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启示

2020-09-08林俊成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  要】“民生”一词,泛指人民生活。在西方的各种社會思潮之中,“民生”不是专门的范畴,但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民生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中。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以“人”的需要为起点,阐释了“人”的需要是由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影响而形成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需要。进一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民生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作为实现民生实践的有力保障。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发展民生必须继续坚持解放生产力和抓好精神文化建设并在不断发展中谋求全面、全民的共享发展理念,从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

【关键词】人的需要;实践主体;民生思想;民生建设

1.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蕴含在其整个唯物史观之中。马克思将现实的人的需要作为民生发生的起点,分析出随着生存、发展的变化,人的需要也随之发生了三个层次的变化。由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民生实践需要围绕着“人民群众”展开,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就是为民生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1.1关注“人”的需要是根本出发点

“人”是探讨一切现实问题的前提条件,是解决任何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在马克思看来,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和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有几个层次,并且受到人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影响。马克思首先对“人”的需要做出了理论分析。

一方面,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首先需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具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产生人类社会的前提条件,人的需要首先形成了一种低层次、基础性的生存需要层次,即吃穿住行等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需要必然会发展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于动物同属于类存在物,但动物只是按照自身的主体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认识能力决定了人不仅可以按照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进行生产,还能透过主客体的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身所处的对象世界。而当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随着物质生产资料不断地丰富,并且由于社会中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就会对自身和对象世界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样一来,人的需要就会达到更高的层次,即满足自身丰富、多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生产、生活需要层次。而在马克思看来,当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的素质极大完善,在人不断追求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实现的过程中,就会形成最高形式的需要层次,即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发展需要层次。马克思认为民生的最终目的在于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而民生发展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其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1.2以人民群众为民生实践主体

马克思将现实的自由人的全面解放视为民生实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和表现形式。而“人民群众”是实现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核心环节。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主张运用群众史观分析社会的发展,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人民”具有实践主体的至上性,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实践、生产的前提,同时也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归宿。个人并不能作为孤立的存在,“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物,而是许多个有生命的人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以共同体的形式扮演着历史的创造者。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占主导地位的共同体形式和受支配的集合体。“人民群众”即是由“现实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进一步,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任何实践和理论都要围绕着人民群众展开,“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就是一切实践活动与发展中的至上性、主体性原则。而如同工业运动中德国所形成的的无产阶级一样,任何形式的共同体都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创造彻底解放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要围绕“现实的人”的需求出发追求民生的福祉,还要依靠人民群众自身的物质力量去创造民生的条件。

1.3解放生产力是民生实践的根本保证

因此,“人”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进行解放生产力为人的需要提供可靠的实现基础,即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手段。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是自由而具有意识地人的社会生活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只不过是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人首先需要通过劳动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进而在这种自由而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中实现生活的手段。“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因此,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社会属性就决定了社会生产实践构成了自由而有意识的人民生活的基础。而通过社会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的不断再生产就必将形成相应的生产方式。进一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逐渐显现。马克思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之一。他表明社会主义物质再生产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层次,而资本主义再生产仅仅满足某一阶级或个人需要而从另一个或多个受压迫的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活动,这在本质上是反民生的。因此,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生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前提之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求才能得以形成。落后的生产方式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样,落后的生产力也将无法满足生产方式的需要。因此,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以生产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以生产关系发展提供制度基础是民生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民生思想对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启示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成为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国情的前提下,应当主要从以下三个统筹全局的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2.1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达到了较高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富起来的历史使命。而新时代下,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阶段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依然是首要任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总是受到一定物质的前提和条件而活着的,因此,离开经济发展就无法实现民生建设。民生的基础性、兜底性建设都要依靠发展生产力来保障得以实施。

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为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仍处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习近平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是体现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衡量标准,是民生建设重要环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意识代表的精神方面,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存在代表的物质方面。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精神文化的要求,而精神文化生活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样辩证统一的前进关系,民生的建设也是如此。习近平认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要抓好经济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发展民生实践,不仅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有创造丰富的精神力量。

2.3坚持新发展理念,维护公平正义

“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在发展中有序进行。民生实践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民生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助力民生建设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发展成果应当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共享理念意义在于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全面、全民发展的需要,使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刘明松.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8).

[5]林祖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4(220).

[6]王文兵.让马克思民生思想呈现时代活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5).

作者简介:林俊成(1995-),男,四川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