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专业文化:符合“中国制造”要求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范式

2020-09-10钱海军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职业技能精神

钱海军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经济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围绕“人才为本”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调整高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设计与实训体系,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核心要旨。以高职专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和研究中国制造背景下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逻辑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

高职专业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职业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从内涵上讲,高职专业文化是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具备“高素质”“复合型”“工匠型”特征的制造业人才,以适应中国制造发展战略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这是关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2]。从专业文化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看出,“高素质”兼具“复合型”是“工匠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工匠型”则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力和特征的高层次表现。本研究以“专业文化对高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专业文化对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专业文化对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三个维度作为数据观测点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的目标和预期的研究成果,问卷选取了企业人力资源专家、高职教师、高职院校学生三个群体作为问卷对象。数据初始容量为250人。其中,企业人力资源专家50人,高职教师50人,高职学生150人。问卷对象在知识认知、价值观和职业观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经过数据清洗和标准化处理后,可作为数据样本的有效问卷为180份。

(一)专业文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如图1所示,81%的高职学生基本认同专业文化是“高素质人才”养成的重要因素的观点。50%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与教师则认为专业文化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可知,以专业文化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已经被教师所认可,并且“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正是企业评价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标。

图1 专业文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二)专业文化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教师、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三个群体都认为专业文化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其中,39%的高职学生认为以专业文化为核心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非常重要;66%的高职教师和60%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则认为,专业文化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究其原因,高职院校正在逐步转变思维,着眼于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强化内涵建设。学校的各种改革措施和实施成效均得到了师生与企业的高度认可。

图2 专业文化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三)专业文化对“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工匠型人才”是具有对从事职业领域的精湛技艺的开拓创新意识、具备高标准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行的技术技能人才[3]。从本质上讲,“工匠型人才”就是更高级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问卷,57.8%的被测对象认为专业文化背景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工匠型人才”职业技能要求是一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能够较好地为培育“工匠型人才”提供职业技能训练的资源环境与支撑平台。同时,被测对象对基于专业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职业精神养成是“工匠型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的观点持赞同意见,占比达52.8%。确切地讲,高职院校以专业文化为载体的“工匠型人才”培育,就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拓展与质量提升,二者在培养规格方面的一致性进一步突出了专业文化在“工匠型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适应“中国制造”要求的职业技能的构成

“中国制造”背景下,产业发展更加关注“技术、专利”与“品牌、服务”。产业重大改变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变化又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技能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变化。以创新能力、绿色技能、应用转换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要求,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创新能力

“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从生产变化看,企业更需要能够在生产中运用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具备创新思维的产品设计者和系统管理者。基于这种社会生产态势,高职教育必须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驱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技能

“绿色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中国制造”战略要求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资源优化利用、经济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内容。作为复合型人才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技能”是指劳动力支持并促进工商业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运行与环境友好而需要的技术、知识、价值和态度[4]。高职院校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学生“绿色技能”培养方针,是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生产体系和工艺改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提供人才储备与技术支撑的关键环节。

(三)应用转化能力

应用转化能力作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是劳动者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实践或产品的能力[5]。从国家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职业技能人才的应用转化能力是行业、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驱动力和技术支撑,决定着国家制造业技术优化升级水平与创新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应用转换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主动适应“中国制造”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应用转化能力的需求,通过构建“学校人才培养、市场适应需求、企业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三角支撑模式,强化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实践功能,以此驱动学生应用转化能力的培养,增加具备应用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三、符合“中国制造”要求的职业精神内涵

职业精神具有较强的职业特征,反映了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职业境界上的特殊性,是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6]。从麦可思调研数据可知,多数企业将爱岗敬业、勤业创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遵守规范等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作为企业人才首要的考核与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也是“中国制造”战略对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工匠精神”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树立敬业精神

“修己以敬,以事其业”。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要素之一。劳动者应从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态度出发,加强自身修养,谦逊恭敬,全心全意地投入职业实践。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以对职业虔诚的敬业精神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分析,培育适应“中国制造”需求的职业精神,关键是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融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技能训练中推崇爱岗敬业,引导学生在职业实践中脚踏“实”地。

(二)培育精益品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益品质的培育来源于对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从企业层面看,精益品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气质和物质形态的体现。在从业者层面上,他们践行精益求精的理念,对产品的每道工序和每个零件的生产环节都凝神聚力,力求做到每个细节的经典化,从而实现个人“关注细节、精雕细琢、道技合一”的职业追求,制造出更具品质和价值的产品。这是培育精益品质的重要方法,也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专注特质

