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作文教学应当有新思路

2020-09-10王栋生

关键词:新思路新教材作文教学

王栋生

摘要:作文教学不能脱离实际,但必须体现精神追求,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在新教材投入使用之际,教师也需要对以往的教学做必要的评估与反思,正视应试教育对作文教学的干扰,坚守常识,把握教学主动权,引领教学走上正轨。新教材的使用要有新思路,具体而言,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培育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学习活动,高中作文的练习量要合理增加,作文批改与讲评要有新措施。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新教材 新思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作文学习任务的编写,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听取各方面的建议,特别是一线教学的需求,经过多次讨论、调整和试教,研磨成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高中作文教学要紧密结合任务群学习,创设作文情境,发展想象力和理性思维;在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深入思考问题,有语言表达的追求,在写作过程中培育并发展趣味。受篇幅限制,这里仅就两个方面谈一谈个人认识。

一、作文教学不能脱离实际,但必须要有追求

教材编写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规定,也要正视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对学生的“学”重申一些基本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课程依据。针对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差异,教材也不能不考虑选择性,要让全体使用者基本接受。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在任务群的单元学习活动中自然生成作文情境和写作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暂时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参照教材提供的活动设计,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教材安排的“作文指导”是让学生自学的,不需要教。这些作文指导短文无非是基本要求、路径和一些提示,有些作文知识技能,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触过,高中阶段做进一步要求,即所谓“螺旋式上升”。长期以来,学生“怕写”“写不好”及“不会写”是实际问题,很多教师感到苦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育要深刻反思,积极探索。

教材编写应有高度,也要注重实用,避免机械重复;要为学生着想,不必拘泥于某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顺序,更不宜求全责备;不能不顾后果地搞“一刀切”,要正视学生作文能力存在的差异,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材提供的部分作文设计,有培育思维和情感、引导探究的考虑,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希望教师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作文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作文,并在交流活动中学会自我评价。教材只能提供参考设计的大致思路,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活动,应当有比较机动的作文练习。

作文活动放在“单元学习任务”后半部分,成为单元学习的一部分。因为要服从任务群学习的单元顺序,读写结合,实用作文和文学写作安排有一些交叉或跳跃,这是无法避免的。在短短两个学期的必修学习中,我们认为这样安排不会影响作文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中学作文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不能拘泥于“序列化”和“阶梯式”,况且语文学习任务群和单元学习材料也不可能像精密仪器一样做到“严丝合缝”。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也提出,作文教学的安排要照顾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要有灵活性,不能把教材当作不能变通的工作日程表。

作文教学不能脱离实际,但必须体现精神追求,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作文教学应当担负立德树人的任务,让学生在作文中培育真情实感,学会理性思考和真诚表达。在新教材投入使用之际,教师也需要对以往的教学做必要的评估与反思,正视应试教育对作文教学的干扰,坚守常识,把握教学主动权,引领教学走上正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怕作文”,教师也视作文教学为难题;作文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练习量不足,教师指导的智慧不足,等等。此外,一些学校的作文教学始终围绕中高考打转,有些学校从高一年级起,作文批改就与高考作文“接轨”,实行60分制或70分制,严重歪曲作文教学的宗旨,挫伤了学生的作文激情,导致了学生的“怕写”和“不会写”。不触碰这些教学“痛点”,即使有最好的作文教材,教学也很难有实质的改革。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扭轉功利主义的作文观,在教学中培育学习趣味,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作文,意识到写作是重要的生存能力,在高中学习中培育出自由表达的意识与激情,让作文学习产生应有的价值。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年第6期本刊特稿二、新教材的使用要有新思路

作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在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宜轻易放弃尚有价值的做法,完全丢弃现有经验。教材虽然是统编,但教学方法不可能统一,教师不可能也不应当带领学生齐步走、做团体操。但是,学生“怕写”“不会写”的状态,决定了新教材的使用绝对不能重走老路,一定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和思路。总之,不能因循守旧,要“动起来”。

(一)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培育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学习活动

