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读”的重要性

2020-09-10朱春洪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读书语文老师

朱春洪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关键词:新课标;读;培养

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出现问题。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现状的看法及笔者认为采取的对策。

一是对所读内容的要求上没有确指性、太随意。没有确指性的要求实际上等于没有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内容,前提仅仅依据“你喜欢的”为准则,在今天这样一个课业负担过重的大环境下,学生自觉进行背诵训练的少之又少。

其二,今天的读法,把方法当作目的,把训练过程当作结果,最后是没有获得读的成果。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常常是这样要求学生读书的:读出一句话的重音,读出一段话的关键词。这本来没错,糟糕的是只停留在读出了关键词和重音就达到了读的目的了。读书,其实就是说话。练习说话的过程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也就是把书中的话记住才是目的。由于我们的时间费在了读的拿腔捏调的渲染上,只要一开口就要求学生做到“美美地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和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的训练偶尔为之还能吸引学生,成为了常规要求就另人生畏,也没有功效。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读为本”的理念,被曲解为在课堂上就是练习“朗读”、“美读”而已,读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获得浅显的感悟、提炼几个零碎的精彩词汇吗?真正的读,在小学阶段,应该是以积累语汇、背诵文段为目的。

其三,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混淆了朗读、朗诵、诵读的含义。目前,语文教师们对读的训练很舍得下苦功。比如,为回应老师的抒情而多次齐读一句话或者一个词,为了突出某一个主旨而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某一个段落或片断,为增强感染力选一句作总结性宣读……然而,这种过于功利的、充满了“技术”因素的朗读不仅显得欠缺真情,更因那种种花样繁多、支离破碎般的朗读,让我们鲜见学生有机会能把一篇文章完整地来回读上两三遍;汉语言内在的音韵、节奏之美学生更是无从体验——因为朗读的时候老是惦记着老师种种深奥的问题,哪里还顾得上其他。故而,通常是感人至深的文章,学生却只存留了内容上碎片似的记忆。所以,朗读不要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不要一定追求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读(事实上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每一个人生阶段、不同的情境中都会各有不同,每个人也会存有差异。不管老师讲解得多么透彻细致,孩子们也很难达到老师所期望的理解层面——孩子与成年人的思维总是存有很大差异。)

诵读是整篇的记诵,而不是断章取义、掐头去尾地记几句零散无序的句子。因此,我们不必在诵读的方式上费大力气,而是应该在记忆上狠下工夫。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在今天应该如何教學生真正地学会“读”呢?

一、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会“读”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钥匙。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读”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欲望,这样才会有内驱力。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读”焕发出新的活力。

由于多媒体本身具有传统媒体没有的视、听两重效果,所以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在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我先让学生欣赏了北海公园的美景,接着又播放了一段视频,体会孩子们在水上划船游玩的愉快心情,看到这儿,学生的兴趣早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跟着画面中的小朋友一起唱了起来。所以,这节课的“读”老师是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2)、利用班级授课特点,开展形式活泼“读”

小学生有他们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这一特点,老师可以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趣味诵读游戏,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最终落实为熟读成诵。我认为将“比赛”的方式巧妙地运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很好的收效。我们可以让学生跟音响中的“老师”对比读,跟授课老师比读,跟同伴比读,小老师领头读,擂台读……我经常把录音机带进课室,录下孩子们集体的或个别的朗读,然后放给他们听,评议优劣处。我发现这真是常用不厌的兴奋剂,学生总是争着要“录音”。

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要傻呆呆地坐着有口无心地读啊背啊。只要不断创新,学生完全对“读”可以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读”的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读书

学习语文,贵在一个“积”字,人的大脑的记忆力毕竟是有限的,那就必须依靠存储来丰富知识、活跃思想。一篇语文值得积累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积累的内容,学生喜欢什么就积累什么,教师不必作过多的干涉。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书读得并不少,但语文能力却不见得有明显提高,问题就在于方法不对,他们往往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草草浏览一遍,结果收获不大。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自主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可先带着学生阅读文章,划出好词佳句,背诵富有童趣的儿歌、蕴涵哲理的小诗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划划喜欢的句子,圈圈觉得好的词语、句子、片段,并做上批注等,让他们自主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2)让学生学会坚持

积累语言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诵读法、感悟法、摘记法、归类法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学会坚持。如果每个孩子每天坚持熟读成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10分钟,下午读10分钟,有时语文课亦可挪出5到10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会发生。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学校的时间为180天计算,6年就可背诵10万多字的文章。这还是一最低的估算。假如所背诵的文字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本,试想一下,这烂熟于心的10万字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是怎样的呢?谁能估量!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积累能力。

(3)把“读”延伸到课外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小语教材所选择的篇目与“万卷”相差太远,要达到的“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仅凭课堂上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读”延伸到课外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积累的素材。课外阅读物除配合教材的自渎课本外,还有优秀童话、故事、诗歌、散文以及长篇文学名著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各方面的课外书,如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书,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课外读物等,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摘录好词好句并背诵,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谈谈读书的收获,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长期坚持下来,语言材料的储藏量大了,学生的书也越读越厚。学生在口语交际和作文时就易于信手拈来,为己所用。

总之,“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愿每个孩子都能学会正确地“读”,从而真正地喜欢语文,能在素质教育中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读书语文老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