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深阅读、真写作

2020-09-10郭晓燕

高考·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郭晓燕

摘 要:我们要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放在首位,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深阅读和真写作。深度阅读策略是学会与文本对话,当从细处入手:一是对关键字词进行咬文嚼字,二是抓文章中矛盾之处,三是分析词句言外之意。作文指导策略是真写作,应从大处着眼:一、作文先做人,做真人;二、在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准;三、表达时应增强两个意识,思辨意识和对象意识。核心素养下的深阅读、真写作就是诗和远方。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深阅读;真写作

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应试而在于育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放在首位。而读与写是语文不可分割的两条大腿,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深阅读和真写作。

一、深阅读

(一)何谓深阅读

先说深阅读的对立面——浅阅读。浅阅读是指浅层次的、以休闲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是流于文本表面、轻松愉悦的阅读。浅阅读的特点是表层、方便、快捷、碎片化,科技发展,手机普及,生活节奏变快,时间碎片化,信息爆炸,快餐文化盛行,使得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浅阅读,马路、广场、公交、地铁等随处可见低头族。也许对成年人来说,浅阅读没什么不好,但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危害极大。如果只关注娱乐八卦、碎片信息,停留于文本表层,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广大青少年学生大脑将越来越贫乏,思想将越来越肤浅。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应坚决反对浅阅读,与浅阅读说不!

了解了浅阅读的危害性,我们再来谈谈深阅读。深阅读是指对文本展开深层次领悟,对文本蕴含的情感、思想进行深刻理解的阅读方式,它是读者与文本的深刻对话,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深刻体验。深阅读是痛苦的,揪心的,但能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文章的价值取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增长智慧、净化心灵。深阅读,让你神清气爽,豁然开朗,思想深邃!语文教师应拥抱深阅读,与深阅读同行!

(二)如何进行深阅读

在“百度一下就知道”的年代,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做知识的搬运工,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深度阅读的技巧。

核心素养下语文深度阅读策略是学会与文本对话。如何对话?当从细处入手。

1、关键字词进行咬文嚼字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种“谨严”就是咬文嚼字,要深阅读必须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如关于“死”的表达,可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比较分析,揣摩推敲。《记念刘和珍君》写道:“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祝福》中短工称祥林嫂的死为“老了”。《三国演义》中称刘备的死为“驾崩”,称曹操的死为“死”。为什么不同的文章对“死”的说法不一致?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就能体会到不同文章的情感意味、写作目的和文化内涵。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论集》的序言中提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新课标强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真是英雄所见。我们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书,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每个字都应仔细咀嚼,每句话都要认真体会。这并不是说教读一篇课文必逐字逐句讲解,而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去感知、品味那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从语言的角度消化、吸收其中的新鲜养分,把语言教学落到实处。

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是解读的关键。教学生怎样通过文本形式,即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去读懂读透。咬文嚼字,让阅读大放异彩。

2、抓文章中矛盾之处

这个“矛盾”,指文学作品中看似前后不一、表里不一或有悖常情之处。而实际上,往往是作家匠心独运处,作品出彩处。深度阅读的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矛盾之处。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在回答贾母念何书时说:“只刚念了《四书》。”在回答宝玉问题时,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前后矛盾的话语是把握林黛玉人物性格的关键。都说言为心声,为什么林黛玉前后的回答不一样呢?她回答贾母,还带着谦虚,后来从贾母口中得知姊妹们“不是睁眼瞎子罢了”,就发现自己说错话了,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支配着她的言行,所以在回答宝玉问话时,就见机道“不曾读”,要表现出自己不如贾府的众姊妹,这样符合贾母的价值观“女子无才便是德”。

把握话语的前后矛盾,还要把握人物内心的矛盾。

针对一个人死后,有没有魂灵的问题,《祝福》写道:“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如何理解祥林嫂矛盾的心理:她希望有魂灵,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团聚,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当然是快乐的;但又希望其无,因为还要与祥林、老六见面,他们俩会因她而争吵争着要她,阎罗王只好将她锯成两半,分给祥林和老六,这对祥林嫂来说当然是痛苦的。所以她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内心矛盾痛苦之极。

把握作品既要整体感知,又要细处咀嚼,抓细节之矛盾处,作品于矛盾处见惊雷。我们的读,大而化之,这样就贯通了语言和思维。

3、分析词句言外之意

词句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作品中总蕴含丰富的潜台词。

看《雷雨》对话: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站在周萍面前,母子相见,鲁侍萍自然想相认,便说出“你是萍(儿)”,但她已承诺不与周萍相认,所以内心强忍悲痛,利用同音词语硬生生地把话头转了,结结巴巴地说“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其内心是多么痛苦呀!接下来,她在回答周萍问话时,本要说“我是你的妈”,结果却说成“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媽”,其内心是多么矛盾啊: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之痛苦,对兄弟相煎何急之愤恨,对面前这个儿子凶残之失望,对命运捉弄之无奈。

不仅戏剧,小说也一样蕴含丰富的潜台词。

请看《边城》中祖孙二人的对话: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因为祖父在说“这一家人都好”的时候,漏了二老。而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偏偏祖父未点出,所以翠翠才反问“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下之意你没有说全他们一家人。

这些词句言外之意,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细读。

阅读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一双慧眼,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从语言开始,发展思维,提升鉴赏,传承文化。阅读不仅仅为了考试分数,阅读关乎人生,滋养心灵。阅读,一辈子的事。面对学生,每节课都给以语言的养料、思维的启发和人生的启迪,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有诗和远方!

