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癫狂与救赎

2020-09-10张梦园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救赎人物形象

[摘  要:人如何能在道德虚无的世界中找到归属,面对人生来的原罪性该如何自我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提出这些问题,并通过几个兄弟的人生遭遇给出回答。陀氏通过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刻画以及相关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深处的罪恶、疯癫、错乱以及善良,并通过对心灵的追问,得到了从苦难中解脱的终极道路——信仰上帝,其实上帝背后的代表的至善才是对几个精神错乱、癫狂的兄弟得到根本救赎的原因。

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癫狂;救赎;人物形象]

一、狂躁者与迷失者

德米特里是家中长子,因为老卡拉马佐夫的放纵无度,从小缺少家庭温情的他变得性情暴烈,放荡无序。他曾言:“我心里就没有秩序,最高的秩序。”他因他着迷的女人格鲁申卡而与父亲发生激烈矛盾,一直深陷爱情的泥沼。他一面爱着格鲁申卡,一面又由于格鲁申卡对他若即若离的爱吃醋恼怒,他仇恨那个毫无道德底线的老卡拉马佐夫,然而这一切混乱无爱的生活都结束了。在他以为自己杀了格里戈里之后改变了,他准备迎接死亡,后来他被无数次审问被无止境怀疑,所有人都说是他,是他杀死老卡拉马佐夫,是他道德败坏会做出这种事,在他人生孤立无援迫切需要抓住一根稻草来拯救自己时,他在一场梦中梦到一个荒芜的地方,瘦骨嶙峋的妈妈抱着冻得发青不停哭泣的娃娃,这个地方没有一点温暖,没有人唱歌,没有拥抱接吻,他不理解这种苦难,他迫切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事情,就像帮助现在的自己。他醒后发现自己的头下有人帮忙放了枕头,他几乎要激动哭出来,这是绝望悲境中的一点温暖。德米特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光明,他说:“我承受一切背着罪名公开受辱的苦难,我愿意受苦,我将通过受苦来洗净自己!”

伊凡是家中次子,他相信理性,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仿佛信仰缺失的当代青年,有知识,被教育善,却发现世界的恶。在这种矛盾中,他自我探寻着,因为没有可以效仿的先例,所以在自我矛盾中拼凑自我,他认为世界是残忍的,拒绝代表善的阿辽沙接近;他允许斯麦尔佳科夫杀死自己的父亲却在父亲死后备受良心折磨发疯,他在虚无的世界中始终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游离冷眼旁观这世界。伊凡怀疑阿辽沙信奉的上帝,认为没有来生,没有灵魂不死,没有绝对标准,他不相信任何人,他没有道德的束缚,没有信仰的要求,他认为“什么都可以做”,他是自己的“神”。他是一个精神沉沦者,他放纵着自己,纵容自己精神上的亵渎,他外在表现为残忍冷酷。他纵容斯麦尔佳科夫杀了老卡拉马佐夫后,却无法承受精神上的痛苦,社会道德他不顾忌,可内心的审判却让他发疯,他找不到获得解救的途径,便自顾自的走向了灭亡。上帝的不在场让人拥有了空前的自由理性与自我塑造的可能性,但个体同时也必须独立地面对生存与死亡、欲望与恐惧、理智与激情、善与恶等价值的判断,而人往往无法承受这种孤立无援的状态。

二、善的化身与孤僻的疯子

阿辽沙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善的代表,拥有纯洁高尚的心灵。他向来以最大的善意来猜测人,他对他人的宽恕理解,仿佛上帝的恩慈,给人心底的力量。他将对父爱的渴望转移到了佐西马长老的身上,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可是在佐西马长老去世后他的尸身却“跑到了自然的前面”早早的腐烂,这让阿辽沙痛苦不已,他不是期待神迹,他只是认为上帝藏起来它的手在最需要的时刻,使他敬爱的佐西马长老“受到那般浅薄的、品格远比他低下的群众讪笑和恶毒的嘲弄”。他经历一场梦境,在痛苦中破壳而出,他抑制不住的亲吻大地,他带着哭声吻着,流下许多眼泪,疯狂的发誓要爱它,永远爱它。他思想升华了,更加懂得爱的含义。阿辽沙他本人代表的或者说是陀氏所宣扬的爱是积极的爱,是一种严峻的、沉重的负担。达到这一境界要长期不懈努力,必须有巨大的生活经验,首先是学会保持这种积极的爱。如果达到这一境界,就会永远去爱人,去爱整个生活,去爱即使令人讨厌甚至是有罪的人,在这条道路上,很容易跌进怯懦的泥坑。

斯麦尔佳科夫作为弑父案的凶手,不得不提及悲剧产生的原因——父亲角色的缺失,环境的残酷,性格的残缺。斯麦尔佳科夫是老卡拉马佐夫强奸一个疯子生出的私生子,所以他的诞生本来就不被这个世界期待。他出奇地孤僻,沉默寡言。并不是怕生或为了什么事害臊,相反地,却是性格高傲,似乎看不起任何人。他还有洁癖,他有很多想法习惯,他的身份却给不了他与之适应的环境。于是他学会了在角落里憎恨。他十分秘密地悄悄做着这一切。他喜欢掌控着生命并悲天悯人的超度生命。他莫名的追随伊凡,是因为他在伊凡身上嗅到了同样的味道,都高傲冷酷,漠视道德规则。他的性格没有完善发展,黑暗在他生命中占据很大部分,他的“原罪性”并没有被消除,而是愈演愈烈。于是,那个深夜他顺理成章的杀害了老卡拉马佐夫,并且事后没有一丝愧疚或者内心的折磨,并在和伊凡的三次见面中开始展现他的尊贵、他的傲然,只是他内心的绝望让他自杀了,没有了仇恨的支撑,活着的意义也随之消失。

三、结语

德米特里发疯后的重生,伊凡虚无后的疯癫,阿辽沙超脱后的积极爱人,斯麦尔佳科夫疯狂后的自杀,四位兄弟中三个性格中都具有癫狂的成分,阿廖沙凭借善良救赎了一人。四个人四种命运,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内心皈依感的重要性,拥有坚定的信仰便在世界有了归属,有了爱的笼罩,有了内心的约束,从而更加智慧、更加积极的爱人爱生活。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郑煦.罪恶与救赎—从《卡拉马佐夫兄弟》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复兴之路[D].首都师范大学,2012.

[3]隋文娟.《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人物救赎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04):40-43.

[4]王晓明.《卡拉马佐夫兄弟》:巨大灵魂的战栗[J].寧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2):16-22.

作者简介

张梦园(1998.02—),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洛阳;学历:硕士;职称:无;工作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救赎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