景

1832年至1845年这13年是肖邦创作力最旺盛并达到高度成熟的时刻,深刻丰富的民族内涵,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四首谐谑曲也在这个时间段完成。1839年,肖邦旧病复发遭到当地居民的排挤,只能住在破败的修道院里。身在异乡的孤寂、身体上的病痛、对寻找灵魂家园的渴求,使第三谐谑曲作品39号就此应运而生。此时谐谑曲已作为独立的单乐章而存在,经过他的努力这一体裁的思想性比贝多芬时期更加深刻、复杂多变,对比也更强烈。

(二)作品分析

第三谐谑曲为混合曲式,混合曲式的产生是19世纪以来标题音乐蓬勃发展和器乐作品追求个性化、戏剧化的结果,肖邦所创作的四首谐谑曲中,有三首都是采用了混合曲式的结构原则,从结构规模上来说比贝多芬后期作品更加庞大。这首作品引子是反常规的,它具有动力性、自由性的节奏,富有矛盾性、冲突性的和声。整小节打破节奏感的四连音与导音显示了作者心中的不安,短时间内对比明显的强弱变化,表现了作曲家的彷徨混乱。主和弦的空缺,动机都在参杂有大量的外音的附属和弦上进行,使得调性变得模糊与游离。这首作品不同于古典奏鸣曲式的规范,肖邦在再现部里运用了呈示部的典型调性,而呈示部里运用的却是再现部的典型调性。在本曲的中部,宽广悠长的呼唤动机,很好的体现了肖邦谐谑曲饱含深度的思想内涵。浪漫主义以来,曲式原则的限制被打破,自由表现情感成为作曲家最想要做到的事情。第三谐谑曲作为这一时期的典范作品,贴切地反映了内心情感表达在作曲家心中的分量。

(三)作品意义

这首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又高贵华丽充满幻想,如果贝多芬笔下的英雄是完美、神圣不可轻犯的形象,那么作为波兰民族乐派的代表肖邦则是以谐谑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更为生动更易亲近的形象。“我们的论证已经清楚地表明,在悲痛、悲剧、喜剧——不仅是在戏台上,而且使整个悲剧性的人生意义上的——以及其他无数场合中,痛苦都与快乐混合在一起。”区别于纯粹幽默讽刺的喜剧与严肃高尚的悲剧,肖邦的谐谑曲是令人亲近的悲剧又是令人崇敬的喜剧。这首谐谑曲在音乐体裁上做出了大胆的革新,是肖邦留给我们的瑰宝,使后世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英)约尔登(Jordan,r.)冷杉,孙强译.肖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08.

作者简介:胡紫琪(1994-),性别:女,籍贯:湖南常德,职称: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硕士。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 410006)

猜你喜欢

曲式体裁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茫然的体裁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肖邦的魔法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体裁好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