作文是思维活动。要让写作文成为发展思维品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丰富识见,孕育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负责地表达个人见解,真诚地表达自我情感;在作文过程中培育创造意识,发展个性,丰富学习经验,获得更多的方法。

如果学生作文没有个人见解,缺乏真情实感,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在浪费生命。现在,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这方面的要求,作文教学要拿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来。

高中作文,要重视思维含量,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育,首先必须反对功利的作文观,努力扭转作文教学围着高考转的错误倾向。多年来,作文教学“假大空”盛行,为应付高考作文,教师传授各种投机取巧的作文“模板”,不仅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的生活,违反教学常识,而且庸俗猥琐,贬损人的生存价值。失去思想和情感,作文只会败坏趣味,成为无意义的简单模仿和复制。以议论文写作为例,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以“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为指标,学生很可能顺应教师意志而“表态”,应有的思维过程被省略,个人思考没有机会呈现,那么,他有什么必要“作文”呢?很多学生的作文激情往往是被冷漠的评价浇灭的,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作文满口大话套话,老气横秋,怎么可能培育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关注是与非,能讲道理,言必有据,不急于表明立场,不轻易做判断,不贸然下结论,理性地表达个人见解,敢于说“我认为”,即使不够全面,毕竟是他的思想成果。教师不要低估学生对“写”的渴望,特别要尊重那些有私人写作习惯的学生,不要用过高的标准去限制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相对于理科学习,目前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用时过少,阅读积累不足,特别是有价值的阅读严重不足。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怕作文,也与阅读能力不合格有关。社会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要提供优秀的写作范式和文本;退而求其次,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阅读与识见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一味等待。

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已形成的一些规矩,从未受到质疑。比如,“不少于800字”“800字以上”之类的表述,究竟有什么依据?凭什么“不满800字”就得扣分?这对发展学生思维有什么帮助?说穿了,这个“不少于800字”及“800字以上”就是应试作文的“规矩”,现今不但渗透到教学中,甚至不得不写进教材(某种意义而言,属于“广大教师意见”)中。高考不改革,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去不了。同样的,还有“当堂写,当堂交”这一规矩。作文首先是思维活动,在三五分钟内决定“写什么”并想好“怎么写”,对中学生而言,自然是难题。一节课的时间,他写不好乃至“怕写”,完全正常。学生不是倚马千言的幕僚,不是出手成章的职业作家,在学习和练习作文的阶段,何必要他急急忙忙地交卷,让他经常有“来不及写”之忧、始终有“意犹未尽”之感?匆匆完成作文的,压迫感不可能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求,更不用说写作要求有限制,令他不能畅所欲言。如此抹杀他的激情与趣味,他怎么能不怕写?学生的课外作文为什么普遍比“当堂作文”写得好?除了自由选题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老师们可以探讨。培育趣味和修养需要比较长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从容(甚至闲适)的状态下孕育灵性,让他能有体悟和发现,让他能体验表达的乐趣。“当堂”,不可能培育他的作文趣味,只能算是“训练”,只会让他学会“熬”,这种“作文能力”让他混过中考高考,考试结束即作废。当今社会大部分人视“作文”为难事,而他们基本受过12年语文教育。

“听说读写”,关键在“想”,没有了自由思想,不可能培育人的批判性思维,孕育创造力。

(二)高中作文的练习量要合理增加

学生学业负担要减轻,更要注意合理。如果学生学了12年语文,仍然“怕写”,除了教学要求过高或应试教学干扰,也有可能是作文练习量不合理。这个“不合理”,绝大部分原因不是作文练习超量,而是过低。

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高中生的作文“写得太少”。“每学期不少于6篇作文”的旧规,值得商榷。目前,很多学校学期作文篇数统计竟然包含期中和期末的两次考试作文,平时也很少有小作文。更有甚者,一些初高中毕业班教师竟然让学生背范文,以应付考试作文。数理化作业,每学期习题成千累万,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很少质疑,语文学科一学期区区“6篇作文”却被认为是“负担”。如果按每学期能完成6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来算,平均两周半写1篇,平均每天只写五六十个字!——如此低的练习量,怎么可能锤炼思维并积累表达经验?

