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双重致使结构

2020-09-10张淑敏夏迪娅·伊布拉音

今古文创 2020年32期
关键词:共性

张淑敏 夏迪娅 · 伊布拉音

【摘要】 不同语言表现致使结构的手段不尽相同。但因人类语言的发展具有普遍共性,纷繁复杂的语言在语言类型学领域中被总结出了相应的共性规律。本文通过对汉语、维吾尔语、英语双重致使结构的举例和分析,阐释共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最终达到为语言学习及翻译活动提供帮助的目的。

【关键词】 语言类型学;双重致使;共性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8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文字拉丁化史”研究(编号:2018BYY198)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类型学家格林伯格提出了语序共性理论,拉开了当代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序幕。由此语言类型学作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活跃在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揭示各类语言的共性规律。致使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最基本的认知且具有普遍性特征,随着对致使结构研究的深入,双重致使结构逐渐崭露头角,本文旨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探讨汉语、维吾尔语和英语双重致使结构,以此认识三种语言双重致使结构的特征并探究其隐藏的共性规律。

二、致使结构的形式类型

语言一般被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致使结构从形式上主要分为分析型、形态型和词汇型三类。为使研究更具说服力选取了三种代表性语言:汉语为孤立语且以分析型致使为主;维吾尔语是黏着语且以形态型致使为主;英语为屈折语且以词汇型致使为主。下文将把三种语言放在语言类型学背景下进行阐释。

(一)分析型双重致使

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因此双重致使结构大多通过复杂谓语或者复合句的形式来体现,即两个含有致使关系的句子镶嵌在一起构成连动的双重致使结构,如:

(1)这杯茶喝了我一身汗

[我喝茶+致使+茶没了]+致使+出汗

(2)这十几里山路走累了记者

[记者走山路+致使+走完了]+致使+累了

(3)这场电影看得我热泪盈眶

[我看电影+致使+看完了]+致使+热泪盈眶

汉语的双重致使结构可通过分析拆解出两个含有致使意义的分句。例句中“喝茶”“走山路”和“看电影”的动词本身含有趋使性,“出汗”“累了”和“热泪盈眶”是动作结果,动词本身又和其产生的结果构成致使关系,由此构成双重致使结构。即双重致使结构是汉语中补偿单动词使动化限制的一种机制,体现了汉语连动型语言特征对使动表达的影响 ①。

(二)形态型双重致使

维吾尔语属于黏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双重致使通过使动态词缀的重叠附加来体现。随着维吾尔语词汇的演变及其含义的扩展,一些含有致使义的词汇被广泛使用,为了更好地区别双重致使结构中词根是否含有致使意义,下文将分别进行讨论。

1.显性双重致使结构

显性双重致使结构是指词根本身不具备致使含义,通过使动态词缀叠加的方式构成了双重致使结构。如:

(1)Mεn welispitimni dadamɤa yasa-t-quz-dum

我 自行车-宾格 爸爸-向格 修理-致使-致使-过去1单

“我通过爸爸修了自行车”

例句中附加了双重使动态词缀,这时表示行为动作并非是由主语完成,而是通过第三人来实现。即:“我让爸爸找人”和“爸爸让那个人修了自行车”。

2.隐形双重致使结构

隐形双重致使结构是指词根本身就具备致使含义,如:Oqotmaq[教];kθrsɛtmɛk[展示];su qajnatmaq[烧开水]等,这时若再附加一重致使词缀,便构成了隐形双重致使结构。如:

(1)u maŋa  su qajnat-quz-di

他 我-向格  水 开-致使-过去-3单

“他让我烧了开水”

上述例句可拆分为“他让我烧水”和“我让水开了”,维吾尔语中的双重致使结构有明显的词缀来表示,可以对其做出精确的判断。

(三)词汇型双重致使

英语属于曲折语,更倾向使用使役动词表达致使,其类型包括:1.使用make、let等词;2.在一些隐含致使意义的词汇前后添加词缀;3.一些词汇的活用等。英语的双重致使结构则是通过使役动词的重叠使用构成,包括了两种使役动词的类型。如:

(1)She raised her voice to make her mom heard.

