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高校学生法治素质培育的路径探索

2020-09-10杨晓锋

关键词:法治

杨晓锋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应有之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才基础。但是,当前理工类高校法治素质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材相关内容减少、法律课程教学缺位三大问题。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理工类高校需要丰富法治素质教育的授课内容、拓宽法治素质教育的宣传形式、优化法治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和增强法治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以此增加当代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法治;法治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教育,也离不开全面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一般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等人文社科教育方面。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这一硬件建设,但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软件建设。实践证明,诸如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人文社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和“灵魂”。它们决定着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可靠、忠诚与影响着我们的国家是否能够富强发达。

一、当代高校法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正如邓小平在1986年所说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1],法治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报告还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2]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使尊法守法的观念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价值信念。首先,高校法治素质教育针对的是一个心智尚处于未完全成熟的、承担着国家和社会厚望的青年群体。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质教育,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秩序的基本行为规范,知晓国家的基本法律规范,有秩序地参与国家公共生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素质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具有扩大普法宣传效果的示范效应,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大学生违法犯罪,避免成为校园贷、套路贷、电信诈骗等新兴违法犯罪手段的受害者乃至帮凶,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通过积极学法、守法与用法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知美丑、识善恶、明是非、辨对错的能力,从而能够使得大学生妥善化解身边纠纷,维护好自身的合法利益和诉求。

第三,高校的法治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增加周围人群的学法、守法与用法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他们自身合法权益和诉求,最终使得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系始终运行在法治轨道中。这不但有利于减少一些社会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且使一些社会群体的诉求得到合理宣泄,从而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稳定作用。

此外,高校法治素质教育不仅符合党中央的全面从严治党精神,而且能够在广大青年群体的日常行为和国际交流中根植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3]培养尊法守约的良好风尚。这更有利于整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早日形成,增强国家软实力竞争,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大国典范。

二、当代理工类高校法治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法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大多以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教育为主。考核方式多针对书本上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学生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并未吃透理论要点。其结果往往是考试后只记得老师讲的有趣案例,并未领会更深层的基本原理。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需要维护自身权益时,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行动,学以致用。在对选修法律课的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中,其中一道题是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结果显示,在227位学生中,经常维权的比例仅有12.33%。(见表1)

(二)现行法治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减少

在当前进行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教材相比于2005年版本的教材,法律授课内容减少,学时大幅下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法律篇幅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趋于理论化,部门法基本知识逐渐消失。由于课时压缩和法学师资欠缺,许多法律基本常识往往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高校成为法治教育的薄弱口。

(三)理工類高校法律课程教学缺位

长期以来,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一直处于薄弱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相比于应用型主干学科而言,人文社科类学科是软科学。硬科学的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显效性,而软科学的教书育人效果是潜在的、长期的而且并不明显。因此在学科规划、资源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得不到合理解决。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法律课程设置比较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法律课程的授课老师多数是思政类教师。这部分老师很少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教育,也没有执业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侧重于法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弱于法律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混合教学。

三、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法治素质教育的授课内容

法治教育贵在实践,而现实生活能够为法治教育课堂无时不刻地提供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素材(见表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案说法,以身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以增强理论的穿透力,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校外优质法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这既缓解了本校师资力量匮乏情况,也让在校大学生可以及时共享国内外优质的专业法律教育。

(二)拓宽法治素质教育的活动形式

法治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形式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下形式的法治素质培养活动。第一,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等地理优势定期张贴、陈列报纸刊物等纸质用品,,宣传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第二,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网等大学生时常浏览的网络媒体,宣传普及最新、最权威的法治理论动态、重大立法进展、司法实践。第三,邀请公检法司系统的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来校做报告、授课等,通过现场互动方式来为大学生知晓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增强法律意识奠定基础。 第四,积极联系当地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与律所等法律实践基地,增加学生观摩办案场所、了解案件审理流程的经验,进而加深对法律诉讼程序的理解。第五,在重大法治宣传期间,以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法治微视频形式举办普法宣传活动,让大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第六,充分利用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法治理论宣传教育。在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有两门课程直接或间接地与法治教育相关,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因此,可以在这两门课程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讲授关于法治的相关知识,如法治的含义与必要性、依法治国的战略价值与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内容。这一方面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具体国情和时代趋势,另一方面又普及了法律常识,达到了国民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法治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

高校法治素质教育的传统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试卷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这势必导致学生考前短期突击,疯狂记忆,考后近乎一无所知的恶性循环。为了摒弃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改变大学生仅为了学分而学法律知识的观念,授课教师可以尝试“过程考核+期末考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多参加课外法律实践活动、多参与线上线下互动问答等活动形式,以此来加深书本理论知识与法务实践的融合。这既丰富了法治教育的考核方式,亦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思维。

(四)增强法治素质教育师资力量

针对高校法治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加以改善。如可以一方面选派优秀的教师定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培训以弥补专业知识欠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与当地公检法司等单位合作,定期邀请实务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律工作者来校给學生做报告、办讲座,或长期聘任知名法学大家做高校的客座教授,让他们开设高端法律课程。这样既丰富了法律课程资源,又夯实了法律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黄佳.“法治中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1):87.

责任编辑  牛志鹏

猜你喜欢

法治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让法治精神滋养青少年生命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外资立法提速
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四点建议
寻路中小学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