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在线”实践

2020-09-10高焕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在线微信群

摘 要:少数民族老年群体面临着社会交往空间和文化表达空间日益狭窄的双重困境。本文通过对布依山歌微信群半年多的观察发现,山歌群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实践和文化展演的新型舞台。布依族老年群体忙里偷闲唱山歌,灵活运用山歌群应对单调而繁忙的生活。应对身份认同危机,他们展开山歌及其他文化实践,重塑文化身份和认同。微信空间自然地嵌入布依族老年群体的线下生活,他们围绕山歌广泛建立社会交往关系,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勾连,拓展生活空间。

关键词:布依山歌;微信群;少数民族老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098-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贵州省2018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GZYB35

一、引言

少数民族老年群体通常被认为是社会的弱势者、大众传媒中的沉默者、新技术掌握和使用的滞后者。2019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9月,微信月活跃账户数11.51亿,同比增长6%。随着微信成为中国拥有用户最多的移动社交软件,少数民族老年群体也逐渐成为微信用户的新生力量。微信开创了他们进行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空间。

2019年7月,笔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同时加入了8个以老年群体为主要成员的布依族歌群。邀请笔者进群的“浪子回头”,是其中一个群的群主,用他的话说,“现在年轻人已经不怎么唱山歌了,爱唱歌的都是年纪大的”。经过半年多的在线田野观察,笔者走进了以山歌为纽带的布依族老年群体的“在线”生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布依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中排名第11位。预测到2020年,布依族人口将进入老年型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6.6万,占总人口的12.63%,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4.8万,占总人口的9.42%。[1]随着布依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这一群体在各个层面的关注也迫在眉睫。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布依山歌微信群不仅开创了布依族老年群体唱山歌的新空间,而且也是我们了解该群体在技术的中介下展开日常生活的一个入口。本文通过对布依山歌微信群的线上观察,考察少数民族老年群体如何运用新传播技术展开他们的日常生活?微信群这种线上交流方式对少数民族老年群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微信群唱山歌對他们有着怎样的意义?山歌微信群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走进布依山歌微信群

(一)群成员的基本情况

笔者一共加入8个布依山歌群,分别为簸箩戈山歌交流群、北斗湾娱乐山歌文明姊妹群、合心姊妹聊天山歌群、布依文化歌友群、菊花聊天山歌群、笑笑开心山歌群、追忆聊天山歌交流群、朋友相聚欢乐山歌群。8个微信群中,人数最多的朋友相聚欢乐山歌群有365人,人数最少的追忆聊天山歌交流群为79人。由于常有人进群及退群的情况,各个群人数几个月以来上下浮动20人左右。微信群中女性成员占了2/3左右,男性仅为1/3左右,从信息发布情况来看,虽然女性较多,但男女发布信息数量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女性信息多于男性的情况,可见男性在群内信息交流中更为活跃。

通过观察群内交流信息,笔者得以了解山歌群成员的居住地、职业等情况。山歌群成员主要居住在贵阳市的郊区花溪、乌当和白云区,以及距离贵阳不远的平坝、清镇、开阳、惠水等地。他们的职业很难用目前的官方标准来划分,只能根据他们做的事大概分为上班和不上班,上班指从他人(雇主)那里获得工资,包括保安、保洁、保姆等服务人员,工地干活、背背篼等,或直接用“打工”(包括省内和省外)取代。从聊天内容上看,他们工作比较辛苦,经常周末、夜晚和节假日甚至过年都要上班,甚至“一年365天没有假期”(琴姐)。其他没有上班的包括在家照顾孙子孙女、做家务、种地、自己做点小买卖等。山歌群成员文化水平较低,以小学程度为主,有的只读过小学二三年级,有些甚至没上过学,不识字。

(二)群内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山歌群成员信息发布比较频繁,从早到晚不间断,甚至半夜也有人发信息。人多的群,平均每天的信息在800~1000条;人数最少的群,平均每天聊天信息也有100~150条。

