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传统体育与乡村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

2020-09-10张悦言胡易张莉君

体育时空 2020年20期
关键词:融合

张悦言 胡易 张莉君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10-002-03

摘  要  本研究为综述性研究,总结了前人对民俗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并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和设想,建议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与乡村康养旅游项目相结合,积极响应国家振兴乡村和全民健身的政策。此课题在“老龄化”与“亚健康”等问题日渐普遍的当今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俗传统体育  乡村康养旅游  融合

一、引言

人民的健康是民族的兴旺、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大健康”观念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衣食住行无不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随之产生的体育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将民俗体育融入旅游既可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又可以带动全民健身,打造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旅游和康养产业是人们公认的两大幸福产业,集休闲娱乐、保健康复、文化等多方面于一体。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问题日渐浮现,为了改善人民的亚健康现状,人民群众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促使体育康养旅游日益兴盛。

民族体育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它的开发一方面可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新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这不仅给我国体育的发展指引了道路,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兼具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情感价值六个方面的价值(李萍,2020)。省内外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探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的现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呼吁。

首先,大多数研究从非物质文化保護的角度着眼,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四川各个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例如,田鑫(2011)、孙超(2013)、陈文刚(2015)等作者的文章主要专注于川西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资源的研究;再如,罗亚娟和周翔(2016)的研究关注了川南苗乡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衰微、凋零和消失的危急趋势,讨论了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川南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措施和对策。徐晓琴等(2015)以岷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保护为题,分别介绍了该地区民俗传统体育的种类和分布,并就该地区传统体育如何发展提出建议。陈波等(2016)作者针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分析,提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休闲健身活动的融合与发展的路径。

其次,也有学者从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作用。例如,王晋伟和肖红青(2020)认为,乡村民俗体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促进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说明了当今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体育特色不够突出,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胡英姝等(2018)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两者间存在的关系。刘治(2016)以四川省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基础资源为切入点,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融合为思辨方向,系统、全面地对四川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区域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为实现四川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以及促进整个四川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在不同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再者,还有学者从校园传承的视角探讨了这个问题。段翊君(2019)探索了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形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文章总结了民族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不足(何小军等,2019),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方院校中存在教学地位不高、教学的核心目标有所偏移、教科研针对性不强、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除了针对省内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研究,省外也有众多学者关注了这一重要课题。赵永峰和安剑群(2012)的研究关注了广州省东海岛东山镇的人龙舞,并探讨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刘杰(2016)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研究。李祝青(2018)的研究探讨了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意义,并对当地的体育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

三、政策的红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存在发展空间不足问题,而人们对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却与日俱增,文化的发展与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改变乡村文化落后现状,推进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

体育旅游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它的发展可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保护活动中,政府和当地群众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也会更加重视和发掘当地体育文化特色。乡村体育康养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观光游客,促进游客对于农副产品的消费,拉动乡村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传统农业的繁荣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农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当地产业振兴。

本文建议将民俗体育项目与乡村康养旅游二者结合,并寻求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从旅游促收,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强调两者可以互享互利。民俗体育可以借助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实现发展和传承,乡村旅游可以利用民俗体育作为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同时促进旅游收入。这两者的结合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产业改革、文化建设、风土民俗、社区服务、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的角度说,可以促活民俗文化的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说,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有关部门亟需探究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现状,以及缺位的原因和发展的阻碍,并找到将传统体育文化自然嵌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的方法,及其恰当的营销渠道和策略,以进一步促进四川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帮助提高各地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和水平,探索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乡村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办法。

四、当前民俗体育事业发展遭遇的瓶颈

1.人才匮乏:当前农村地区缺乏受过专业体育教育的专门人才。年轻人外出务工,婴幼儿和老年人留守乡村,承担此类体育活动的劳动力缺失,加速了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失。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改变,民俗体育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2.民俗体育文化的遗失:受到西方新思潮的影响,年轻人对传统技艺逐渐丧失兴趣,而后西方体育项目的普及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3.创新发展困难:如何在乡村康养旅游的产品设计中嵌入恰当的民俗体育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兼具趣味性、创意性、文化性、安全性、盈利性的旅游项目,这考验承办者产品设计的能力以及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解。

4.乡村旅游模式固定化:乡村旅游以地方自然资源和民俗为依托,大多数游客都只关注当地的自然风景,而忽略掉当地的民俗文化。这也就给民俗体育康养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康军标,2018)。再者,某些乡村虽有挖掘,发展当地传统体育文化,设立一些体育活动项目,最终也因客流量少,游客参与度低而陷入发展困境。

5.民俗体育康养旅游发展的资金缺乏,设备落后:就目前乡村康养旅游而言,有主打乡村田园的康养模式,主打绿色生态的森林康养模式和主打阳光的特色旅游模式等(谢晓红,郭倩,吴玉鸣,2018)。而很少有发掘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打造以体育,健身为主题的乡村康养旅游模式。当地将大量资金用于打造各种观光资源,如大亩花田,古风建筑等。而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却极度缺乏,一些体育用品,设备也存在老旧、落后的现象。

五、结语

民俗体育是乡村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旅游,可帮助乡村经济实现创新性发展,为地方政府的旅游发展业态提供新的思路,并对村民的产业改革、文化建设、风土民俗、社区服务、健康意识、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但就调查结果显示,将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旅游仍存在观念、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障碍。未来民俗体育乡村旅游发展还应着重从旅游者消费观念入手,推动游客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式旅游模式转变(邓贵军,刘俊昌,曾巧,2018)。在康养旅游产业中,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如交通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医疗服务设施等。拥有完备的旅游设施将极大提升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李莉,陈雪钧,2021)。当地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政策红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系统,助推活动场馆的搭建。民俗体育的发展有必要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利用当地体育文化资源,这将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极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陈文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下发展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J].体育科技,2017(02):67-68.

[2]程丽芬,丁晓岚,余天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2019,4(05):86-87+90.

[3]程新年,唐海溶.潮汕民俗体育与旅游开发的融合研究——以普宁英歌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38-40.

[4]何小军,陈波,姜明.民族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28(04):76-82+88.

[5]何秀全.少数民族民俗仪式在四川重大体育活动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97-99+104.

[6]陈波,何小军,曾伟.社会转型期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以四川藏区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8):106-109.

[7]李祝青.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的价值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8):162-163.

[8]刘治.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01):85-86.

[9]刘扉.探究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3):13+162.

[10]赵建强,权黎明,张晶杰.文化旅游路径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武术研究,2020,5(02):104-108.

[11]刘杰.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科教文汇,2016(34):86-87.

[12]田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川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整合与发展对策[A].体育文化遗产[C].2014.

[13]罗亚娟,周翔.川南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基于非遗的视域[J].当代体育科技,2016(13):129-131

[14]孙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08):31-35.

[15]周彦宏,钟顺秋,刘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4):95-99.

[16]康军标.乡村旅游融入民俗体育活动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99-101.

[17]谢晓红,郭倩,吴玉鸣.我国区域性特色小镇康养旅游模式探究[J].生态经济,2018,34(09):150-154.

[18]郑贵军,刘俊昌,曾巧.市场导向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3):48-54.

[19]李莉,陈雪钧.康养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基于共享经济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04):36-40.

[20]徐晓琴,陈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俗体育流变及發展前景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0):213+215.

猜你喜欢

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融合的工业
“四心融合”架起颐养“幸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