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

2020-09-10班炜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大学英语融合

班炜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命脉,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现状,可以尝试从在课程中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目标、教材设置、构建课型、确定教师文化身份、完善课程评价和创建学习环境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探索课程融合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华文化;融合

引言

21世纪全球化进程逐步深化,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也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话题。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过程,是“人与人以及与文化、彼此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相互接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增加和深化的过程”(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1[1]。这既是一个各国本民族文化大发展的机会,同时本族文化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在第二语言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开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2[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中也指出“通過学习英语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语言实力。”3[3]。大学英语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双重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工具性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点,随着跨文化研究的兴起,其人文性也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目前在教学中更强调的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本民族的文化常常处于忽视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实际交际能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具备全球视野,以迎接新时代国际型人才的需要”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以上目标,只重视目的语文化,忽略母语文化,同样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衡之象

(一)文化知识缺乏

2000年从丛发表文章提出我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文章指出许多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学者,其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却不尽如人意,文化素养和文化人格的缺乏,与作为文明古国学者的身份不符 4[4]。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2年张为民和朱红梅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中的中国文化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无法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化5[5]。2003年刘世文对集美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也进行类似的实证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多数学生不能用英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6[6]。“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意味着学生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世界各民族的平等交流。

(二)文化自信缺失

随着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内社会经济深刻变革,大转时期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各类文化思想的交融更加频繁,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的扩张,语言霸权主义和西方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带来强烈冲击,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也导致部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众多因素都致使一部分大学生深受西方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出对西方国家的盲目崇拜,他们对西方历史和文化如数家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其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体系的混乱使部分学生逐渐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轨道,偏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7[7]。这种外在的崇洋媚外表象下,实则是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缺乏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缺失。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衡之困

(一)教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缺失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的教材大都源于英文报刊或文学作品,以西方英语语言和文化为主,侧重英美语言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但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1-4册64篇课文,其中仅有4篇涉及中国文化;《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64篇课文,其中只有1篇涉及中国文化。由于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缺失,文化课程设置远远不够等因素8[8],学生无法接触到正确的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得到系统地传授,因而导致了中国文化知识失语的现象。

(二)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足

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发展,文化教学已被国内语言学者普遍接受,关注到其重要作用,将文化教学纳入了外语课堂,但文化教学仅涉及到目的语文化的各种形式,增加了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和背景知识的介绍,中国文化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忽略了正迁移现象。着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文化内涵的分析仍较为普遍,加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不足9[9],以及英语学习功利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之策

(一)明确课程目标

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在教学中介绍中外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对中国文化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的描述仍比较模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当选取经典的,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然法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处世之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为准则:“言必信,行必果”等中国文化精髓。应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总体目标、分级目标,并将相关主题或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单元目标,列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当了解或掌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词汇、短语和英文之正确表达,形成科学有体系、有层次的课程目标。使学生从易到难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最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疫情防控中辅导员的工作理念

《辭海》中对“理念”的解释是“看法、观念、思想、思维活动,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4]。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行动就会失去了原动力。工作理念是辅导员在“辅”与“导”的过程中养成和建构工作模式的灵魂之本。辅导员在主题教育当中,要抓载体,一定要贴近专业,或与专业相关,通过主题教育让学生得到思想升华的同时,更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统一协调、上行下效的基本理念,一是要通过多种形势开展新冠肺炎的基本知识普及;二是要对学生讲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三是要解读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的防控科学举措;四是鼓励学生坚定疫情防控必胜信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最终,实现带领学生在科学防疫的过程中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二)疫情防控中辅导员的工作目标

《辞海》中对“目标”的解释是“预期达到的标准、靶子”[4]。辅导员在疫情防控中的工作目标就是在疫情防控中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目标如同黑暗里的一盏明灯,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她能为你指明方向。目标如同志向,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辅导员工作模式中,目标是方向性的表述。每一个模式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或一类的问题,要预先设立明确的目标,实现预想的辅导与管理效果。

