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活”字,让品德课真正“生活化”

2020-09-07叶晓君

速读·下旬 2020年4期

叶晓君

◆摘  要:品德课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理论教材,两者相结合以达到自身素质提高的一门学科,本文从品德课的独特性,从“活用教材、活用教法、让学生变活”三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品德课的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活用教材;活用教法;让学生变活

新课标指出:品德课程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由于品德课程的独特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凭据,让品德课走进生活,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让孩子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活用教材,让品德课贴近生活

品德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強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上的例子与身边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家乡新变化》时,课本上的图片比较单一,离学生生活实际也比较远。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先做调查,收集旧照片,问问家里人。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展示台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调查结果。再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进行对比。接下来,播放课件,现在家乡的新面貌。小组讨论:“我们家乡有哪些新变化?”学生通过调查、对比、讨论得出结论:祖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家乡日新月异。最后,还让学生用画笔把自己对未来家乡的美好构想描绘下来。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家乡的过去,增强了家乡的荣誉感还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

品德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讲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之一,我们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用广阔的生活内容去丰富教材,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区域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平台,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情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活用教法,让品德课走进生活

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让品德课走进生活。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家乡物产养育我》的教学: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找找自己家乡的特产,拍成相片或把实物带回来介绍、展示。而老师出示实物橘子皮、金银花、山楂、山药给学生看,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然后,问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都是良好的药材吗?可以制作成我们吃的中药,你们生病的时候都吃过哪些中药呢?有什么功效?再利用课件,简介身边的中药:板蓝根冲剂、羚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同仁堂感冒冲剂……然后引申到“非典”中的中医药治病的故事,以此引发出家乡物产丰富,英雄迭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变活,把品德教学落到实处

在教学活动中,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进行《绿色小卫士》单元教学,我们开展“我是环保小天使”专题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对周边的环境污染进行实地调查考察、采访群众。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拟定好调查的目的、范围、对象、要提的问题等。结果,从同学们的调查报告惊人的数字令老师们都信服了。(一个小组负责调查市场的结果:市场附近有小食店25间。每天平均每间约废弃一次性餐筷50双;本市场每日约废弃一次性餐筷1250双;每月约废弃37500双;每年约废弃45万双。而这些筷子的制作成本是需要很多木材的,甚至有些树木的成长是需要很多年。)这一份源自生活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我们用多少语言也比不上的,这些自己调查得来的数字让孩子们从心里懂得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我们保护环境就要从这里做起,从自己做起。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将品德教育真正用于生活,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之花才会处处开遍。因此,在学习了《做学习的主人》一课后,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于是,我安排了课外延伸:周末,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呢?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周末生活做个规划,把时间及活动安排写下来,并请家长进行监督评价。这样,通过活学活用,内延外伸,架设起回归生活的桥梁;建构家校及社会的多维联系,让家校和社会成为孩子们的德育实践基地;分享孩子们践行的快乐,深化道德体悟,提升道德认识,引导孩子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总之,时代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连,注重教学的预设与身边资源的利用,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让孩子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袁从妹.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生活化[J].新课程导学,2015(28):25-25.

[2]林秋兰.让品德课程真正走进生活——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探究[J].新教师,2018(0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