语音是群内交流的主要形式,90%以上的内容为语音信息,文字在群内是受排斥的媒介,用文字回复信息被视为“不礼貌”。很多人则直接表示“不认识”,希望“不要发文字”,或者根本没人搭理发文字的人。山歌的“唱”的特征也与群成员主要通过语音传播信息的愿望相符合。微信有60秒语音功能,使声音成为山歌群主要的传播符号,形成了一般聊天信息也使用语音的习惯。此外,他们还喜欢转发表情包、壁纸图片和唱山歌的小视频。

山歌群的信息具有非功利性,既不是为商业利益目的的广告和推销,也不是为了寻求社会资源的相互协作,以及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的信息互换,礼节性的问候、祝福、感谢的内容占了1/4左右。他们一般不问职业,不问居住地,不问收入,不问家庭情况等隐私信息。他们在群里发红包、聊天、唱歌只作为娱乐,对收到红包表示感谢和祝福,对唱山歌相互谦让和自谦。总之,山歌群是一个平和、快乐的甚至是充满亲情和友情的群。

唱山歌是微信群的主要活动。山歌能活跃气氛,增添热闹氛围,群里太冷清要唱歌,新成员进群要唱歌。微信群唱山歌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男女对唱的形式。下面是追忆聊天山歌群中新人进群唱山歌的情况:

“和气生财”(新成员):我是新人进了群,群友姊妹认不得;不得啥歌群中唱,小小红包表心情。

“好花红”:这个新人好合心,来到群里红包飞;你的红包我抢到,祝你家和万事兴。

山歌内容通俗易懂,但普遍单调,主要表达相互之间的欣赏(歌唱得好)、客套,以及自谦和领到红包时表示感谢。每首歌为4~8句,时长在20~50秒之间。布依山歌讲究押韵,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唱的时候是押韵的,但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时,就不一定体现得出来。

(三)山歌微信群的维系

1.个人照片作为头像建立信任机制。布依山歌自古以来就是布依族群流行的重要民间口传文化之一,他们以歌传史、以歌咏志、以歌代言、以歌言情,他们在歌声的传递中交流、沟通与互动。[2]山歌群是族群内部的交流,面向的对象是布依族成员,山歌群的特殊性已经划出了族群边界。所以,新人进群不需要过多审核,入群的唯一要求也是基本前提是微信头像必须为自己近照。他们解释说,担心有传销的、发广告的进来,同时也是保证信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头像是自己的照片就不敢乱发了”。个人照片在此起到建立信任机制的作用,这一机制得到布依族老年群体的认可,“不以个人照片作头像会被踢出群”。有些群友直接表示,没有个人照片作头像的不与他聊天和加好友。信任机制的建立,再加上同一族群成员之间与生俱来的亲密性以及山歌作为共同兴趣的连接,使群成员的交流更加纯粹,也更少后顾之忧。笔者在进群后,发现用个人照片作头像还能使群成员知道群友的性别,方便群内男女对唱形式的山歌交流。

2.拟亲属关系加强群内凝聚力。微信山歌群由群主创建,由群主直接管理。群主获得大家认可,受到大家的尊重,群主就如同家庭的主人,身份比较固定,不会在不同人员之间变来变去,8个群中从未出现过换群主的情况。群主有意愿把群成员组织起来,带领大家唱歌。

山歌群是非正规的组织,却能运转2~3年,这与群成员对群主和山歌群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分不开。成员之间称呼彼此为姨爹、姨妈,如果与大伙说话就称呼“好姊妹”(不论男女)。姨爹姨妈不同于有着直系血亲的兄弟姐妹,体现的是姻亲关系,女性都是姐妹,男性则因为婚姻而与女性或其他男性建立联系。这一关系使他们在群里的交流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他们可以随意开玩笑,如表达对某人的爱慕之意。但这种玩笑通常又适可而止,这种姻亲关系与传统社会中布依族男女通过对歌交友择偶等传统相关联。拟家庭/亲属关系的建立,是山歌群凝聚力的体现,拟亲属关系创造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交流场景,强化了群内成员的情感联系。

山歌群的维系需要一些规章制度来保障,通过建立信任机制和拟亲属关系,群成员得以以一种放松的姿态进入一个与现实生活高度相似的网络空间,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调剂和补充。

三、“唱山歌”作为一种战术?

