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音戏绪论

2020-09-10孙悦馨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五音唱词剧种

摘要:五音戏是2006年淄博市四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五音戏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朴实细腻、语言生动风趣、十分的接地气。五音戏源自周姑子戏,是淄博当地有名的地方戏曲之一,有着极强的地方文化代表性,期间我们走访了五音戏传承人刘爱萍老师,了解到了许多五音戏的相关内容,我们将从五音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征两大方面对五音戏做介绍。

关键词:五音戏; 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

一、五音戏的发展历史

(一)五音戏的起源

五音戏是山东省中部流行的地方戏曲。淄博是五音戏的发源地之一,原名肘鼓子戏。传说清光绪年间,在章丘与长山县的交界处,有一个尼姑住的尼庵,尼姑庵里住着一个姓周的尼姑,名叫周姑子,周古子非常喜欢唱小调。当她出去乞求施舍的时候,她也哼着小曲。每当她去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就都很喜欢听她的小曲。有几个乞丐,特别喜欢听周姑子唱的小调。他们每天乞讨回来,静静地在周姑子的尼姑庵里,听她唱小曲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学到了很多。从那时起,每当他们乞讨的时候,他们就会唱一小段曲子来乞讨,慢慢的其他乞丐发现这唱小曲乞求格外顺利,于是开始学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唱歌,于是乞丐们组织起来演奏,去庙会,唱大厅,庆祝宴会等活动,最初的口干舌燥的无伴奏合锣鼓乐器形成了周古子戏的主要形式,成为了起源,后来到了民国初年,周鼓子戏在章丘及其周边地区逐渐变的广为人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靳氏兄弟带领剧团到大观园演出,一时人声鼎沸。梆子剧团老板邓洪山看了以后就此便喜欢上了周姑子戏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决定与靳氏戏班合并,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成为著名演员“鲜樱桃”。这时,周姑子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板腔体系,并借鉴了京剧、昆曲、梆子的伴奏和服饰、道具和化妆技巧,范围越来越大。1935年10月,由齐鲁大学前任教授,文化部部长马彦祥的介绍后,邓洪山带领自己的团队组成了“五人班”,来到上海找到了百代唱片公司进行灌制唱片,终于将剧种名称确定为“五音戏”,并且坚持一直沿用到现在。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其传统剧目已超过160部。歌声婉约,楚楚动人。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经历了秧歌调、肘鼓子戏、杂戏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它具有非常特殊的地方特色,民间带有的特色方言纯朴大气,娱乐性比较强,非常容易引起观众心里的共鸣。在五音戏悠远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早期的著名演员有铁笛、荀兴旺、曹然生、高桂芳、李德兴、王焕奎等。之后,艺名为“鲜樱桃”的邓洪山成脱颖而出,荣耀的成为了“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

(二)五音戏的发展

五音戏是中国少有的独特剧种,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以保护和传承为使命,以创作优秀作品为重点,深化理论研究,扩大跨境融合,巩固了剧种的传承和推广,创新了数字保护,创造了“五位一体”的五音戏保护和传承模式,为五音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氛,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淄博五声剧场以优秀作品的创作和制作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剧院在创作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方向,形成了以“三贴近”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如《云翠仙》、《紫凤》、《大众星火》、《源泉》、《英雄铁山》等等。近几年来,淄博市的五音戏剧院开始解放思想,开创新思路。透过跨境交流和融合,大大拓展了五音戏剧的传播渠道,促进了不同艺术形式和剧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五音戏独有的手势以及演员们的神态神情的表达也给五音戏增添了光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深思,让我们身临其境无法自拔。2017年11月,第一部以传统五音戏小戏《拐磨子》为蓝本的五音戏微电影在第二届中国戏曲微电影比赛中正式首映并荣获“最佳戏曲微电影奖”,超然的开启了第一次五音戏与电影艺术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戏剧的影响力,拓展了戏剧的传播途径,正式开启了五音戏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这对五音戏的剧种发展必将起到有益的助推作用。此外,剧院还创新的使用了“以院带团”的形式,逐渐融合并加强了与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和其他民间剧团的合作,在交流学习扩展剧种中形成发展凝聚力,让人们深入的去了解精深悠远的剧种文化。

二、五音戏的文化特征

(一)语言特征

五音戏的唱词极具民间口头文学特点,多使用方言、歇后语、倒装句,语言风格亲切、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词中常使用的方言也有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五音戏的剧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土”,这种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情趣,这些接地气的台词用当地方言呈现在舞台上会使观众觉得特别新鲜可爱。

五音戏的念白和唱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有时为了吸引观众还经常使用潜台词来吊观众的胃口,即人们常说的埋下伏笔的词句。在以前,由于五音戏演员们家境贫寒,文化水平低的缘由,艺人们在最初传授戏剧唱词的主要方式是口口相传,使得许多唱词只是以韵而记而对概念化的东西并不熟知,所以许多唱词以讹传讹得不到具体的纠正,也就造成后人们的情景台词得不到最准确的流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五音戏的广泛流传只能局限于民间而无法进入宫廷等上层社会。

(二)演唱特征

五音戏演唱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用本嗓唱,女腔尾音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并有带板、旱地拔葱等唱法。“一嘟噜一穗”是指五音戏的唱词很注意词义的完整性,能够把要描写的事与物、人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透彻到家,再加上独有的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所产生的感人效果能高兴地使人掉眼泪。由于这种唱词在五音戏传统剧本中的大量存在使这个剧种长期屹立于剧坛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这些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清香的词句通俗易懂,使得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懂,这就是五音戏的群众性和大众化的重要所在。

五音戏唱腔另一个特点是以字行腔,以情带声,先吐字,再行腔,边唱边说,唱中夹说或说中起唱,五音戏的唱词中多处存在这种现象。五音戏的音乐腔调朴实简约,擅用平甩腔和高甩腔,在略显平直的运腔基础上,时有优美婉转的腔型出现。唱词风格独特,半說半唱,少用韵白,质朴无华,易懂易记,唱中加说,情趣盎然。

板式五音戏源于民歌,通常由一个上句、一个下句的两句体组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加上部分的曲牌音乐穿插其中。五音戏主要有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四种基本板式,并由这些基本腔型变化出各种板式形成了本剧种的特色。五音戏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小甩音,真假声混合,十分的动听,这也是五音戏的一大特点。

从前的五音戏是口口相传并没有系统的发声训练,五音戏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朴实细腻、语言生动风趣、十分的接地气。

(三)表演特征

五音戏早期只用打击乐伴奏,主要有鼓、板、大锣、小锣、小钱等乐器组成,只使用一套简单的锣鼓经,形式单调、表现力弱。演出时需要演员兼奏或一人演奏不同乐器,即上场能演戏,下场能打锣,既是演员,又是伴奏人员,拥有了演员和伴奏人员的双重身份。起初并不能适应复杂的大型剧目,后来五音戏逐渐进入了弦乐伴奏和管弦乐的即兴伴奏阶段。先后加进的是二胡、月琴、小提琴、板胡、三弦、琵琶、笛、唢呐和高胡等乐器。

参考文献:

[1]王琪:《淄博市五音戏传承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9年4月1日。

[2]王晓潇:《解读山东五音戏的艺术特色》,中国戏剧,2018年3月20日。

作者简介:

孙悦馨(1997-),女,汉族,山东青岛,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五音唱词剧种
唱词(外一首)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探析古典音乐与医疗养生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论儒家思想中“五色”“五音”与生命灵性和谐的联系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