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肺癌毒副反应临床观察

2020-09-06王露方江丰收贾伟王玲玉张志红王伟王刚韩兴华孙玉蓓王勇潘跃银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检查点单药毒副

王露方 江丰收 贾伟 王玲玉 张志红 王伟 王刚 韩兴华 孙玉蓓 王勇 潘跃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已经成为肿瘤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热点,在很多瘤种,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cer, NSCLC)治疗中展现了新的篇章[1-2]。ICIs通过让抑制T细胞效应活性免疫检查点途径失调,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3-4]。但是,也表现出与治疗意愿违背的反应,表现为免疫相关毒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5-6],给临床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挑战。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是阻断程序性细胞凋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 PD-1)细胞通路,适用于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 PD-L1)TPS(tumor proportion score, TPS)≥1%的晚期NSCLC一线单药治疗。另一种Nivolumab(纳武利尤单抗)单药适用于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的晚期NSCLC患者。我们利用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治疗43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肺癌患者,并分析其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及罕见致命的毒副反应。

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晚期Ⅲb期、Ⅲc期和Ⅳ期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肺癌,其中肺腺癌患者接受一线ICIs治疗均为驱动基因阴性,或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经过多线靶向治疗失败。

二、PD-L1突变检测

建议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PD-L1检测,检测方法为免疫组织化学。

三、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Pembrolizumab或Nivolumab单药或者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

四、评价标准

观察所有入组患者的ECOG评分、吸烟史、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PD-L1 TPS表达和治疗状态。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的标准4.0版本评价毒副反应,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瘙痒、皮疹、全身酸痛、食欲、恶心、腹泻、便秘、口腔溃疡、WBC、Neutrophils、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小板(Platele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ylase, AST)、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CREA、尿蛋白、尿潜血、心脏毒性和肺毒性等。

五、43例患者接受Pembrolizumab或Nivolumab治疗均获得生存期的随访,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所出现的各系统的毒副反应。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6日。

六、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疗效和不良反应率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患者的一般情况

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晚期肺癌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由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肺癌,在我院HIS和嘉和系统中均可以检索。患者的一般特征(见表1)。

表1 43例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

二、总体疗效

在随访的43位患者中,一线治疗17人,大于等于二线治疗26人。一线和二线治疗的最佳疗效评估均为PR。截至2020年3月6日随访,43例患者至少接受了1疗程的ICIs或联合化疗,最多接受了19疗程治疗。其中一位患者彭某,系右肺浸润性腺癌伴肺内、纵隔、胸膜、左侧肾上腺转移,二线治疗接受Pembrolizumab共10疗程,截至2020年3月6日,OS达到51个月,从2019年11月4日开始接受单药Pembrolizumab维持治疗,末次评估疗效时间为2020年1月,评估为SD。另一位患者朱某,系Ⅳ期肺腺鳞混合型肿瘤,骨转移,接受二线Nivolumab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lbumin binding paclitaxel)化疗,后维持治疗,共16疗程的治疗,截至2020年3月6日随访,OS共20个月,仅表现为1级的食欲减弱。

三、 治疗相关毒副反应

所有入组的43例患者中,输液反应、疲劳、皮肤黏膜毒性、全身酸痛、神经毒性、消化系统毒性、血液毒性、肾毒性、甲状腺功能损伤和心肺毒性等表现,具体(见表2)。irAEs发生率≥25%的毒副反应,主要包括:疲劳、食欲减弱、恶心、WBC减少、Neutrophils减少、Anemia、GGT升高、瘙痒。irAEs发生率<10%的毒副反应,主要是输液反应、腹泻、口腔溃疡、TBIL升高、CREA升高、尿潜血、甲亢、甲减、心脏毒性和肺毒性。根据2020年第1版NCCN指南免疫治疗相关毒性管理和2019 CSCO指南推荐(如图1)所示大部分患者为1~2级毒性反应。极少数患者表现为3~5级毒副反应,包括疲劳、CREA升高、恶心、食欲减弱、心肺毒性。其中,1例患者郑某因无法耐受ICIs的毒副反应,表现为4级WBC减少、Neutrophils减少、Platelet减少,4级心脏毒性、频发心律失常,以频发房颤为主,伴有贫血、口腔溃疡、肾功能损害,同时诱发了脑梗死,所以永久性停用ICIs的治疗。1例患者罗某因同时出现3级免疫相关性肺毒性、3级免疫相关性心脏毒性、1级免疫相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1级免疫相关性贫血,停药3个月。1例患者邵某因出现3级免疫相关性心脏损害,停药观察。

表2 免疫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临床特征

图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发生不同级别毒性反应比较

图2 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各系统毒副反应对比

(如图2)所示,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发生毒性反应的比较,二者发生毒性反应谱相当,但是,对于疲劳、瘙痒、皮疹、全身酸痛、食欲减弱、恶心、便秘、WBC减少、Neutrophils减少、Hemoglobin减少、Platelet减少和ALT升高,Pembrolizumab发生率高于Nivolumab,这与前期文献报道不同,可能系前者多数患者是一线治疗联合化疗,后者多数系二线或后线单药治疗,导致前者联合化疗发生毒副反应率较高。而在3~5级反应中,二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仅Pembrolizumab发生的毒副反应是输液反应、CREA升高和甲亢,发生率分别为2%、2%和5%,属于发生率较低的毒副反应。