不同于福柯的“规训”时时处处实施着自己的权力,德赛都认为,日常生活雖然处于绝对权力的压制之下,但是却没有被这种权力挤压成为索然乏味的单面体。日常生活的实践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场所中,在各种机制力量、具体欲望、特定环境之中,小心翼翼地探求各方面的微妙平衡。[3] 德塞图将分析重点放在“一般人”的抵制之上,他创造了两个用以描述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概念:战略和战术。战略就是日常生活中独立的体制或者结构,它要求在特定的场合中呈现合适的、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举止。而战术与之相反,它是日常生活中采用的各种游击战式的行为和手段,是对各种战略环境中各种可能性的创造性利用。[4]

少数民族老年群体社会经济地位普遍比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就山歌群成员来说,他们除了务农,还从事比较辛苦的保安、保洁、保姆以及背篼、工地力工等工作。在年迈后,其活动轨迹逐渐由社会退至家庭,随着子女的成年,老年人慢慢让渡了家庭中的权力,其在家庭生活中也不再具有支配地位,而是成为子女的助手,承担着家务劳动和照顾孙辈的重任。唱山歌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他们偶尔会约几个熟识的人在周末去附近的广场和公园唱歌。但由于日常时间常常被各种烦琐事务肢解而支离破碎,他们的闲暇时间变得碎片化,使得这种小群体的聚会常常难以成行。手机的普及使他们得以以山歌为中介相互连接,他们相互熟识,社会交际圈子得以扩大。对于这一新兴平台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他们是喜欢的,许多群友多次在群里表达“依靠网络,才能有缘相遇,才能一起唱歌”。

对于群友来说,玩、玩开心是他们加入群的主要目的。“浪子回头”邀请笔者进群时就建议,“你看哪一个好玩,你就留下,不好玩你退群就是了”。事实上,这些群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传播内容和形式都很相似,成员也有很多是相同的。他们与“浪子回头”一样,同时在不同群里聊天和唱歌,甚至在这个群里学唱歌,又到另一个群里唱,今天在这个群玩,明天在那个群玩,玩得不亦乐乎。

在群里“玩”,是他们放松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能接触到的主要的休闲方式。他们中很多人节假日都还在上班,有些加班到很晚,时间上自由度较低,加之社会交往的狭窄、经济条件的限制、出行的不方便等,限制了他们现实生活中休闲时间、方式和地点的选择。不过这一切都可以在山歌群中得到解决,山歌微信群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娱乐场所,“用不着去哪里玩,打开手机就可以玩(和气生财)”。

少数民族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单调和忙碌,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如夜班时间、节假日加班、在家照顾孙辈和做家务等不规律的特殊性,在不耽误做事的前提下灵活地安排山歌群里的活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休闲空间。生活和娱乐被无缝地连接在一起,有人前一条信息在唱歌,后一条信息就会说“水开(沸腾)了,要等一会”;在孙子/孙女上学期间,他们有一定空闲时间聊天和唱歌,“孙子上学去了,六点多放学,回来晚,可以唱一会”。他们只聊天不唱歌,通常有以下原因:网络不好、信息发不出去;不方便;不会唱。其中不会唱大多数是谦辞,不方便则概括了多种不适宜唱歌的情况,如“在公交车上”“孙孙没睡,吵闹,抢手机,唱不了”或者“孙子睡着了,不能唱了,吵醒了他要哭闹”(快乐无限、好花红)“在上班”“孙女在写作业”“子女回来了,不好意思唱”。一位在大学城上班(保安)的群友@9920,他告诉大家,晚上九点以后就无人干涉他唱歌了,因此他晚上会比较活跃,有时直至凌晨他都还会在多个群里唱歌聊天。但也并非像他所说的晚上“无人干涉”,有一次他利用巡逻的时间唱歌,语音信息中记录了唱歌过程中穿插着与同事的简单对话。另有一次,他正与小芬姨妈对歌,小芬唱了后他停了好一会没回应,过10分钟才发信息说“刚才领导过来了,现在走了,可以唱了”。

