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如何为青少年打造“麦克风”

2020-09-09刘静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传播力麦克风

刘静

摘 要:融媒時代,人人都在寻找话语和情感的表达途径,南京晨报17年来积极为万名小记者打造专属“麦克风”。南京晨报《校园周刊》小记者作品版为青少年提供优平台,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表达诉求,搭建青少年和家长、老师交沟通桥梁。本文将以具体案例对此进行解读。

关键词:融媒时代;小记者;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J826;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2

南京晨报小记者从2003年起步以来,如今已经成为南京乃至全省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团体之一,南京晨报打造的《校园周刊》每周一期,根植于校园文化和教育,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南京教育圈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过去的17年里,南京晨报小记者团队深挖自身资源优势,深耕优势领域,坚持精品输出,不断提升品牌在教育领域的优质传播力和影响力。特别是精品栏目——南京晨报小记者作品版,在海量的青少年作品投稿里,将一批批优质作品打造出“灯塔效应”,担负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引领青少年树立起长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融媒时代:为青少年打造“麦克风”的必要性

在当下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环境中,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虽然教育部门多次表示减负并拿出具体举措,但都无法抑制部分家长的焦虑心态,并将这份焦虑感转嫁到孩子身上,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造成的家庭悲剧也时时见诸报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家长忽视,如何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这是现代社会需要积极正视的问题。

南京晨报小记者作品版如同一个“树洞”,设置有“最真的梦”“亲情花园”“异想天开”“成长烦恼”“生活感悟”“童年记事”“校园生活”等众多小栏目,每周有四到五个整版的作品见报,小记者们手握晨报打造的“麦克风”,书写温暖亲情,记录成长烦恼,留下童言童语,思考人生感悟,争做融媒时代有温度有深度的少年,而他们作品背后折射出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也屡屡引起关注,比如家长沉迷于手机、过重的学业负担、和父母沟通受阻等。

在2020年的开端,新闻里涌现出了一批逆行者的感人故事。而在南京晨报小记者的眼里,这些别人眼中的“大英雄”,在他们心中就是平平凡凡的家人,是爸爸妈妈、是小姨大伯、是舅舅舅妈,是有着鲜活性格的身边人。小记者是时代的小小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小小记录者,特别是不少孩子人生第一次遇到和亲人长时间的分离,心理和情感上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个特别的时期,他们更需要有表达的

途径。

二、价值引导:主流传统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收到的投稿里也常存在些问题,比如:有的文章充满套话空话,主题雷同;有的过度拔高,堆砌辞藻;有的语言和情感严重失真,对话描写不符人物身份特征等。编辑在稿件取舍间,不仅是对孩子们写作上的肯定和指引,也是对作品落选孩子写作误区的提醒和矫正,引领小记者带着诚意下笔,拒绝套路、编造,鼓励他们自然、自由地写文章。最终,脱颖而出的都是语言质朴真挚、情感真实温暖的好文。

2015年,襄阳女孩李诗怡写了一篇感动了很多人的作文,题目是《我想跟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获得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省作协联办的乡愁散文征文大赛三等奖,随后该作品第一时间在南京晨报小记者作品版头条刊登。在这篇语言质朴、真情流露的作文里,五年级的李诗怡的文字感动了很多晨报读者,她在文章里写道:

我是湖北襄阳人,在我6岁的时候,就跟爸爸妈妈去了昆山。爸爸妈妈打工,我就在珠江学校读书……为了让家里看上去不那么冷冰冰、静悄悄,我经常开着电视机吃饭。可还是会吃着吃着,就特别想爸爸妈妈,想我的故乡。爸爸妈妈,我不在乎离乡背井,也不想要漂亮的衣服、丰盛的饭菜,因为我认为,哪里有你们,哪里就是我的故乡……我们一家三口好好吃顿饭,这样我才是真正有了家。

这篇催人泪下的作品,戳中了随迁子女在新的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痛点,文章见报发表后,小记者和家长都深受感动,文章的传播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的情感需求,凸显了主流传统媒体的价值观引导角色。

三、多维互融:如何将青少年的心声传播得更广更远

以往作品在传统纸媒见报后,单一传播渠道受众相对较窄,而传统纸媒和全媒体互融式传播则将这种传播影响力几何级地扩散。南京晨报小记者作品版已经在业内形成稳定的优质品牌,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青少年的心声传播得更广更远。

几年前开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开设子栏目,小记者项目推出“优秀作文推荐”栏目,从原本在报纸上刊登的优秀作品里优中选优,然后通过阅读量排名,选出“年度优秀作文”和“年度作文之星”。栏目一经推出就得到热烈反响,也让我们领略了融媒时代孩子们自带的传播力。一个孩子单篇作品推出后,整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校长老师都会转发,然后是他们各自的朋友圈,几何级地发散传播,一篇小作品的阅读量常常破万。

在融媒时代,如何将内容进行更好的融媒化推送,也是编辑需要修炼的功夫。在2019年寒假的征文中,我们推送的文章标题几乎都是孩子文章里出现的语句,比如:《满脑子想趁着上网课玩会游戏,却发现没机会!》《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心情,我体验到了》《铠甲妈妈,你到底怕不怕?》……

整个征文阶段,数百篇文章通过纸媒电子版、南京晨报小记者官微推送,在业内进一步树立良好口碑。孩子们在作品里真诚地表白家人,“以前我最喜欢蜘蛛侠和孙悟空,现在我的英雄是爸爸”。孩子们被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打动,爸爸妈妈被孩子们文字里的真情打动。作品经过家长、亲友、校长、老师的转发后,必将影响更多孩子的人生观。

四、融媒思维:编辑如何从青少年作品里找新闻线索

媒体在为小记者提供“麦克风”的同时,小记者也在为媒体提供丰富独家线索。融媒时代的媒体人,都练就成了“多面手”,编辑不仅要兼具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还要有成熟的写作能力,常常可以从小切口里挖掘出独家好新闻。

2020年年初,小记者作品版编辑打开一封征文投稿,作文是一个南京小学生写的关于“停课不停学”的内容。在作文里,该小学生用大段篇幅写了网课的种种,只在最后提到,“我的爸爸是纪录片导演,最近在中国和日本都火了一把”。看稿过程中,编辑敏锐发现,虽然小学生投稿用的是中国名字,但作文里提及的“爸爸”会不会是拍摄《南京抗疫现场》火遍网络的日本在华导演竹内亮呢?

编辑第一时间和孩子的母亲取得联系,并且电话采访了在南京家中的父子俩,并且很快形成3 000字的通讯报道,通过全媒体和报纸双渠道多平台发布。采访竹内亮的100多家媒体报道中,绝大多数都是集中在纪录片本身,内容同质化严重,本文则以孩子的作文为线索,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突围,不拔高不煽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五、结语

文字就像音乐、美术、摄影一样,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表达载体。南京晨报小记者作品版就像孩子们童年和青春期的“树洞”,在这里,他们诉说着喜悦和烦恼,讲述着和父母相处中的爱与迷茫,记录那些成长中的点滴感悟,南京晨报小记者团搭建的就是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在这里,他们手握“麦克风”,诠释着对生活的憧憬、喜悦、烦恼与感悟。在这里,家长和老师可以走进孩子们最真实的内心,看少年们如何释放最耀眼的光芒!在这里,我们为孩子们凝固住童年和青春的记忆,担负起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和力量。奔涌吧,后浪!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传播力麦克风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麦克风的艺术
讯飞输入法也能离线语音输入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让重力控制麦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