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

2020-09-10蒋文阳

中学生学习报 2020年49期
关键词:证书实训核心

蒋文阳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1+X”证书制度的出台,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面临挑战。只有中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中职;职业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福建省2019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课题“培养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途徑探究”(课题编号:JAT19173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作为技术工人主力军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失业率也很高,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低已经成为制约他们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我国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该方案明确提出实施“1+X”证书考核机制。“1”是指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毕业证书,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们直接反映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职业技能水平。在“1+X”证书制度下对中职生进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好各种证书的作用,有助于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数控专业也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二、数控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中,都未能形成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其职业核心素养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2.1专业课教学脱离实践,教学目标出现脱轨现象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是指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目的是用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发展专业技能。从目前我校机械专业课的教学现状来看,受场地、资金、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理实一体化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落实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涉及到大量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还有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这些教学目标转化成实际的教学活动是比较困难的,从而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出现教学目标脱轨的现象。受此局限,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不够,又缺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需求将会产生差距,工作后自然也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2.2教学技术设备落后,实训课教学资源受限,实训效果不良

实训课是中职学校特殊的课程形式,是帮助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机械专业的实训课教学资源不足,学生所学受限,专业技能素养不达标,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是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常态化的实训,而分批次组织实训,又会面临实训强度不足、实训师资不够等问题。其次当代社会技术设备更新较快,学校的实训设备滞后,实训方式单一,所掌握的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后岗位能力不强,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十分不利的。

2.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我校机械专业的老师都较为年轻,大都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我校任教,偏理论知识体系,但没有相关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长期不在专业前沿工作,很难接触专业的最新发展,对新知识新技能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应用,而“1+X证书”师资团队应既懂技术又懂教学。学校虽然有聘用企业兼职教师,但是与企业配套的措施相对有限,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兼职教师作用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没有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只是一味传递知识内容,知识前后联系不足,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强,这样的教学观造成了教师在职业核心素养上的育人短视,这已经成为了制约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2.4课程评价工作片面

课程传统考评模式以期末考试定成败,以书面考试为主,评价方法过于侧重对知识内容的评价,忽视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造成中职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职业核心素养水平普遍较低,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职业能力、素养考评与专业技能水平紧密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三、“1+X”证书制度下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改革措施

“1+X”证书制度下,机械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推行“1”和“X”的有机衔接,将有关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实践技能为指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解决制造业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

3.1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对于本校机械专业而言,要先参照技能标准修订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使之适应“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首先提炼出技能标准中技能要求对应的重要知识点,删掉复杂的应用较少的知识点,符合实用原则。其次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根据产业技术变化实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内容。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应具备从事该类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素养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教学方法,是职业核心素养之下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这门课中,教师将知识点和技能组成几个项目案例来实施教学,学生则通过模拟项目中的各种角色,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完成项目中的任务,从而掌握各种角色的工作技能和作经验,以及必备的职业素质。这门课知识点较多,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的知识体系,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要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推进教师改革,教师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比如机械专业,要立足“技能+素养”课程改革方向和实训教学的有效融合,緊密结合技能等级考核的内容,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企业数控加工的工作过程,提升职业核心素养能力。

3.3构建课证融通,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整合专业资源,完善实训体系,围绕相关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分析现有的教学知识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点进行融汇贯通,形成技能考核点与课程内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课证融通”。

比如《数控技术及编程》这门课程,在以“1+X”技能考证试点(数控车铣加工)为辅助下,将“1+X”证书制度与模块化教学有机融合,构建课证融通内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发表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观看和学习模块化课程:了解数控系统的编程指令格式及各参数含义;观摩指令的运行轨迹和走刀路径;观看上次同学加工零件的视频。学生喜欢手机电脑,通过合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他们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训过程中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培养纪律意识和安全文明意识,他们的职业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4完善考评体系,衔接证书考评

在“1+X”证书制度下,传统的一纸化考核要逐步向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转变,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加大实训成绩的权重。以《数控技术及编程》为例,采用过程性考评体系,总评成绩包括过程考核(占70%)和期末考核(占30%)。过程考核包括课前任务、课堂考勤与表现、课后作业、线上学习、实训成绩等,此外还可以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考评机制。完善考评体制才能真正促进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总结

在新时期,中职机械专业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对于机械知识的兴趣。在“1+X”证书制度下进行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证”促教,以“证”帮教,将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刘霞.核心素养的内涵反思与教育启示[J].中国教师,2016(09):29-32

[2]张强,秦亚东.基于“职教20条”对“1+X”证书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9):34-36

[3]母昌柏.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研究[J].科教导刊,2019,(23):5-6

[4]陈春梅.中职学生发展素养之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2019,(08):70

(福建经贸学校 福建泉州 362000)

猜你喜欢

证书实训核心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少就是多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