二、真写作

(一)何谓真写作

先说假写作。假写作是指为了应付任务,“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写作而写作。言不由衷、人云亦云、无情无思无我、假话大话空话连篇,宿构套作,甚至抄袭,这是假写作的特点。假写作的危害性很大,它没有自己的语言,自身的体验,更没有个人的思想感情,假写作让学生思想贫乏,思维停滞,创造力缺乏,造成天下文章一大抄现象。今天文章一大抄,明天假冒伪劣产品就满天飞了。我们勿让“抄袭作文”、“谎言作文”成为主流。

再看真写作。真写作指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富有个性,是真写作的特点。语文新课标呼唤真写作,新课标反复强调中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我们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时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倡导真言,提倡我手写我心,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真写作的要义是写出真性情真观点的文章,有独特创意的表达。

(二)如何进行真写作

核心素养下作文指导策略是真写作,如何进行真写作?应从大处着眼。

1、作文先做人,做真人

都说作文先做人,功夫在诗外。做什么样的人呢?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真”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就要教学生做个真人,求真务实。这是作文的外功。

真人指有道德修养、人格健全的人,有节操、有底线的人,是个真誠、待人热情不虚假的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重要,德之不立言之不传,先立德后立言,人格健全的人是好文章的基础,人品决定文品,人格攀多高,文格就能攀多高。真人有自己的节操,能守住为人的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人待人真诚热情,高情商,不矫揉造作,不虚伪,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先为真人,后为真文,此之谓美。美的本质是真,先有真后有美,倘若我手写的不是我心,而是一些矫揉做作的文章,那么美就不会存在于这些文字之中了。

新课标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以此理念为导引,作文教学应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做人就是作文,真人促进写作;反过来,真的写作又可以反哺、成全做人。写作也是一个人修炼的道场,真善美是和谐统一的。

2、在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准

王立根先生认为要作文,就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作文可以没有修辞,但不能没有态度;可以没有呐喊,但不能没有声音。思想决定态度和声音,三观正才有思无邪之文。那么如何点燃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

语文新课标认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各种语文活动可以让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因此,我们应以活动代替讲解,在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准,语文素养就在各项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活动中做到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在真情投入中锻造能力,充分增强主体意识,切实提升思想认识,而不是“被活动”;活动强调体验性,有动手操作才有真实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重构知识,提升素养;活动还要因地制宜,结合本校特色、本地资源以及环境特点等来精心组织。在活动中任务驱动,寓教于乐,这样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就相得益彰。无论是系列活动还是专题活动,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小型活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

真活动产生深思想,也为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跟着思想走,往往思考得清楚,才能表达得清楚;思考得深入,才能表达得深刻;思想走多远,文章才能走多远。深刻的思想孕育着真写作。

3、表达时应增强两个意识

作文先练外功,再练内功,真写作要内外功相结合。表达就是内功,表达时应增强两个意识。

(1)要有思辨意识。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近年高考特别强调辩证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品质。对立的素材,对立中有统一,在具体矛盾中分析其辩证的转化,已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方向。

因此我们应强化思维训练。写作过程是一个包含概念、判断、推理等复杂思维过程,其间思辨性尤显重要,我们要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培养分析说理能力,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审题时进行“黄金三问”:1、这个说法能成立吗?2、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3、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学会分析材料中二元或多元之调和或对立,论证中厘清因果,追溯前因,推求后果,学会正反对照,步步推进来纵深论证。我们要让学生在不断追问中向前推进,学会理性思考,在质疑批判中前行。

学生要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张开语)。富有思辨性的文章,其思想自然深刻,说理自然透彻。

(2)要有对象意识。近年高考强化交际语体写作,有交际就要有对象意识。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既要注意表达者的身份,因为身份不同,表达的角度、用语、语气等都将不一样;又要注意阅读者的身份,即写作要看对象,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能根据读者角色特点及需求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对象还可以是对手,即对立面。没有对立面,难成思辨,论证时考虑到反面观点,让自己的论证更加周密。

真写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能“指点江山”,要立足现实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避免言而不实、空而不当。真写作从文化品质开始,提升思想认识和审美创造,训练思维,落实语言建构。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场合和运用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这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和科学理性精神,这是真写作的目标。

真写作,提升生命质量。真写作,就是诗和远方!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王立根.作文智慧[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4]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Z1期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