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义的思考

2020-09-10周剑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意识形态

周剑宇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国家记围绕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心议题,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进行了深刻论述。这是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要求。深入研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要,也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形象

文化是一个文明、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永恒底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养分和情感寄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国家更是从文化的维度和高度出发,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考虑,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前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舉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举旗帜、聚民心,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虽然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但同时,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由此可见,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必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旗帜上,刻在了灵魂里,我们党因此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时代、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从而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在近代以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70年的复兴之路也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我们国家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历经风雨依然风华正茂。

(二)是坚持正确国家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思想的指向就是前进的方向。在我党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从而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新中国。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往往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从苏联解体、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暴乱到中国香港“修例风波”,以部分西方国家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一直在用“颜色革命”这一武器扰乱世界,这些都警示我们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只有高度自觉、始终矢志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长青。

(三)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能万众一心、成就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反之就会使一盘散沙,一事无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光民族自治区就有五个,各民族各地区人民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再加上实施一国两制政策的港澳台三地,要在思想上将大家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做大事并不容易,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险,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育新人、兴文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向往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上,国家宣布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人民群众对文化渴求与日俱增。历史也不断证明,文化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从思想层面来说,文化思想层面创造活力的提高会带动思想的解放,会更好地构筑国家精神、国家价值和国家力量。从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到我国改革开放,皆是如此。从经济层面来说,文化艺术不仅仅具有宣传教育和公益性的功能,还具有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要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多文化产品品种,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更好地去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展形象,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得到彰显,中国不断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宣工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同时也面临最大压力。建构国家形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发展,最终为民众创造幸福的生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对于中国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地提升,中国必须要一改过去的中国形象,让世界各国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认识到中国的强大实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得以提升,才能推动中国与各国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在合作、互惠、共赢中推动中国战略的不断发展。因此,必须要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做工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2019版,第134至137页.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意识形态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