要适当增加作文练习量,让学生多动笔,新教材的学习任务、活动给作文练习预留了比较多的空间,教师要在“培育作文趣味”上多动脑筋。建议在“不少于6篇”(指“大作文”)的基础上,增加“小作文”练习,让学生通过多写多练,达到“不怕写”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安排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二三百字的短文练习,鼓励学生积累较多的作文经验。教师不要低估“写短”的价值,不要总去想“不少于800字”。一段话,可以是一段想法,一段抒情,一段说明,一段评论,叙述一件事的始末或者概括某个观点,等等。一篇所谓大作文往往就是由两三个这样的“二三百字”构成的。每星期能有两次这样的练习,到高一下学期就有可能做到“一挥而就”,不以为难。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保留作业、自觉修改的好习惯。

“小作文”就是随想随记,二三百字的练习,从构思到成文,15分钟足够。表达的准确和流畅需要经常练习,学生能从大量的自由写作中摸索积累个人经验,越写越快,越写越顺。如果能养成每天记写二三百字的习惯,一两个学期完全有可能改善“作文”面貌。“每天写”根本不是难事,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引导这类练习的策略和决心。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要有新措施

语文教师视“每学期6篇作文”为难事,也因批改是负担。现今学校事务庞杂,语文教师一般承担两个班教学,还有许多额外的工作和临时性任务(用时甚至超过教学时间)。教师批改作文的效率比较低,也是学生缺乏作文积极性的原因。

作文批改要及时。如果一次作文,学生“当堂写、当堂交”,教师要用一两个星期才能改完,等到讲评时,学生根本记不起一两个星期前的作文状态,讲评效果必然一般。作文批改的形式要有创新,教师要从“费时多,效果差”的批改状态中解脱出来。作文批改可以从简。评语不要面面俱到,想引发学生的关注,尽可能做到简练、明确:一句真诚的赞语,一句能激发思考的启示,一句对本次作文成功之处的肯定,或给学生一个修改建议,引导他思考某方面的不足,等等。总之,要少而精,最好只就一个方面写一两句话。高中要批改几十次作文,一次一两句,几十次积累,往往管用;每次评语写那么多,学生哪里能全记住?

作文讲评不必像以往那样针对上一次作文“读读讲讲”,教师每个学期最好能有几次结合专题知识“讲作文”的课——即“教写”。这样的课,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欣赏不同的表达,多给学生一些“点子”。当然,这种课,需要教师本人有相当的阅读背景和比较丰富的写作体验。

培养习惯,提升评价能力,关键在于学生多实践,多感悟;完全靠教师批改,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高中的小作文,应当有更丰富的评价方式,教师适当指导,尽量少批改甚至不批改。为了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提高写作效率,可以通过增进交流来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如果学生能理解并把握标准,对作文做出判断,会比教师批改更有用。比如,小作文完成之后,提出要求:“每个同学在本组(或本班)至少要看六位同学的习作。”——如果他每次能比较认真地看过三五位同学的同题作文,多多少少能看出长短优劣,能注意到其他同学作文的某些优点,能比较得出自己某方面的欠缺。如果他能把这个过程做适当记录,也许会比教师的批改更有效果。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印象会比较深。经常有这样的交流比较,他就能逐渐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些交流最好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

作文教学的改观,关键还在于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最好的“教材”,是教师在课堂上经过不断实践、“二次开发”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有个人创造,能启示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教”。一线教师要有些新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要审视自身的教学,扎扎实实地走一条新路。坦率地说,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平平以及他们拒绝学习的态度。如果教师本人“怕写”和“不会写”,作文教学会呈现什么状态?教师缺乏写作实践,必然缺乏指导能力,他很难对学生作文做出正确判断,不可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更没有能力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引导学生观察、选择、构思、表达和修改方面,“不会写”的教师只能“空对空”,拿著教材照本宣科。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新教材的使用,必须正视这一教学短板,让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学生一同成长。

猜你喜欢

新思路新教材作文教学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