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

2020-09-06彭黎伟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职教育立德树人

彭黎伟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秉承立德树人,使教育回归于人,道德植根于人,使人有立根之基。阐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必要性,文化育人的必然性,以及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文化教育结合,区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对接,使文化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从而培养高职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促進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立德树人 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148-02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1]立德,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培养人才,《管子·权修》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高等职业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1.立德树人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解《易》,老聃著《道德经》,文王推演八卦。道德是文化的传承,立德树人是教育传统的延续。《礼记·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因此,教育要求年轻一代,于己修养身心,择善而从;于家百行孝为先;于国治大国若烹小鲜,对国家民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立德树人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道德危机,迫切需要立德。染色馒头、毒大米、人造蛋、地沟油、瘦肉精……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警醒的地步。面对道德危机,更需要教育的介入。中国今天的教育,过度强调应试教育而忽略德育。忽视了道德,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危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2]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立德树人是使高等职业教育走出“技能本位”困境的需要

199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拉开职业教育发展序幕;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招100万,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很多高职院校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其实质是“技能本位”[3]。强调技能教育,提高了学生技能,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课程数量少,人文课程师资不足,导致高职学生知识匮乏。

高职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道德情感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善恶标准模糊,耻辱感低下,规则意识淡薄。因此,文化的引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亟待开展立德教育,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形成自身的判断标准,明白事物的是非本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化育人”是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必然选择

“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4]因此,文化育人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也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高职院校由于“技能本位”的办学理念,过于强调技能发展,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超八成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不清楚,三成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意味着提高文化素质。公选课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调查更让人堪忧。个别学校、个别专业并未设置公共选修课,即使设置公选课的学校,68.7%的学生认为公选课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限,甚至有9.1%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作用。可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因此,亟须构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中德育与专业文化教育结合,强调区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强调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对接。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文化体验中产生共鸣,内化为文化品格,外化为良好行为,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高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1.加强通识教育,构建通识教育文化体系

通识课程的本意是传授共同的价值观。[5]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6]“自由人”[7],是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强调“全人教育”。[8]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高职生能力素质特征,以及院校办学状况,建设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开设有深度、有广度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完善思想体系,凭借拓展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来获得新知识;凭借完善的思想体系,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

通过经典进课堂,引领学生开展经典诵读,积累文化底蕴。通过经典朗诵比赛,文化讲座,引导学生阅读有思想的书籍,摆脱填鸭式教学和机械式记忆,进行深度阅读思考,从而实现思维培养,实现人格,传递价值观。

2.加强区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构建精神文化体系

长三角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多元,而高职院校普遍文化积淀不足,成为阻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吴越文化内在自觉的心态,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使长三角地区各类人才辈出,能工巧匠俯首皆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吴越文化深深植根于区域经济发展,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翼齐飞,昆山之路、萧山精神、义乌现象相继出现,都是这一区域文化传承与更新中的现实注脚。学校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学生作为未来区域经济、文化的生力军,无疑需要融入区域文化。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区域文化的研究,弘扬区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助各种艺术形态,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引导学生查阅史志资料,组织学生参观名人志士故居,发动学生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从中撷取吴越文化精髓,创新校园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加强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对接,构建对接文化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9]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因此,产业文化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校企合作要求学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是高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产业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高职课程应主动融合产业文化,通过产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模拟实训室,参观企业,学工,实习,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技能,近距离亲身体验工作氛围,感受企业文化。躬行与实践是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内化为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10]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提高學生职业素养,使其成为能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和谐职业人。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秉承立德树人,使教育回归于人,道德植根于人,使人有立根之基。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文化教育结合,通过区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通过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对接,使文化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从而培养高职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5(1):1.

[2]徐远鑫.与时俱进,立德树人[J].生活教育,2015(16):95-96.

[3]刘晓明.从“技能本位”到“文化育人”:高职文化育人的体系构建与转型升级[J].职教论坛,2014(2):45-48.

[4]车明朝.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产业文化与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40.

[5]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

[6]苑英.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26):182-183.

[7]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朱俊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及其实现路径[J].劳动保障世界,2015(12):48-50.

[9]荀莉.职业教育课程融入产业文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27):65.

[10]赵惠莲,李吉敏.论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4):5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高职教育立德树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技术文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