為了让她妈妈听到,她提高了音量。

上述例句中“raised” 含有“使……提高”的意义,而“heard”是使役动词“make”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包含了双重致使,即“她使音量提高”和“提高音量让她妈妈听到”。

三、双重致使共性分析

上述三类双重致使结构虽自控度强弱、形式参项、语序顺序不尽相同,但都符合人类语言发展共性,包括以下五点:

(一)语义角色相同

语义角色包括了施事,工具和受事 ②。汉语受论元的“倒置”的影响,原主语在谓语动词后方,且动作的发出及最终结果都由原主语承担,因此在对句式进行分析时原主语的语义角色仍为施事。维吾尔语及英语例句中的主语一目了然,其主语也就是语义角色中的施事。

(二)使用时态相同

上述双重致使结构中出现的时态一般都为过去式。汉语例句中都有明显的过去式标志;维吾尔语中动词后附加的都为过去式词缀;英语中包含了两个使役动词,其主动词也为过去式。

(三)动词的可操作性

双重致使结构中谓语动词必须有可操作性且为实义动词,即主语可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对变量进行操作,从而改变现有的动作状态,达到一定的结果。汉语中的动词都由原主语来决定,最终产生的结果也由原主语来接受和承担。维吾尔语是在动词后附加使动态词缀,因此动词本身就要具备可操作的条件。英语由典型的使役动词叠加构成。

(四)目的明确

施事发出的指令有极强的指向性,属于直接致使,这样不仅能强调重点,还可以提高沟通效率。汉语中为了强调动词与原主语和补语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了论元“倒置”的形式。维吾尔语和英语的目的性更为明显,都可以概括为“谁为了什么,让某人做了某事。”

(五)语义距离符合规律

一般来说,两个事件之间的语义距离越近,则越倾向采用词汇型致使结构 ③。汉语中施事与动词的位置不固定且相距较远。维吾尔语中施事与动词的位置固定且相距较远,英语中施事与动词的位置固定且相距较近,因此致使结构的融合程度越高,形式距离就越近,致使也就越直接。

四、双重致使产生的原因

在表达双重致使概念时,汉语倾向于使用倒置致使句,维吾尔语倾向于使用使动态词缀附加,英语倾向于使用词汇。究其原因:汉语为“颠倒性致使结构”,其主要的特征为可以变异,即表示结果的事件的成分可帮助表示原因事件的动词再次使动化 ④;维吾尔语动词后词缀可叠加使用为双重致使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英语中词汇所蕴含的意义更加丰富且可活用,把两个分句组合起来,更凸显语言经济性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致使结构是语言对客观世界致使现象的概念化,是对客观致使现象的认知临摹,其认知基础具有及物性等原型特点 ⑤。就其认知视野而言:汉语更侧重于客体的结果状态;维吾尔语更侧重于施事者或客体变化的过程;英语更侧重于施事者。

五、结语

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通过对三种双重致使的共性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不仅对进一步研究致使结构,了解及学习不同语言类型双重致使结构的演变过程和表达方式有一定帮助,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参照,为双重致使结构的教学提供类型学思路,同时为二语学习及翻译活动提供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对共性进行阐释,对个性进行表述。因此对于二语学习者或翻译专业学生而言,研究双重致使结构可以减少在实际使用中的偏误,更地道且自如地使用第二语言的双重致使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④刘街生:《现代汉语的双重使动句》,《汉语学习》2018年第2期,第25页,第31页。

②伯纳德 · 科姆里著,沈家煊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③陆丙甫,金立鑫:《语言类型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66页。

⑤熊学亮,梁晓波:《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第95页。

参考文献:

[1]程适良.现代维吾尔语语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48-351.

[2]陆丙甫,金立鑫.语言类型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61-169.

[3]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4,209-215.

[4]刘街生.现代汉语的双重使动句[J].汉语学习,2018,(2):25-32.

[5]熊学亮,梁晓波.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2):90-96.

作者简介:

张淑敏,女,汉族,新疆博乐人,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夏迪娅 · 伊布拉音(通讯作者),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學学院教授,“新疆民汉语文翻译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共性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刍议书法与文学的艺术创作共性特征
莫言与门罗作品中叙事风格的共性分析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音乐剧表演的基本特征
新闻网站首页视觉呈现元素研究
Voice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