由于现实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经常过一两个小时再回复上一个聊天或对歌的人,表示去做事情,就把手机丢下了。拿起手机后,接着聊,除了时间上晚了一会,聊天并未中断,因为他们的聊天内容本身并不是完整的事件陈述或对问题的持续讨论,不具备连续性。他们的聊天碎片化、相互关联却又各自独立,不会因相隔一段时间而中断,重新连接后也不会有唐突之感。

山歌群中的唱歌、聊天,只为获得休闲和娱乐,但他们也并非无所事事地消磨时光,而是身处在生活的夹缝中,在忙碌和单调的日常里,通过信息互动,为生活增添色彩。从聊天内容上看,正是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无聊,微信中的交流给了她们愉悦和满足,丰富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唱歌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调剂品。媒介技术带来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变化,使其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丰富、复杂和多元。他们将新传媒技术策略性地纳入其日常生活空间和节奏,使之服务于“搞掂”自己的世界的强调。[5]他们并未屈服于现实的各种琐碎与忙碌,而是灵活地运用山歌群,与单调而忙碌的生活玩捉迷藏的游戏,以躲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训力量。

四、族群身份认同的重塑

布依山歌群为一些布依族的山歌爱好者创建,吸引的同样是本民族的山歌爱好者,山歌群不仅仅是“趣缘群”,同时也是“族缘群”。山歌提供了族群成员彼此之间文化共享和维系族群身份认同的一种具体方式。山歌爱好者是兴趣共同体,更是族群共同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对唱山歌这一活动的热爱,又体现了对山歌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爱。

语言是区隔性的符号,语言划分出族群边界,区分出他者与我群,使用同一语言的人自然地享有共同的文化,形成族群共同体。很多人在山歌群里采用布依语聊天和山歌,把不属于这一语言体系的人排斥在外。服饰是族群的象征符号,从成员头像来看,大多数成员都使用了身著布依族服饰的个人近景照片作为微信头像。他们发布的唱歌视频中,多数也身着布依族服饰。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很少身着本民族服装,而微信空间中,通过民族服饰的视觉化表达,强化他们的民族身份认同。少数民族老年群体通过微信头像来呈现自我的同时,也使个体得以建立与族群的联系。

少数民族老年群体对自己的布依族身份的强调,与当前该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相关。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民族老年群体的生活仍主要围绕日常的衣食住行展开,他们接触现代传媒较少,较少受媒体的影响,对以现代传媒为代表的文化并无多大兴趣。例如,“双11”近年来在现代传媒的推动下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盛大的全民购物节和狂欢节,但布依山歌群在当天及前后几天几乎未有与“购物”相关的发言。“双11”当天,簸箩戈山歌交流群中一个命名为“光棍节快乐”的红包,引发了大家对“光棍”的讨论,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少数民族中老年群体与媒介文化的不同程度的脱节与疏离。老年人是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对传统民族文化(布依山歌)保持着不变的关注和热爱。他们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穿少数民族服饰,热衷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自觉维护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但是,以布依山歌为代表的布依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逝与衰落,年轻人不爱唱不会唱。由于上大学等原因,他们不懂本民族语言,对民族传统也知之甚少,极少参与歌会等活动。“菊花一线”表示,家人大多数已经不会说土话(指布依语),她和同龄人用土话交流时,孙子问她在说什么,想要学习,后来读大学去了就不了了之,言语间尽是对目前年轻人疏离传统山歌文化和布依语的遗憾。布依族语言的交际功能已严重退化,使用人数在减少,使用区域在缩小,使用人群年龄老化,本族人的母语认同感减弱。[6]

