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2020-09-06王保贵刘静袁玉山谢军冉献贵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普通型胸膜胸部

王保贵 刘静 袁玉山 谢军 冉献贵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并迅速传播[1],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其病原,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随着疫情蔓延,对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感染导致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收集本地区诊治的54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号至2020年2月20号之间阜阳地区COVID-19确诊病例。纳入标准:(1)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胸部CT为肺炎表现;(3)排除其他病毒感染。符合标准的共54例,其中男33例(61.11%),女21例(38.89%),年龄范围19~69岁,平均年龄(42.80±12.45)岁。

二、检查方法

1 临床分型标准及分组: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普通型诊断标准: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重型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任何一条:(1)出现气促,RR≧30 次/分;(2)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3)动脉血氧分压 (PaO2)/吸氧浓度(FiO2)≤300 mmHg(1 mmHg=0.133kPa)。因轻型无肺炎影像学改变,不符合纳入标准;本研究未收集到符合危重型病例,故分为普通型(41例,75.93%)、重型(13例,24.07%)。

2 CT检查方法:选择联影16排螺旋 CT 扫描,扫描层厚 5 mm,重建层厚1.0~1.5 mm。基于薄层 CT 重建,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观察,评估病变性质和范围。采用肺窗观察病变的分布、形态及密度等特征,纵隔窗观察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

3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结果判定:Ct≤35为阳性,Ct>38为阴性,35

4 影像分析:由两名CT室高年资医师及一名呼吸科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采用以下特征进行分析:(1)病变分布: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上叶、下叶);(2)部位:胸膜下、纵隔旁;(3)大小:最大病灶的直径≤3 cm、>3 cm;(4)病灶边缘:清晰、模糊;(5)病灶数目:1、2、3个及以上;(6)病灶密度:磨玻璃影、实变影、条索影、结节影、混合影(任意两种及以上密度同时存在);(7)支气管改变: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8)肺外表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结 果

一、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临床表现

普通型平均年龄(40.66±12.12)岁,重型平均年龄(49.54±11.41)岁,不同分型间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出现症状到首次到医院就诊的时间1~10 d不等,普通型初诊时间明显长于重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中发热51例(94.44%)、咳嗽33例(61.11%)、乏力16例(29.63%)、呼吸困难9例(16.67%),其中发热患者体温均不超过39.0℃,两组热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44例,其中普通型31例,重型13例,两组数值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普通型与重型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二、胸部CT检查

普通型COVID-19患者病灶密度出现磨玻璃样者23例(56.10%),累及双肺者25例(60.98%),6例单发病例中,右肺上叶者3例,左肺下叶者2例,右肺下叶者1例(见图1、图2);重型患者病灶密度均为混合影13例(100.00%),累及双肺者13例(100%),以多发、斑片状、混合密度影为主,好发于胸膜下,部分可见支气管扩张、空气支气管征(见3、图4)。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影(见表2)

图1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男,25岁,武汉返乡,发热、干咳4 d,胸部CT平扫示双肺叶多发斑片状磨玻璃样影 图2 普通型COVID-19患者,男,40岁,武汉返乡,发热5 d,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上叶磨玻璃样影,边缘模糊,位于胸膜下 图3 重症COVID-19患者,男,56岁,武汉返乡,发热、咳嗽、呼吸困难2 d,胸部CT平扫示:两肺多发混合密度影,两肺下叶可见实变 图4 重症COVID-19患者,女,48岁,武汉返乡者密切接触史,咳嗽、乏力、呼吸困难1 d,胸部CT示:两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三、核酸检测分析

54例患者均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病例,1次检测阳性43例(79.63%)、2次检测阳性8例(14.81%)、3次及以上检测阳性3例(5.56%)。

讨 论

2019-nCoV与SASR-CoV、MERS-CoV均为β属的冠状病毒,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常呈聚集性发病,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4-6]。因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胸部CT检查具有可行性强、时效性强、灵敏度高、不受实验误差影响等优点,2019-nCoV可能具有周围分布,双侧,多灶性下肺受累等影像学特点[7-9],CT检查已作为COVID-19重要筛查手段。本文通过对本地区54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了解CT影像在早期诊断及病情轻重判断方面的价值,总结如下:

临床表现上,重型患者初诊时间明显短于普通型,年龄明显大于普通型,提示重症患者更多见于中老年人,且重症者病情进展更快。普通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1例(2.44%),重症者呼吸困难8例(61.54%),这与病毒侵入肺实质,出现换气功能障碍有关,有研究表明[1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自发病到呼吸困难出现的时间约为5~13 d,中位时间8 d,自发病到呼吸困难的时间越短,提示病情越重,预后不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对判断病情轻重无统计学意义,重症患者可见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这与2019-nCoV入侵机体免疫系统,更易合并细菌感染有关。

2019-nCoV通过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I,ACE2)受体入侵细胞造成感染,并且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增殖[11],特别是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累,可在CT影像上表现出特征性变化。普通型COVID-19胸部CT多表现为多肺叶浸润边缘模糊的磨玻璃影,病变均位于胸膜下,为病变早期的影像学特征。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节影、索条影等多种密度混合影,且伴有病灶面积及病灶数目的增加,重症患者多为两种及其以上形态同时出现的多发混合性密度影,部分可见支气管扩张或空气支气管征。本研究表明,重症患者在病灶分布、病灶数目、最大直径及病灶密度上,均多于或大于普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影,这可能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影像学表现重要的特征之一。核酸检测或基因分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金标准[1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往往无痰,因传染性较强,限制了气管镜检查的应用,临床上常采用口咽部拭子核酸检测来确认是否感染2019-nCoV。咽拭子非直接肺部标本,对诊断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实验室误差、医护人员采集部位不准确及采集标本病毒含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可能,本研究也发现核酸1次检测存在较明显假阴性,尤其对于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因核酸检测的假阴性,因延误诊断导致病情加重可能,故病变早期胸部CT的影像学改变对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表2 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CT参数比较(例)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发展快,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对于疾病防控、治疗有极大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与核酸检测结果一致性极高,但核酸1次检测存在假阴性,特征性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对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有极强的提示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及评估病情,避免误诊、漏诊。CT影像学检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还可以用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利于临床进行分型。

猜你喜欢

普通型胸膜胸部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HRCT影像分析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11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