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环内酯类药抗炎作用治疗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进展分析

2020-09-10冯会琼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

冯会琼

【摘要】以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哮喘等为典型疾病的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常见疾病,该类疾病是因感染或非感染因素诱发炎性细胞组分参与的一类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病人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肺功能下降症状,病情长期持续进展,最终会引发肺源性心脏病。对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以抗炎为主,大环内酯类药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被临床证实且普遍运用于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当中。此文就大环内酯类药治疗上述几种常见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出如下综述。

【关键词】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大环内酯类药;抗炎治疗;研究进展

1.大环内酯类药运用于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

DPB指的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出现病变,该病的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症状表现以持续性咳痰、咳嗽、活动以后气促等为主,与其他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大相似性,缺少生理、病理方面的特异性表现。现阶段,临床中发现红霉素可显著缓解DPB病人的临床症状;其药物机制可能是大环内酯类药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减弱粘附聚集能力、减少炎症因子合成及释放等。临床试验证实,小剂量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200-400 mg/d克拉霉素,或150mg/d罗红霉素,或400-600mg/d红霉素,或250mg阿奇霉素,2次/周,持续用药6个月以上)对DPB症状的改善作用明显,病人10年生存率从12.4%升高至90%以上[1]。

2.大环内酯类药运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即指长期慢性炎症影响下诱发的支气管腔异常扩张及变形,这种病变具有不可逆性,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病属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与囊性纤维化共同病变的结果。一项相关治疗试验表示,1 年内服用低剂量红霉素,能有效减轻支气管扩张病人的肺功能恶化。而对于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实际效果,Wong C 等人的试验研究表明,持续服用阿奇霉素(500mg/次,每周3次)半年后,病人生存質量得以明显提高,且药物疗效的维持时间超过半年[2]。

3.大环内酯类药运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属于不完全可逆性呼吸系统慢性炎症疾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疾病特点以气流受限为主,通常是肺部对气体或尘粒产生异常炎症反应的一组疾病。何杰等对大环内酯类药治疗COPD 急性加重期病人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研究,发现口服罗红霉素后COPD病人急性加重频率显著低于未服用者,这提示大环内酯类药的抗炎作用可减少COPD急性加重的出现频率。大环内酯类药能控制粘膜分泌粘液,使病人气道的纤毛活动增强,让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气道中,并通过抑制炎性介质代谢来发挥抗炎作用。

4.大环内酯类药运用于治疗囊性纤维化(CF)

以往小儿囊性纤维化的治疗研究中,采用大环内酯类药进行治疗,患儿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奇霉素后,其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明显提高,每周服用3次适量的阿奇霉素,经半年治疗后,患儿急性加重期的出现频率显著降低,且肺功能得以有效提升。这一成效的作用机制和大环内酯类药减弱藻酸盐合成酶活性有较大关联,由于多数囊性纤维化都存在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体征,并且铜绿假单胞杆菌容易吸附在被感染对象的呼吸道粘膜表面,且分泌出大量的多糖蛋白复合物(藻酸盐等),继而合成生物被膜,此因素导致铜绿假单胞杆菌能避开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从而降低了整体疗效。服用大环内酯类药后,藻酸盐合成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并溶解了藻酸盐中的精氨酸酶,使铜绿假单胞杆菌的生物被膜得以破坏,进而有效提升囊性纤维化病人的治疗成效[3]。

5.大环内酯类药运用于治疗哮喘

大环内酯类药常被用于哮喘病人的治疗中,既往多项试验表示,哮喘病人应用大环内酯类药能降低激素使用剂量,且有助减轻病人的气道高反应性,使急性发作频率减少。哮喘病人气道炎症持续的原因主要是气道平滑肌细胞肥大或增生,致使气道壁变厚,且气道平滑肌的分泌、合成作用可促进炎性反应。大环内酯类药对肥大细胞活化形成抑制效果,使炎症介质(组胺等)的释放量逐步减少,进而减少病人体内炎症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同时增强免疫调节功能。此外,大环内酯类药还对人纤毛细胞产生一定的保护效果,帮助支气管ICAM-1分子有效表达,减少细菌、中性粒细胞粘附于上皮细胞及纤毛的表面,使气道高反应炎症得以改善。有关临床试验结果提示,罗红霉素可减轻哮喘病人的炎性反应,而且可以提升病人机体内IL-10水平,使免疫功能得到间接有效调节,同时有利于纠正Th2过度活化及偏移的状态,帮助机体水平逐渐恢复正常,以达到改善哮喘病情的目的。

6.小结

当前,大环内酯类药已被普遍使用在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中,由于该类药物的抗炎作用优越,对多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炎症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并得到了临床上的重视与认可。但大环内酯类药的半衰期比较长,易蓄积于病人机体内,长时间用药会有菌群紊乱、细菌耐药性等相关风险,因此,在往后的研究当中,应着重探索和明确各类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最佳服药时间、安全和有效使用剂量,以持续提升呼吸系统慢性炎症疾病的整体疗效,帮助病人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邹兰科,杨伟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8,22(07):1392-1394.

[2]张怡,范莉超,徐金富.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及安全性[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21(11):1301-1304.

[3]吕晓龙,蔺静静,曾理.大环内酯类药抗炎作用治疗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7,23(20):197-200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小细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肉品中水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磁弛豫开关传感器在医学诊断及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