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李渔小说《十二楼》的革新

2020-09-10段瑶

今古文创 2020年16期
关键词:李渔革新

段瑶

【摘要】 《十二楼》是李渔创作的一部反映市井生活的短篇小说集。本文把关注点放在《十二楼》的创新上,从章回化的叙事体制、新颖奇特的情节构思、出身乡间邻里的才子佳人形象和舒展个性的思想立意四个方面作具体阐述。

【关键词】 李渔;《十二楼》;革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6-0025-02

李渔(1611—1679), 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号觉世稗官,浙江兰溪人。①他在小说创作方面,一共创作了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与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

《十二楼》是李渔寓居杭州期间时所做的,经过两年的伊山归隐田居生活后,李渔深知若以耕田为主只能坐吃山空,因此移居杭州著书卖文以养家糊口。《十二楼》成书时间略后于《无声戏》,卷首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杜浚化名“钟离浚水”所做的序。这本书一共十二卷,每卷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涉及一座楼阁,所以便以《十二楼》命名。楼名要么是主人公活动的场所,要么与小说内容息息相关,要么起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一、叙事体制之革新

《十二楼》的体制受明末《鼓掌绝尘》《鸳鸯针》等话本小说的影响。鲁迅解释话本“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②头回和正话是话本体制的明显特征。冯梦龙编订“三言”,有意将头回与正话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尚显简单。李渔的《十二楼》打破了“三言”“二拍”一回演一个故事的传统样式。

(一)《十二楼》体例

此书成书时间略晚于《无声戏》,每一篇都分回数,每个故事少则一回,多至六回。《无声戏》的体例是和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一样的,采用一回讲一个故事的模式。李渔在《十二楼》中打破拟话本小说的固定体制,采用灵活的分回模式,小说之一回,也就是说话之一次。这种体制有利于故事的扩展,与今天的中篇小说形式非常相似,可称之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种发展形式。

(二)《十二楼》叙事体制特点

李渔一方面继承话本体制,一方面又自由打破体制的限制。其作品“头回”的数量十分灵活,写法也相当独特,或讨论,或叙述,或引用自己的诗作,在股市开篇即营造出名士扺掌而谈的艺术氛围。

《十二楼·萃雅楼》有言曰:“市廛乃极俗之地,花卉有至雅之名,‘雅俗’二字从来不得相兼。” ③

该篇探讨的雅俗转化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经营范畴,更具有了一般雅俗论的隐喻意义:“生意之雅俗,也要存乎其人。尽有生意最雅,其人极俗……这样的人不是俗中三雅,还该叫他做雅中三俗。” ④生意之道存在“雅中之俗”“俗中之雅”,文学之域也可雅俗互见,李渔也正是从此带着雅人逸士的感觉兴味致力于大众文学的创作。

短篇小说的章回化也是其小说叙事体制的另一革新之处。李渔的小说短者仅一回,而长者竟达六回(《拂云楼》)。分回处总是有“暂抑谈峰,以停倦目”“略停慧眼,稍掬愁眉”一类话。⑤

在短篇小说内设置段落,可以说是一举三得,这也使得作者在话本创作中获得更大的叙事自由。⑥且这些都源自李渔自觉的创作性追求,即自觉突破旧的叙事结构,建立开放、自由的文学叙事体系。

二、情节构思之革新

构思新颖是李渔小说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李渔既编撰戏曲,又创作小说,但以戏曲为主,其成就也主要在戏曲上,因此他在创作小说时,总会受到戏曲创作手法的影响。

(一)新颖的构思

李渔强调戏剧创作中的“新奇”观念,提出了“脱窠臼”的思想,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新鲜感,小说也是如此。极其普通的日常之事,总能被他翻出新意。如《合影楼》中的珍生与玉娟对影传情的爱情故事,两人因父辈不和而不得相见。后来相互见到了对方水中的影子,于是互生爱慕之情,对着池中人的影子谈情说爱,并借水上的荷叶传递情诗。睡乡祭酒读后对此大为赞赏,认为此作:“不但相思害得稀奇,团圆做得热闹,即‘捏臂’之关目比传书递柬者更好看十倍也。” ⑦对影传情,这样的恋爱方式,也是李渔的独创。自从关汉卿提出“影儿里倩郎” 这一题目,在李渔之前并未有人开此题做文章,李渔可谓是“对影传情”第一人。

(二)曲折的情节

李渔善于运用误会巧合来增强情节发展的曲折性,如《十二楼》中的《生我楼》,此篇讲述的是一家团圆之事,与《巧团圆》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广郧阳府有个叫尹小楼的富翁因盖楼时生下一子,便给儿子起名为楼生,幼子外出玩耍走失,随着年岁渐长,小楼愈发想要找到一个真心可靠的后嗣,又害怕被虚情假意的人欺骗,于是自己写了卖身文告,插标自卖。小楼途径华亭县时遇到了愿意以父亲之礼孝顺他的后生姚继。几经周折后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姚继是小楼早年走丢的儿子,那位买得的老妇正是小楼的妻子。亲人之间的分离聚合发生于兵荒马乱的社会之中,合情合理,从而使必然性与偶然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三、人物形象之革新