“艺痴者技必良”。以内心的笃定而着眼于细节上的坚持、执着与耐心的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从实践经验看,专注特质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义,树立“术业有专攻”的理念,在产品生产的每个细节下功夫,心无旁骛,不断总结积累,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创新创意思路和方法。高职教育需重视培养学生“专注特质”,实现人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

(四)培养创新意识

“匠心独运,不拘一格”。劳动者要在每个生产环节融入“匠心”精神,又要有创新活力。创新活力产生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这是对创新意识的具体阐释。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动机的驱动要素。高职人才培养融入创新意识教育,能够培养和激励学生形成创造兴趣与创新动机,并在生产实践中有目的地发起、进行、维持创造性活动,逐渐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符合“中国制造”要求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路径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专业文化的导向、核心和载体作用,以构建理念范式、框架范式、实践范式三个维度驱动人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有效融合,实现高职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

(一)理念范式:以专业文化为导向规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在学校层面确立清晰准确的办学理念是高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首要内容。第一,办学理念要彰显行业特色与产业特点,以人为本,突出“育人”性。第二,办学理念要体现行业与区域产业优势,充分借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发展经验,挖掘区域专业群的特色专业文化与产业链的特色产业文化,内化为人才培养的特色。第三,全方位设计和构建专业文化宣传系统,结合软硬件、专业技能教育资源,营造“爱国、敬业、诚信、创新、绿色、友善”的育人氛围。第四,在办学理念中融入服务理念,强化师生的服务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人文理念,强化“全人教育”[7]。第五,面向市场,对接市场,在办学理念中体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观点。

(二)框架范式:以专业文化为核心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为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条件三者的相互依托和互相交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专业文化内容,建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依托与交叉关系,从理论上可以强化高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

第一,高职院校应充分调研制造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围绕专业文化的行业性特征,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评估机制。

第二,以专业认同为内涵,以专业价值观与职业取向为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本,将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德技双修”的职业教育特色。

第三,在课程体系方面,建立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模块化课程组(包)与多元化课程资源,尤其考虑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与校企共建类课程。课程中融入行业与企业文化元素,嵌入创新教育内容、绿色环保内容,课程之间以专业文化为节点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强化综合课程改革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应用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四,以专业文化的职业性特征为框架,以实践教学为内容,全面实施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岗位职责要求,合理设计实训实践环节,充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和服务流程规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

(三)实践范式:以专业文化为载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以专业文化为载体,以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探索、实施和深化“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工学结合”方面,第一,高职院校要改革原有单一技能型课程体系,增加行业、企业文化课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划分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模块,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内容模块、职业技能内容模块、职业素养内容模块。第二,根据各内容模块,以任务驱动设计和确定各内容模块所对应的具有相关职业活动与企业文化特征的项目任务,推动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8]。第三,校企双方在对“工学结合”内涵具有统一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组建由企业人员与学校专任教师构成的校企师资团队。根据已划分的课程内容模块,由双方负责不同的模块,互相协同地实施全方位、全过程、企业文化渗透式的“工学协同式”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认同和养成职业精神。第四,基于“互联网+”模式,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本位,采取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结合线上与线下的信息渠道,通过问卷、现场答辩、作品展示、小组讨论与材料汇报等多种形式,分别对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内容进行分级考核和评价。评价主体应对接企业岗位职责标准和行为规范,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养成过程中的变化和课程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评判依据,突出“理实结合”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高职教育特色。

在“产教融合”方面,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产业结构,坚持教育与产业相融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主动将“中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技术与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首先,学校可以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源配置等需求,推进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融入中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内容,积极主动地寻求对口企业,建立资源共建与协同育人的多元渠道,探索和构建融合专业文化元素的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工程试验、技术生产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效应。其次,高职院校要充分调动、激发政府主导或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构建“政校企、行校企”双三元模式。从政策支撑、资金支持、专业文化自觉三个方面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融入高职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教学、课程标准与实践环节。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和工程化实验基地,引入企业一线科研项目,加快学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的转换,有效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应用转化能力培养。最后,高职院校要强化专业文化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驱动能力和载体作用,将优秀的产业发展文化与高职育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塑造正确的职业行为规范,构建“实践引领、文化浸润、模式驱动”的人才产教融合的实践培养体系,提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育人水平。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职业技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