讨 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再以肿瘤为治疗靶标,而是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然而,激活的免疫系统也可能会引起免疫损伤,累及身体各个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成为一类病因明确的免疫系统异常性疾病,称之为irAEs[5]。在入组的43例晚期肺癌患者中,接受了ICIs单药或联合化疗的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引起一系列组织相关毒副反应[7-9]。大多数irAEs是轻至中度的,偶尔会发生危及生命的irAEs;皮肤、消化系统、内分泌、肺和肌肉骨骼不良反应相对常见;心血管、肾脏、神经和眼部副作用相对少见,并且irAEs可能存在延迟反应[10-11]。我们观察到的≥25%的毒副反应与既往的研究相类似,但是血液学毒性,WBC减少、Neutrophils减少、Hemoglobin减少的情况也不低,这可能与ICIs联合化疗导致相关。我们观察到罕见的毒副反应,与研究报道的相符。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机制不十分明确。一些潜在的机制包括:T细胞对抗存在于肿瘤和正常组织上抗原的活性增强;已存在的自身免疫抗体浓度增加;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等[5]。

在观察ICIs毒副反应时,无论是国际权威指南、国内指南亦或是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大多联合化疗。根据药物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判定标准,我们在判断毒副反应是否与ICIs相关时,尤其慎重。ICIs联合化疗时,根据化疗和ICIs毒副反应发生机制、毒性谱和发生模式的不同进行鉴别,宁可判其有关,而谨慎判其无关。只有收集所有可能与免疫治疗相关毒性,才能充分了解其安全性。如果是无关事件,即使判定有关,也是单发事件。有一些罕见的毒副反应在临床真实世界中才被发现。

在irAEs中,有关心脏毒性发生率很低,已经报道的主要包括心肌病变、心包病变及心脏传导的问题[12],虽然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但是一旦发生,致死率高达39.7%~50%[13-15]。免疫相关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颤等。我们观察到心脏毒性发生率9%,3~4级毒性反应发生率7%,一例患者出现了4级心律失常,以频发快速房颤为主,根据指南推荐,患者接受了1.0mg·d/kg激素治疗,同时辅助胺碘酮、索他洛尔控制心律,后转为窦性心律,经历了近1个月的住院抢救治疗。该例患者因同时并发了4级WBC减少、Neutrophils减少和Platelet减少,伴有Hemoglobin减少,口腔溃疡、肾功能损害,同时诱发了脑梗死,所以永久性停用ICIs的治疗。我们需要警惕罕见致命的irAEs心脏毒性,尤其高龄有基础心脏病患者,几种毒副反应同时出现的情况,应积极筛查心肌损伤的相关指标,如BNP、肌钙蛋白、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有报道在接受ICIs治疗的患者中,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小于5%,3级以上发生率小于1.5%[16-19]。我们观察到4例患者发生了3~4级的间质性肺损伤,发生率9%,略超过研究报道,分析原因,具有ECOG评分差、晚期肿瘤多线治疗、肺部背景差的特点。其中,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各2例,3例患者临床死亡,1例患者因合并3级心脏毒性、1级甲减和1级贫血,暂停3个月ICIs治疗。死亡原因系晚期肿瘤,转移部位多,ECOG评分差,多线治疗,合并感染。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PD-1抑制剂在NSCLC中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几率较黑色素瘤和肾癌高[17]。根据2019年CSCO指南推荐,免疫相关性肺炎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接受EGFR-TKI联合ICIs治疗的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或者存在活动性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肺的背景不好的情况,对于可能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高危人群,需要高度警惕。

ICIs单药治疗时,无论各种肿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 5%~10%[20-21],我们观察到在43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5%和9%,均为1级毒副反应,不需要停用ICIs。对于甲减可以补充甲状腺素;对于有症状的甲亢患者需要行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推荐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期间,如果出现无法解释的疲劳、毛发脱落、畏寒、便秘、抑郁等,需要怀疑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如果出现不好诠释的心前区不适、出汗、亢奋和高代谢等,需要怀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注意行基线评估。对于ICIs导致的皮疹,有研究表明,在接受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治疗的患者发生率为34%~40%,但3~4级皮疹较少发现[22]。我们观察到共10例患者发生了1~2级皮疹,发生率为23%,略低于研究报道。

根据NCCN指南和CSCO指南推荐,按照患者各系统表现毒副反应分级,酌情判断是否停药或继续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rAEs的基础用药,使用原则通常按照毒副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受累脏器、病程缓急及潜在危险等因素,酌情考虑激素用量。一般来说,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可考虑为泼尼松0.5mg·d-1·kg-1口服或静脉。对于出现心肌受累或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必要时考虑激素冲击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打开了新的格局,随之而来的irAEs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同时也为肿瘤科及其他相关科室的临床医师们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我们有更多的探索空间和进步,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猜你喜欢

检查点单药毒副
HEPSERA联合ADV ABPC与BARACLUDE单药治疗HEPATIC SCLEROSIS疗效比较分析
Spark效用感知的检查点缓存并行清理策略①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分层检查点的近似最优周期计算模型
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探讨
恩替卡韦单药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比较
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分布式任务管理系统中检查点的设计
单药替吉奥一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观察
基层门诊药品毒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