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空间差异研究

2020-09-04陈国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关联度湖南省湖南

陈国生,曹 巍

(1.湖南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衡阳 421008)

引言

产业转移是一国或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和过程,是生产力发展与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区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1]。近年来,随着湖南省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进程,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和学界对此越来越重视。目前理论界对我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导致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同的原因和对产业转移能力进行评价等方面。就原因来说,戴宏伟基于经济发展阶段提出各地区要素禀赋的差异造成各地区产业结构分工不同,正是这种差异带动了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产业的区际转移[2]。张辽[3]、王龙和汪浩瀚[4]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视角分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要素的加总效应对产业转移的正向作用,并对省际间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显著。从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来看,贺曲夫等从产业梯度理论视角分析中部六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及其影响因素[5]。马涛从国家层面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度量地区分工差距[6];杨帆从中西部层面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分析[7];闫安对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8]。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罗若愚、何慧玲[9]和王涛[10]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西部12省市和甘肃省产业承接能力评价进行研究;罗勇、张倩倩[11]、孙威、李文会等[12]、段小薇等[1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中西部地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原六大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评价进行研究,并对西部12省市政府在承接能力进行聚类分析;薛景梅运用熵值法对全国各省,特别是河北产业承接能力的板块分布形式进行研究[14];高云虹、梁志杰、陈湘满、刘海燕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湖南河北的产业承接能力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相匹配情况进行了分析[15-16]这些研究大多选定沿海发达地区或特定区域为样本,但研究小区域范围内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较少,从方法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较少。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产业转移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承接地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产业转换升级。同时对承接地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等发展环境提出挑战。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南省无疑拥有人口、区位和能源等硬环境优势,成为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之一,但由于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为避免盲目承接,有必要对湖南省当前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湖南省产业承接综合能力,以提高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产业转移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

一、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一)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1.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湖南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共84个,包括63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21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南省作为承接国际和区际产业转移的主力军,产业转移规模成倍增长。2014-2018年全省吸引外资直接投资金额及内联引进的资金实际到账情况也充分表明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表1)。相对于2014年,2018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加了59.25亿美元,增长了57.7%;内联引资增加2118.2亿元,增长了73.4%[17]。

表1 湖南省吸引外资直接投资金额及内联引进的资金实际到账情况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伴随产业转移承接进程的加快,湖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年产值超过千亿的产业由2015年的10个上升到目前的15个,其中增长速度较快的产业有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而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规模增长缓慢,如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部分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如煤炭开采与洗选业。这表明不管是外商投资还是内联引资普遍关注的是湖南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我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也就是说近年来外来资金的投资领域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向低能耗、低污染行业转移。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南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8年全省申请受理专利为48957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68.1亿元,增长14.0%,呈逐年增加趋势。这样通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而推动产业的转换升级。

3.资金来源较多,但相对集中

从资金来源来看,当前的特点是来源较多但相对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资金来源于香港、日本、新加坡、丹麦和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来源于香港。2018年来自香港的资金为116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比重的70.1%,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澳大利亚,同比增长了10倍。在内联引资方面,最大的资金来源地是珠三角地区,2018年引资总金额为2740亿元,占全省内联引资的54.8%,其次是长三角和京津翼地区,分别占全省的15.1%和14.6%,如表2所示。

表2 2018湖南招商引资资金来源情况(前三位)

(二)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1.产业转移对接不协调

首先是发达地区想转移的产业,通常是一般制造业和一些低端产业,可能包含部分落后产能,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的风险,对这些产业湖南省可能不愿承接。其次是发达地区想转移的产业,湖南未必能承接。当前湖南省相对于发达地区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金融、物流和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还不健全,导致产业转移方与承接方产业梯度差距较大,限制了湖南省的产业承接能力,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难以有效承接。

2.承接环境污染的风险

在产业转换升级的背景下,随着环境规制日益严格,发达地区的一些低端产业和污染密集型产业没有生存空间,逐步向内地转移。这样部分淘汰落后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湖南也不例外。这些产业主要包括皮革制鞋业、化工、陶瓷等高污染密集型产业。这样,污染也随产业转移到承接地,成为污染“避难所”。

3.产业承接区域不平衡,缺乏协调机制

当前湖南产业承接区域不平衡,长株潭和湘南三市一直是产业转移承接的重点区域,大湘西片区是湖南产业转移承接相对薄弱的区域(见表3)。同时,由于产业转移有利于承接地经济增长,进而促进税收增加。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各个地方将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产业转移进行争夺。有些地方政府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承接能力,不断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并大幅向投资方输送利益,形成恶性竞争局面。这也充分说明当前湖南各地方在产业承接过程中缺乏协调机制。

表3 2018年湖南省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和内联引资情况

二、湖南省产业综合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湖南省自身实际情况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能科学系统地反映全省各个不同地域在承接产业过程中的承接能力的原则,选取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文中涉及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统计信息网)。

