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的研究

2020-09-06刘旭东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考核

刘旭东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与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结合的教学实践。在高校各种课程的基础上,促进思政教育元素的渗透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推动传统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因此,课程思政也是思政课程的创新过程。

一、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作为包容性极强的学科,涵括了对人生的思考、目标价值取向和思想原理等知识体系。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第一,在坚持主体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政治因素,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课程教师更加了解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特点,对于提升课程质量和师资水平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对于高校来说,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体,是高校育人的基础,不仅能够创新人才技能,而且对于培养“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实际意义;第四,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事实上是将思政育人功能扩大化,是将思政课程向“大思政”发展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学生过于注重专业课程学习的局面,将思政内容应用到课程体系中,对于深挖学生的潜能有现实意义。

然而,从现实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实践转变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探索教学实践转变新思路,成为新时期思政教育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二、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

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来看,高校偏重于专业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虽然开设了思政课程,但是并没有看到课程与思政融合的优势,不重视课程思政教学。虽然部分高校围绕课程思政进行思政教育,但是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要求教师围绕课程思政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师只能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教学,课程思政停留在表面;很多专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本就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职责,自己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课程思政不外乎就是多搞点教学的噱头,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获得学分才是关键,课程思政与以后的工作、生活没有密切的关系。对课程思政教育观念的认识不足,直接阻碍了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

(二)课程思政与实际教学相脱节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培养围线思政课堂教学开展,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印象停留在思想、方针路线等理论思维中;而课程教学主要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把课程与思政放在一起,一些偏理科的课程与思政的相关性较低,导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时无从下手。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来看,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由于一些教师思政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力储备不足,往往只能在课程中穿插一些简单的思政元素,难以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和实践。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三)缺乏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考核是教学效果的反馈,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依据,但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很多高校并没有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考核体系中。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很多高校并没有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教师只是依据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开展教学,教学缺乏规范性;其二,由于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要求不一样,因此课程思政难以具体量化;其三,从现有的思政课程考核形式来看,大部分以纸质试卷作为考核模式,课程的考核形式和标准不一,如果以简单的考试考核,难以全面正面评价学生。因此,对于课程思政来说,制定课程思政的考核标准,构建完善的思政考核体系,才能推动课程思政长远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的新思路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构建高校特色课程新体系

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转变思政教育观念是关键,突破传统的思政课程思维,结合课程实际,满足育人价值,抓住契机,在各类课程中渗透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构建特色新课程体系。“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站在教学的角度,将思政理论、专业课程、综合素养综合起来,运用思政的立场、观点,达到“教”与“学”的新目标。转变思政教育观念,打造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应该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政教育,也不是通过增加多门课程或者多种教学活动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育人工程,是传授知识与引导价值的综合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使课程赋予思政思维,突出立德树人思政教育观;另一方面,加大对课程思政的宣传,让所有课程的教师认识到思政不仅仅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更是每一位课程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把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程思政中提升思想、政治素養。

(二)以“课堂”为主导,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必须以课堂为主导,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和完善:第一,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应用在课程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将思想与知识融合,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知识的学习。第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工科某些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引入课堂,赞扬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艺术课程思政中,可以探究传统文化,包括字画、美术等领域的成就;在管理课程思政中,采用“人本”案例探讨等教学模式。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思政专题课程。针对课程中某个内容或观念进行专题探讨。将课程内容导入相关的政治、热点等问题,形成专题系统,如“中国智造”“一带一路”等,更好地衔接课程与思政教育。

(三)加强实践,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实践应用,推动课程与思政实践的发展。课程思政实践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才艺比赛、经典诵读、唱民歌比赛、国学经典教育宣传等等;可以在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公众平台等向学生推送思政热点时事、学院新闻等,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塑造乐观向上的舆论价值,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还可以在结合课程思政的基础上,以“游学”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区游学考察,让他们领略英雄、名人的气概,对于提升思想价值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生思政素养的提高,除了课程思政实践以外,还应该在考核体系上下功夫,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化思政与课程的融合,主抓课程与思政的契合点,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把课程思政考核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对相同的课程制定规范的课程计划和考核标准,统一考核的形式和内容,真正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书与育人和谐发展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组织者,要想充分发挥教书与育人的功能,必须要提升思想素质。从教师素质入手,提升课程教师德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素养,促进课程教师思政执教能力的提升,加强对课程思政教育的专题培训,针对不同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探讨统一的课程教学教案,积极开发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辅助教材,做好课程思政知识与教学储备的同时,为课程思政教学奠定基础。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还可以从教师教学激励着手,加大课程思政教研经费投入,使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与科研建设中。定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评比也是师资激励的一种重要手段,学院应该对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突出或者创新的骨干教师给予奖励,对于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此外,除了班主任,鼓励不同课程的教师参与思政实践,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给予帮助等,以育人价值为导向,使课程思政教师实现教书与育人和谐发展。

四、总结

总之,高校作为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要想促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推进全方位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特色的课程教育新体系,以“课堂”为主导,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强调实践应用,完善相关的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全课程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教书与育人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河永.高校“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11).

[2]辛燕.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J].魅力中国,2019(41).

[3]孙汝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与关联性研究[J].新西部(下旬刊),2019(15).

[4]王亚新.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8).

[5]吴小刚.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整合与运用研究[J].商业故事,2018(3).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考核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