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新时代人才政策创新

2020-09-06范惠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人才观马克思新时代

范惠

摘要:“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逻辑前提,阶级性和实践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本质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结构失衡、人才利用效率低下、人才考核方式过时、人才流动异常等问题,做出了党管人才、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的重要指示。新时代人才政策创新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突出人才优势,实施人才全面发展政策;重视人才发展,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公共服务政策;善用善待人才,实施人才激励和保护政策。

关键词:马克思 人才观 新时代 人才政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212-0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讲话中频频释放了加强人才工作的信号,由此各大城市竞相参与“人才争夺战”,致力于通过吸引优秀人才服务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然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隐藏着人才流动秩序混乱、人才利用效率低下、人才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这呼唤着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的新时代人才政策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逻辑前提和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现实个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开启了人类的历史,包括已有的和他们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及知识分子,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着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马克思在《1840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首次使用“人才”一词,这里提到的“人才”是医生、教师等“专门人才”,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脑力无产阶级”,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人才是一定阶级的优秀分子,是最强大的生产力。“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1]194人的劳动活动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殖的巨大生产力,资本家通过获得这种生产力来统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无产阶级繁殖这种生产力是为了服务人民。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为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著书立说。在他看来,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实践成就人才,人才服务于实践。在人才培养与成长上,既要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又要在凸显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通过人才及其劳动实践改造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马克思曾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1]244按照时代的需要培养人才,这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人的本质的发展环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变革现实条件营造适合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二、新时代我国人才政策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人才工作成绩斐然,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资源更关注开发而不限于管理,人才选用更看重能力而非身份,人才配置更偏向市场竞争而非计划订单,人才激励更重视绩效而非考核,这为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政策支撑,全社会掀起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然而,当前我国的人才政策创新依旧面临重重挑战。首先,人才结构失衡问题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小,人才投资力度小,人力资本回报小。其次,人才利用效率低。互掐式、非理性的人才争夺战,往往带来人才与岗位不匹配造成的人才不能尽其用的问题,增加了引入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影响了人才效用的发挥。再次,人才考核方式有待完善。评价人才重学历和职称,人才绩效考核重量化考核,导致人才成本攀高,人才难以尽其才,人才浪费严重。最后,人才流动现状与经济发展程度不适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才净流出国之一,我国人才主要流入北美。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造性劳动,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是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施人才强國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良好”的人才队伍。科学把握新时代人才观的科学内涵,需要做到:第一,坚持党管人才这一根本。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管人才原则对我国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做好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协调工作。第二,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多层次、重实践的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人才是创新之本,创新驱动即人才驱动,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培养党政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重点领域所需的紧缺人才。第三,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体制,建立健全利于人才发展的人事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和考核机制、容错机制等,尊重和信任人才及其创造成果,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第四,聚天下人才而用的开放人才观。办好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的各方人才,人才是宝贵的生产力资源,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不唯地域,使用人才不拘一格,特殊人才特殊对待,让人才资源竞相涌流。聚八方人才而用,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在。总之,人才成长应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人才流动应挖渠引水、筑巢引凤,使用人才应把握好竞争和合作、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才赋与财富三者之间及其内部的辩证关系。要积极主动创设人才成长、人才流动和人才发展的条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新时代人才政策创新

马克思的人才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以社会中生产的个人为出发点。生产和进行生产的个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为满足该时代的需要而存在的。尊重、重视、信任、支持人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离不开软文化和硬制度的保证。人才政策需要在与时俱进中服务人才,人才政策创新需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突出人才优势,实施人才全面发展政策。人才劳动以高生产率引领生产力发展,要实现产学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事和资金运营自主权,在人才、教育、信息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与互补,发挥思想创新和科学决策的合力优势。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人才兴趣专长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管理人才、科研技术人员、农业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的才能在从事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现代农业等工作中充分涌流。

第二,重视人才发展,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优惠政策。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人才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发展,扩大人才投资的覆盖面,激发各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加大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以及中小微企业的人才投资力度,实施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

第三,优化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公共服务政策。邓小平曾说:“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4]新时代要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更宽松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超越人才的身份、单位、部门限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才跨部门的交流、任职,信任、尊重、支持和鼓励人才成长。同时,还要做好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大对科研人才入职前期的资金、政策支持,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满足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为人才潜心科学研究配齐配优服务。

第四,善用善待人才,实施人才激励和保护政策。马克思把“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视为选择职业的标准,奉行以个人社会价值和资本回报为依据的激励政策。发挥政策作用善待人才,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价值,不仅需要把人才劳动的复杂程度、创新程度和社会贡献程度,作为评价与激励人才的标准;还需要完善成果保护和价值实现机制,实现各类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相适应,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與生活保障。

人才政策创新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应对,这不仅是应对当前人才红利约束增强的必然举措,还是加快人才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告别了“人口红利时代”而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大国,由老龄化带来的人口比例失调和人口红利消失,由人才竞争无序造成的高素质人才稀缺和人才利用效率低下,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人才缺乏的约束。要实现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就需要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骨干队伍。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素质和梯队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更加重视人才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因而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精准的、个性化的人才政策,来发挥人才聚合力对区域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9.

责任编辑:赵世鹏

猜你喜欢

人才观马克思新时代
最有思想的句子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谈《三国演义》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