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杭州市大学生体育运动研究

2020-09-1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杭州市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1400)

前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重大流行性疾病爆发和持续会对人们的行为和体育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从“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再到目前仍然在全世界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正在一次又一次地遭受严峻的考验。重大流行性疾病屡屡爆发使人们对“增强体质,抗击病毒”的认识不断增强,不断重视体育锻炼,尝试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这是疫情对人们的运动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面。但是重大疫情显然也会对人们的体育运动参与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对运动的条件限制、造成人们运动态度消极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也有了明显改善,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有了质的的飞跃。但是在新冠疫情仍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机遇。虽然疫情期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居民,其户外聚集性的体育运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过又有利于人们加强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一方面,大学生健康发展与体育运动关系密切,因为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锻炼大学生的思维,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与疫情防控也有直接关系。因为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人民的疾病抵抗能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所以当前大学生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疫情防控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杭州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检索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而分析疫情下影响大学生体育运用的因素,最后提出合理建议,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和病毒抵抗能力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疫情防控和体育事业健康高效发展。

1、相关研究概述

1.1、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参影响的研究

罗琳、曾晓进、廖欣、杨应乾调查发现,公众开始关注疫情的时间与预防手段、认知维度呈正相关、与对新冠肺炎的基本认知呈正相关,公众对疫情的应对方式与其锻炼行为同样呈正相关。这说明了疫情的确对公众的运动情况产生了影响。

吴静认为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运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运动的空间、时间、方式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的运动从“社交性运动”转为“个人性运动”,多人参与的运动被迫停摆;从“报复性运动”转向“回心性运动”,运动从碎片时间中用来抵抗压力的一种方式转变为纯粹为了自身的快乐。并作为一种“展演和仪式”的“微运动”在网络上呈现。

1.2、关于疫情下大学生保持体育运动重要性的研究

束路西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社会学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运动在引导人们规范行为的同时能有效干预心理健康问题。

孙威、杨志林、焦虎四从运动坚持的影响效果和运动行为坚持的管理干预等两个方面对锻炼坚持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研究认为,积极性运动成瘾对个体的身心有益,个体本身能够对运动进行有效控制。

孙宏斌认为高校休闲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其重要性,运动休闲符合大学生个性需要,有利于增进大学生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交流,是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2、疫情下杭州市大学生体育运动状况的调查

本次调研随机对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了网络问卷,实际回收272份问卷,有效问卷272份(男生148人,女生124人)。问卷重点对大学生的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体育意识、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长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2.1、杭州市大学生体质水平现状

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42人认为自身 “比较健康”,占比超过50%;有85人认为自己“非常健康”;剩余45人认为自己不够健康,存在许多危害健康的行为。这组数据表示杭州市大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评价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不过仍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自我健康意识薄弱,忽视加强适度合理的体育健身运动,或对自身健康状况存在一定认知,但只有少量的健康相关行为,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也同样较低。

2.2、杭州市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下图1显示出,有67.6%的大学生能够在疫情期间坚持体育锻炼,表示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体育意识;而32.4%的大学生没有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其参与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图1 是否坚持进行体育运动

下表1显示,疫情期间,杭州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和免疫能力以及提高运动能力与运动水平,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男生与近半数女生的动机为增强体质和免疫能力,超过半数男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为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少数大学生以减肥健美为目的参与体育运动,而以舒缓情绪为主要动机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7%。

表1 疫情下杭州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动机

2.3、疫情下杭州市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

我国最新的体育人口标准要求体育锻炼频度要达到每周不少于3次,而从下表不难看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了要求,其中,接近半数的男生和四分之一的女生达到了体育人口的评判标准。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每周进行1-2次体育运动。有十分之一的男生和接近五分之一的女生从不参与体育运动。总体来看,男生的运动习惯比女生更好,杭州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重视和加强。

表2 疫情下杭州大学生每周体育运动次数

2.4、疫情下杭州市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

我国对体育人口的第二个评判标准是每次身体活动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从下表3不难看出,接受调查的、每周会进行体育运动的杭州市大学生中,每次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以在30分钟内为主,人数占比达到了五分之三;其次是运动时间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人数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只有少数的大学生每次运动时间超过1个小时。这表示目前杭州市的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整体偏少,需要增加参与时间以提升体育运动的水平。而性别上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女生的体育运动时间都在30分钟以下,女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需要加强。运动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和超过半小时的男生人数基本相等。整体而言,杭州市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运动时长普遍较短,需要对运动的方式、运动时长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应的计划来提升运动的参与度,提升杭州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3 疫情下杭州市大学生居家健身每次的活动时间

3、疫情下杭州市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因素

关于疫情下杭州市大学生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有约55.1%的大学生认为是懒惰在作祟,有4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直接影响了自身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影响其体育运动能力与水平。另外,认为缺乏专业的指导、运动项目的不完善和对运动缺乏兴趣的人数分别占比39.7%、26.1%和17.6%。透过这个结果,本文认为,疫情期间,影响杭州市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与运动水平的因素无外乎大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3.1、大学生自身原因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懒惰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与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虽然疫情期间体育运动空间小、设施不完善且备受制约,但是大学生自身体育锻炼意识差、惰性强仍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互联网、智能手机使用日益普遍,很多大学生痴迷于玩游戏、看微博和刷朋友圈等,看似娱乐休闲,但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越变越懒散。我国体育教育自小学就已经开始了,不过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方法、内容等缺乏系统的了解,难以对体育锻炼引起足够重视。长期缺乏行之有效的运动方法和适合学生个人的运动强度,难见成效,导致了运动的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些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不正确,认为体育运动只是上上体育课,完成体育老师布置的任务,这与学校的体育课内容不够丰富也有一定的关系。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缺乏多样性,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尽管疫情期间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但是真正进行适度且合理的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并不多。

