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成与主流创作方向

2020-09-10查龙浩

今古文创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院派

【摘要】 文章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历程,即“传统——学院——舞台”为切入点,归纳并浅析了当今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几种主流创作形式,简述了笔者对于未来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设想。

【关键词】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院派;舞台化;民间舞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65-02

一、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构成

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的产生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劳作方式、地理环境、文化情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代代更迭,可谓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所谓学院派,既非民间形式的、以艺术院校为主要实施对象的专业型中国民族民间舞。从载体上,它从群众身上转换为专业舞者。从艺术形式上,它将民间、广场、具有传统意义的生活舞蹈语汇加以修改,用以培养与训练专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演员。因此我们说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改良的民族民间舞。

凡经过艺术家之手的民族民间舞都不再称之为原生态民间舞,它的素材虽然取自于原生态,但由于艺术家通过对其进行了艺术升华、舞台包装等方式的处理,使其在保持原有的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要或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50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搬上了舞台,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更高程度地发挥了美的特性,成为精粹凝练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鄂尔多斯舞》《草原上的热巴》《摘葡萄》《盅碗舞》等。

90年代初,张继刚导演对民间舞做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他创作的作品已不再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动作特色也不再重要,而努力于情感的提炼,是一种对民间舞蹈语汇进行富有感染力的重新组合后的精神升华。张继刚用这样的方式,创作了《俺从黄河来》和被评为世纪经典的《黄土黄》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群像,看到的是一种与黄河、黄土同在的情感和精神。

中国民间舞作为对民族情调的最直接、最激烈的体验和把握,一直激发着民族生命力的高扬和蓬勃。舞台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实质,即是创作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它在原有的传统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舞蹈编导的艺术加工,再通过专业舞者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去粗存精,发现与挖掘优秀素材,并赋予其含义,为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二、当今舞台民间舞的类型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统属性

1.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地域性

(1)民族或地区的特殊情感。特殊的情感指的是同一民族或地区的人们普遍的世界观,包括共同的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图腾崇拜等,例如藏族大多信仰藏傳佛教、朝鲜族对鹤的图腾崇拜、安徽地区人们对淮河水的特殊情感等等。

(2)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指流传于民间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群众性活动,包括祭祀、祈神、迎新年、庆丰收等多种形式,其中不同的民族或地区因为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民俗活动,多为广场性活动。例如傣族的泼水节、汉族山东地区节庆时的“鼓子秧歌”,江西等地区的“傩舞”等。

(3)民族或地区的动态形成。民族或地区的动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中有着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以及他们特有的情感特征、劳作方式等,经过在时间上周而复始的运动而形成的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舞蹈动态。

2.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中国民族民间舞源于华夏人类文明的早期,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延续,始终是以群众之间的传承作为根基,群众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必须由群众广泛参与其中,不论如何演变,都应以群众的审美标准作为基调,这也就是常说的寻“根”。

(二)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几种创作趋势

1.原生态类舞蹈的个性化

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在取材上,要求编导对该民族或地区的风俗、文化背景有较为深入地了解与研究。该类作品的走向大致上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作品以某一民族或地区具有特点的生活工具或生命形式为主线,引申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对该物品的情感依托,例如《孔雀舞者》《舞鼓悦山巅》等;其二,作品取自某一民族或地区传统(原生态)舞蹈或传统民俗习惯当中的某一极具特色的情感或风俗特点,以该民族或地区的这种特点为主线,强化和夸张人物个性,例如《闲鹤》《长调》《安代传奇》等。

2.中国民族民间舞叙事性的强化

该类舞蹈要求编导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及叙事能力,并且需要编导对舞台空间具有突出的把握能力,在不脱离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语汇及民族或地区情感范畴的前提下,为每一个舞蹈动作赋予含义,整部作品看下来,就像阅读一篇文章,连贯有序且不失情节的跌宕起伏,观众容易被带到故事情节当中去,例如《牧马人》《博回蓝天》等。

3.运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蹈语汇表现主题

作品通常采用某一民族或地区特有的舞蹈语汇为依托,加入一些现当代舞的表现形式,表达当代人们刚刚经历或正在经历的情感主题,编排该类舞蹈的难度在于观众只能够从舞蹈素材及音乐中分辨该作品的风格属性,这就要求编导对于舞蹈风格以及表现形式的把握上有较为准确的定位,例如:《一片绿叶》《那一别》《映山红》等。

三、当代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价值

创新是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里一个带有革命性的理念,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与想象,是一种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高起点的思维活动与举措。在肯定与否定的思辨过程中,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把握审美取向,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在与成功的精品比较中反思,在剖析自己的艺术观点中求新。所以创新是不断地强化自我的创新意识、创新的心劲与活力,追求艺术上的独特个性和风格的深化和变化。民间舞,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的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健康状况乃至宗教信仰等等。

四、未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方向的展望

(一)西方现代舞创作理念的涌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球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而西方现代化的舞蹈创作理念也随着“全球化”不断在中国涌现,并且正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舞台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无法避免地融入现代舞的创作理念。中国民族民间舞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时期。

(二)寻找结合点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与西方的现代舞,不论从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是从发展的宏观理念上,这两套体系似乎都是完全对立的,前者讲究延续传统,而后者则讲究打破传统。但“舞台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为了满足如今生活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从而产生的创作型民间舞,虽然与西方现代舞不“同根”,却有着一点相似,这相似的“点”既是要找寻的结合点,即所谓的“创”。西方的现代舞在理念上讲究打破传统、解放身体,他们热衷于形式主义的自我表达以及从无到有的观念,他们的“创”,可更为准确地称之为“创造”。而我国的民间舞虽然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理念,但主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效应,这种背景下的创新往往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民间舞特有的传承性所束缚,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可理解为“创新”“创作”。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度”的把握

所谓的“度”,即是一座天秤,一边是大胆的创新精神,另一边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根”。衡量一部民間舞作品的好坏,要求编舞者对二者具有适度的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素材取自民间,因此要求编创者对于民间舞素材的认知上具备相当的深度与广度。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舞蹈比赛当中不难看到,一些民间舞作品中虽然穿着民族服装、使用民族音乐,但从动作语汇和表现形式上却很难分辨出是哪个民族或地区风格的作品,其编导看似创作出了一部民族民间舞作品,却完全照搬西方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及创作理念,观众从作品中看到的全是痛苦、纠结、阴暗低沉的心理特征,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特有的和谐、美好的情感特征以及崇尚神灵至上天人合一的境界都被抹杀得干干净净。这正是因为有些编导在创作时对于所编的那个民族或地域的舞蹈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没有充分地了解,作品往往成为“四不像”。而舞台上将民族性与创新性兼容得较好的一些作品,大多出自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教师之手,这正是由于教师编导对于民间舞素材具有较强的把握性,在作品的创作上能够掌好舵的缘故。

中国民族民间舞与西方现代舞从碰撞到相融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伴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人的不断努力,优秀的民间舞作品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在舞台上。现代舞创作理念的注入对于被约束在传统的框架中,险些成为一潭死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加入了新的生命力,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正在迎来又一次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李续,赵铁春.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1-12.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查龙浩,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就职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研究。

猜你喜欢

学院派
“学院派”藏族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之策
学院派主义
浅谈学院派在工笔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学院派”创业为何比不上草根(喝下午茶)
铜版画中的艺术魅力
关于培养学院派芭蕾舞教学中舞蹈表现力方法的研究
对“学院派”舞蹈编创与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思考
“学院派”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利弊分析
“学院派”遇上“享乐派”
学院派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