(一)男性形象

李渔的小说创作主要在清初,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大致有一个基本相近的固定模式,人物大多都是名门出身。李渔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地位开始逐渐向市井转移。如《奉先樓》中的才子,仅仅是一个青年秀才,其娘子舒氏也只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夺锦楼》中的孪生姐妹出自鱼行经济家庭。李渔笔下的才子佳人形象趋于市井化,更加贴近寻常百姓的生活,这是由于当时他以卖文为生,其文需要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品位。他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相貌丑陋之人难以进入其法眼,笔下的女主人公貌美,男主人公也玉树临风,写男主人公的才气多倾向于风流,而不是举业,如《翠雅楼》中权如修虽然是男子,但是美貌却胜过妇人。

(二)女性形象

红娘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李渔小说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红娘在才子和佳人喜结良缘的过程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这些“红娘们”起到的也仅仅是牵线搭桥的作用。在李渔所做的《拂云楼》中却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红娘形象。

能红是韦家的侍婢,在韦小姐和裴七郎的亲事因为韦氏父母而受到阻碍时,她能用一番巧言让韦氏父母应承二人的婚事,在有意撮合自家小姐与裴七郎姻缘的同时,能红还为自己的幸福多方谋划。封建家庭中的婢女对自己的命运根本没有掌控权,但能红却凭借聪明才智为自己赢得幸福,比起那些只知道为他人牵线的“红娘们”,无疑是进步而可爱的。

四、思想内容之革新

(一)选材立意

李渔有意避开那些庄重严肃的题材,其作中基本没有火爆、刺激、粗野的情节场面,更多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的世道人心。

此外,他不仅描述婚恋矛盾本身,更揭示出人们活动的文化心理内涵,其深刻程度与创作关注点绝非旧时话本可比拟。

《鹤归楼》所描写的故事虽然是在宋金对峙这一社会背景下展开的,然而李渔并没有把宋金民族矛盾完全铺叙开来,只是借助这一背景来展现宋徽宗为争夺佳人与其臣子而产生的一段争风吃醋之事;《合影楼》写青年男女对影谈情;《夏宜楼》写风流才子借助千里镜“骗”取娇美妻子;《生我楼》写善良商贩“买”丐为父,“假戏当真”,恰巧是失散多年的父亲……可谓闻所未闻,新之又新。

李渔的小说遵从话本小说好善嫉恶的传统。话本小说都具有好善嫉恶、因果报应的主旨,作家创作小说的出发点就是迁善去恶、警醒人心。⑧

李渔所作小说虽然也都具有勉励责罚的色彩,但他也关注到小说的文娱功能。他虽然自称为儒家的学徒,但却有许多非儒家正统的思想,因此他的作品呈现出思想色彩驳杂的特点。如《萃雅楼》将“烈女不更二夫”的严正条律演述为“贞男岂易三主”的滑稽之说,⑨有对善恶报应观念的戏嘲;《十卺楼》中秀才姚氏续娶九次妻妾,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和第一位妻子喜结良缘。

李渔小说创作中的自作主张,反映了对思想品格的自我肯定以及保持思想个性舒展、怀疑和超越旧规则的创新精神。

(二)叙事技巧

李渔在小说叙事中投入了强烈的主体自我意识,而达成于此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议论的引入,其中固不乏“劝善”之类陈腐说教,但却自有特异之处。对“劝善”的议论,并不总是着眼于道德层面,更多讨论一般的人生经验,如《鹤归楼》头回论说人处困菁,宣作“比下有余”之想,自能苦中作乐,“把地狱认作天堂,逆旅翻为顺境,黄连树下也好弹琴。” ⑩

此外,李渔往往自我裁断、游戏成文,并不符合封建传统的成说,每每给人有意调侃、嘲戏乃至反讽的怪异感。

纵观全作,李渔不仅讲究“故事”的新颖别致,也关注“讲说”技巧的巧妙高超,并有意炫示他编织故事的手法和技巧,以设计楼台亭园的兴致与匠心经营着他的《十二楼》。相形之下,《无声戏》缺乏这种系列性,李渔强烈的创造性思维独树一帜,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注释:

①谷云义、冯宇等:《中国古典文学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12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2页。

③④⑤⑦⑨⑩(清)李漁:《李渔全集》(第九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第129页,第158页,第35页,第136页,第203页。

⑥⑧俞为民:《李渔评传》(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页,第244页。

猜你喜欢

李渔革新
学学李渔的养生经
复旧运转
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
不敢不乐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千金碎琴
嗜好可当药
文学遗产怎样“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