3.2、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这类家庭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会把孩子视为宝贝,有很多家长非常宠爱甚至溺爱孩子,不希望孩子受累,把他们变得很娇贵,这就造成孩子在健康、教育、心理、生理、道德修养上存在缺失。有部分大人们觉得自己之前没有完成自己梦想,就希望自己下一代可以在未来去帮助甚至代替他们完成,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梦想。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很高,严格监督,很少让孩子参与其他活动,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需要管。由于家庭中的溺爱,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些麻烦,就会不愿意吃苦,没有冲劲,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导致他们在困难面前难以坚持,所以上了大学之后,课程相对于高中的减少,更容易出现懒惰的思想,只想混日子。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没有大学生应有的活力,没有坚持锻炼的主动性和热情。

3.3、社会因素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现代社会就业中的体力劳动日益减少,所以对大学生而言,更没有什么专门目的性的锻炼机会,所以只能靠休闲时间参加体育运动,从而强健体魄。当学生就读初中、高中时,经常会遇到老师因为主要考试科目的拔高而占用体育课时间,这种情况减少了学生们锻炼机会,使他们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去强身健体。同时,因为我国高校已经持续了多年的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他们的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很多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忙于充实自己和提升个人职业素养,而无暇花费足够精力进行体育锻炼;

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度不够。近几年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全民健身的政策,不过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仍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重智力、轻体育”发展的思想,这使得各阶段学校都过度看重文化智力教育,而对体育课缺乏关注和重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已经经历了12年左右的学校教育,受到的系统体育教育的时间少,再加上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他们在疫情期间也难以适度合理的进行体育运动。

3.4、学校

高校是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培养或锻炼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疫情下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不够系统全面。很多高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运动场和运动设施的了解不充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优先改善教室、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等设施而忽视对体育设备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正所谓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完成,体育设备设施的搭建、改造与升级需要对其有一定了解的学校高层人员来提出建议,综合考虑。同时,近些年我国高校持续扩招,体育资源日益显得捉襟见肘。此外,不少高校为扩充经济来源,不但对外有偿开放健身房、网球场和室内羽毛球场馆等,相对高昂的成本支出以及场馆经常被其他民众占据,造成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多数高校都开展了远程线上教学活动,体育课相对文化课而言,开展时存在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无论是以直播形式进行的体育课还是以上传运动视频进行考核的体育课,成效相对于当面授课都低了很多,对大学生居家运动健身并不能产生太多积极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疫情期间杭州市超过九成的大学生每天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内,而且男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锻炼时间和频率等都比女生要高;

(2)杭州市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体育运动行为与其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良好的体育认知能促进其体育运动行为,不过普遍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

(3)体育运动空间、器材设施条件和疫情期间的出行管制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获得体育认知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媒体,体育学习方式主要是网络远程课堂,学习效果比现实课堂要差。

综合而言,大学生对于疫情期间居家健身的认识明确,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以及提升运动能力与运动水平是他们健身的主要目的,疫情期间大学生每周主要参加1-2次的健身活动;每次时间在30分钟以内,以中等强度运动与低强度运动为主;懒惰、不了解科学的运动健身方法、缺少专人指导、没有健身内容、没有兴趣是影响大学生从事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1)加强居家体育锻炼,并且以个人锻炼为主要形式。疫情期间家庭室内、庭院和住宅小区空地等都是主要的体育锻炼场地,不适合开展篮球、足球等多人聚集性运动项目。杭州市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体育运动内容,制定科学计划,然后循序渐进,合理利用家庭空间,采用多样的健身形式;建议大学生每周进行不少于3次、每次超过30分钟的体育锻炼。运动时长超过一小时后应注意安全,防止因疲劳导致受伤的情况出现。同时大学生应加强科学健身知识的学习和获取;

(2)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针对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动机,丰富徒手素质练习内容,采用线下教学指导与线上教学视频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体能训练质量,做到运动量的合理设计、运动时间的合理利用,善于采用训练技巧,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并将这些教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去。当然,体能训练中要与训练技巧相结合,才让体能训练充满乐趣,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能训练,保证体能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在家庭体育锻炼中,父母应加强对子女体育锻炼的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健身内容的甄别能力,提高自身参加锻炼的频率,发挥家庭体育锻炼在提高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中的引导作用;

(4)国家和社会等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体育教育,加强用于体育锻炼和发展体能的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保障;完善从事体育锻炼意外受伤的社会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体系,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管控,提高网络健身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提供必要的锻炼说明,提出锻炼中的安全事项,发挥社会体育传媒在提高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中的指导作用,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社联动促进机制,发挥网络在居家体育锻炼中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杭州市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学校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
玻璃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呆呆和朵朵(13)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