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文中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角度选取了全面反映各区域各个不同地域在承接产业过程中的量化指标。在硬环境方面,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基础三个方面着手,在软方面,从市场环境、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入手,选取了22个评价指标(见表4)。

三、湖南省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

(一)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采用9标度法,由专家打分,分别就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和特征值,并运用一致性检验判别式进行检验,认为计算结果有效,其计算结果如下表(表4)。

表4 湖南省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指标权重

(二)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湖南14市州各指标的关联度

首先,确定参评序列和标准序列,后利用均值化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规范处理,消除量纲,得到矩阵Aij(原始数据来源2018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就矩阵Aij计算差序列,并求最大差β和最小差α,进而计算关联度系数,其中ρ 为分辨系数,通常取值为0.5,为序列差绝对值。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到关联系数矩阵Rij,考虑参评因素权重不同,其加权关联度,其中,wj为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湖南省14市州加权关联度排名

(三)湖南省14市州加权关联度的聚类分析

根据表5对省内14个市州计算结果,湖南省14市州加权关联度由高至低的排名如下图1中所示:

图1 湖南省14市州加权关联度综合得分

以湖南省14个州市为对象,借助系统聚类法对各区域关联度进行分类,其分类依据就是区域关联度的综合评分;同时辅以欧式距离法,目的就是能够从中得出地区间的距离,同时类间距离主要基于Ward法,下图2中所示的结果就是基于系统聚类而获得的聚类谱系图。基于此结果可以对14个州市作出如下四类分类。

图2 湖南省14个市州的区域关联度聚类谱系图

第一类,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最强地区:长沙、郴州、岳阳。从全省产业综合承接能力来看,长沙市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布局结构等原因,其综合承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市州。郴州市和岳阳市凭借其区位和产业优势,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在逐渐加强,超过株洲、衡阳和湘潭等老工业城市,是湖南省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承接区域。

第二类,具有较强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地区:株洲市、衡阳市、常德市、湘潭市。株洲市、湘潭市具有比较高的劳动者素质,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常德市近年发展迅速,但是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大企业科研投资等因素。衡阳市不仅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而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独步天下。

第三类,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一般地区:益阳市、永州市、邵阳市、娄底市及怀化市。这5市的公共服务做得较好,但综合承接能力相对较低,不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居后,制约其承接综合能力提升。

第四类,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较弱地区:湘西州、张家界市。这两个市州的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差,承接综合能力居后。

四、提升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湖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构建湖南省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湖南省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各指标权重,通过加权灰色关联度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湖南各市州综合承接能力情况,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18]。但由于影响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因素众多,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初步探索,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使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同时,湖南省应根据各市州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避免盲目承接,提高产业转移质量,提升各市州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尤其是加强对大湘西片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合作力度

导致湖南各市州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差异原因之一是对外开放程度,因为各市州对外开放程度不同会影响招商引资的能力。因此,各市州应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对外开放,给外商投资以及沿海发达区域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各市州之间也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协调合作。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各市州必须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产业优势,做到定位清晰,能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区域间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不同层次区域合作组织,突破地域界限,为各区域创造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成为湖南省各市州实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以实现各市州经济协调发展。

(二)完善产业对接机制,改善市场环境

从湖南各市州产业承接能力评价结果来看,各市州市场环境的差异较大,这也是各市州产业承接能力存在巨大差异的关键因素。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对接机制完善,市场环境好的地方一定是产业转移吸引力较强的地区。因此,湖南各市州应结合各自优势,针对产业转移对接不顺畅的问题,从制度层面着手,不断健全产业对接机制,促使产业承接能落到实处。同时从市场环境层面着手,改善市场环境,提升吸引力。因为市场环境越好,其吸引力越大。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是评价市场环境的主要指标,为此各市州应大力提高居民收入,进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激发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各市州政府围绕居民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加大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力度,促使消费结构升级。同时着重塑造高效政府,减少产业转移对接行政审批和收费,提高产业转移对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市场吸引能力和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

在产业转移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因此,各市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避免盲目性,不能唯数量论,而忽视产业承接的质量。也就说,各市州应结合自身现状,统筹产业合理布局,以承接转移产业与当地现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业承接落地,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承接能力较强的长沙地区应大力承接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以及现代服务等产业;郴州、岳阳等地区应围绕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进行对接和转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株洲、湘潭等产业承接能力中等的区域,应围绕国有企业相关配套产业,进行机制创新,提高对内、对外服务水平,加快结构调整;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工业基础相对较差,产业承接能力较弱的区域,应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等新兴行业,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不断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总之,湖南各市州必须以提高产业承接质量为己任,从现有产业现状出发,不断促使产业结构转化升级,进而激发地方经济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关联度湖南省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基于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羽毛球技战术综合评价分析
基于熵权法改进的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压榨脱水过程优化研究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三线建设在湖南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谢文骏与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