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以及信息获取来说,少数民族老年群体是社会中的边缘群体,他们热衷于布依歌会等活动,但在一些官方主办的文化活动中,大多数人往往后知后觉。2019年12月24日,首届贵州布依民族文化旅游节开幕,许多群友住在附近(贵安新区、北斗湾布依风情街),得知消息后他们纷纷在群里传小视频,相互邀约参加,但他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活动,只知道有歌会,约大家一起去玩。传统民族文化对年轻人和老年人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年轻人日益成长为家庭和社会的核心力量,却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多数人对民族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疏离。老年人怀有对某些文化的美好记忆,也是文化的拥有者和守护者,但他们却渐渐与社会脱节,同时也日渐处于家庭的边缘,在现实生活中较少有话语权。

在现实的文化表达空间日益狭窄的情况下,他们转向线上空间进行文化表达,并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这一空间的持续与稳定。作为一种临时的社区,微信群聚集了大量的山歌爱好者,开辟了他们新的自我表达和民族文化表达的空间。微信语音功能的便利性,使这些老人不再受限于识字能力,因此微信群成为山歌爱好者们的青睐之地。手机的使用并未给他们的文化带来冲击,反而为他们所利用,用以发展和维护本民族文化,强化文化身份认同。

五、结语

少数民族老年群体通过在山歌微信群中的唱歌、聊天等活动,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单调和忙碌,突破日常生活中文化表达的困境和障碍,脱离社会的结构性压力和限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新时空。线上空间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虚拟的,而是另一种现实。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被复制到微信群,在一个群里,大家都是兄弟姊妹。他们虽然不会刻意要求与群友见面和聚会,却因为生活及经历的某种相似性,会自然聊着各种日常,如在哪里吃酒(参加婚丧嫁娶等酒席)、在做什么活路(“活路”为当地方言,意为“干活”)、哪里有歌会、种的菜好不好、赶场(集)买/卖什么、带孙辈的辛苦和烦恼。周末在附近唱歌的时候,也会在群里发定位,邀约其他人一起来玩。他们还经常把平时吃酒时唱歌的视频或者个人发布的抖音小视频转发到群里,大家一起分享和议论。线上空间自然地嵌入线下生活,微信使用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线上空间的嵌入,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认识更多朋友,有了更多可以一起唱歌的伙伴。他们相互娱乐,丰富个体生命,布依老年群体在日常的单调和忙碌生活之外,有了生活的更多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日益边缘化的他们,在群里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与群体认同。

线上空间对布依族老年群体来说具有两层意义:首先,作为休闲娱乐空间,它与现实生活无缝连接,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点缀和调剂;其次,作为文化空间,它又与现实生活并置,该群体利用线上空间弥补线下生活的缺憾,微信群成为他们回忆并实践民族文化的场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语音交流的便利,以及微信群的社区凝聚功能,使社会地位日渐边缘化、社会交往范围日渐狭窄化、文化表达空间日益逼窄化的少数民族老年群体寻找到一个理想的休闲空间和文化居所。

参考文献:

[1] 钟启平.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6:50.

[2] 骆雪.山歌传播与族群文化实践——黔中百宜乡布依村寨的个案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155.

[3] 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赛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45-147.

[4] 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9(2):177-199.

[5] 潘忠党.“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3-161.

[6] 龙海燕.贵阳市郊布依族语言使用情况及保护对策——兼论濒危语言保护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13(3):223-226.

作者简介:高焕静(1980—),女,研究生,博士,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播,文化与传播。

猜你喜欢

在线微信群
微信群于回肠膀胱造口患者出院延续护理的应用
代表“在线”助力监督
综合气象业务在线培训考试系统设计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让“微信群”成为农村流动党员参加“两学一做”
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烟叶中的农药残留
MOOC综述与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基于ASP.Net的实时用工呼叫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