针对学生具体问题时,辅导员要用长线规划,并有大方向的引领预设,使其达到预管于教,管教结合的效果。首先要考虑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做好疫情的防控,一是做好疫情的严防严控措施落实,力求学生疫情零感染:二是帮助学生做好假期规划,防控疫情,不误学习成长;三是配合主管部门填报实时监控登记,做好信息准确上报;四是配合教务部门新学期课程组织安排,助力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历经疫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学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上行下效的执行能力;培养学生规划学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疫情防控中辅导员的工作路径

《辞海》中对“路径”的解释是“道路、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比喻办事的门路、办法”[4]。在辅导员工作模式中,路径是通道性的表述。辅导员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路径,对可能达到的目标有很大的影响。辅导员工作路径的选择要根据具体辅导的对象和内容而定,路径选择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方向性原则。就是辅导教育的路径不要攀枝错节,才能使辅导工作方向明确,使各种力量向同向集结,向一点发力。(2)实效性原则。辅导员工作路径的设置是建立在对辅导对象及其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基础上的,要适合并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3)载体性原则。设置路径不是目的,关键要有载体的支撑,有了载体才能给辅导工作提供有效平台。笔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辅导员有以下工作路径可以遵循。

1.拓展现代化媒介使用路径,强化大数据工作意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辅导员要强化大数据工作意识,充分发掘大数据的实用价值,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搜集与预判,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辅导[6]。辅导员都运用QQ、微信、钉钉等多媒体软件与学生沟通,在这些工具的使用中,辅导员要进行有效的数据搜集,而不是简单的只是把其作为一种联系工具。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信息排查登记的时间效率、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灵活的运用大数据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笔者在疫情防控中主要运用“微信”和“钉钉”两个多媒体软件,运用其每天实现家校沟通,上报健康信息,掌握学生所在位置,实时召开网络视频会议,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可以说,互联网和云技术蓬勃发展催生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拓展心理关怀路径,帮助学生勇度时难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辅导员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与疏导。疫情发生依始,

由于消息传播途径繁杂,造成谣言四起,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特别是疫区和与疫区临近省份的学生难免产生恐慌,思想包袱过重和情绪上的低落是很普遍。所以,建立一套疫情防控心理关怀体系至关重要。例如,笔者所属的九个班级,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与心理关怀应急小组。一是每天由辅导员推送疫情防控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知晓疫情,让大家知道疫情可防可控,消除心理疑虑;二是每天定时推送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大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抗“疫”;三是保持QQ、微信、钉钉等24小时在线,随时解决来访同学的各种问题,做到有求必应;四是建立疫情心理沙龙微信群,让大家每天写下自己的心理感受,推送到群里以共勉。总之,让心理关怀始终在疫情防控期间与学生常相伴,帮助学生用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疫情。[7]

3.拓展抗“疫”模范典型宣传路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医疗战线及全国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优模典范,在举国欢庆共度新春佳节之际,她们选择奔赴抗“疫”前线,用职业使命守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她们是最美“逆行者”。辅导员要深刻发掘精神实质,拓展优模宣传路径,大力弘扬正能量的先导作用。让学生关注“学习强国”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的抗“疫”宣传素材,让学生每天学习,提高思想意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推送一名抗“疫”模范的典型事迹,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进而以情促动;开展以抗“疫”为主题的互联网+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抒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总之,找路径、抓宣传、树典型、拓情怀是辅导员工作路径有力拓展。

(四)疫情防控中辅导员的工作举措

《辞海》中对“举措”的解释是“举动、措施”[4]。在辅导员工作模式中,工作举措是发现问题、实施辅导、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辅导员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问题在不同情境下选择适当的举措,不能随心所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辅导员应该采取以下五种工作举措来应对当前疫情严峻形势。

一是密切关注、实时联系。辅导员要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钉钉等多种媒介密切联系学生,时刻关注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做到早教育、早预防、早发现、早上报、早隔离、早治疗。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大学英语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