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索与反思

2020-09-0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信息化评价

李 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学评估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引言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带动下,我国逐渐重视网络在线课程的开发,在线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对于如何保障网络在线课程的质量,如何对网络线上教学开展情况及实效进行有效评估,一直悬而未决。对于线上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大多关注课程本身,而忽视教师、学习环境、学习交互等其他影响线上教学质量因素。因此,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综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对线上教学存在共性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探索构建高校线上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线上教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文件中就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1]。2019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中国慕课大会上发表了《中国慕课行动宣言》,以五大愿景绘就了未来中国慕课发展蓝图。得益于近十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以及教育部六年来对慕课资源建设的大力推动,我国信息化资源已日趋多样化,MOOCs、SPOC、微课、微视频以及各类线上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已占据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教育部“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机制下,2020年我国各高校启动线上教学模式,制定线上教学方案,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从政策倾斜、培训支持、平台支持和资源支持等方面全方位帮助和服务教师熟悉信息化工具、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线上教学“实质等效”的要求。为真实反映、动态监测线上教学的质量,本研究以周期性发放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方式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线上教学质量情况进行全员调查。本次共回收了610份教师问卷和15544份学生问卷,其中,95%的教师问卷为有效问卷,91%学生问卷为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三个月的线上教学活动使他们收获颇丰。82.68%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促进了他们教学理念的更新,76.85%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提升了他们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82.49%的教师表示线上教学更新了他们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大部分教师认为线上教学具有线下教学没有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使得线上课堂内容较线下更丰富、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考评更直观、便捷、多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更能适应“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育变革的需要。90.46%的教师表示,恢复线下教学后,仍愿意继续开展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

虽然我国各高校及师生都能积极应变,以开放共享、主动担当为出发点,不断推动线上教学增效提质,但对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仍然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条件不足、资源组织困难、优质资源的教学转化困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不高、信息化教学的心理适应力差、学习监督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度较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2]。因此,针对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结合校情学情,构建不同于传统线下教学的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线上教学管理的实践,对线上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线上教学的应对策略。

二、教师线上教学质量保障的共性问题

高校线上教学活动包含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同步通信和非实时异步通信等多种模式。虽然不同的高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各有各的亮点和可取的经验,但在教师线上教学的角色定位、线上教学的方法改革、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优化及线上教学成效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存在共性问题。

(一)前提:教师线上教学需要重塑教师角色吗?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以完成书本内容的讲授为教学目标,大多数的课堂讲授是以PPT展示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场景仍然是讲台上高高端坐的老师、讲台下是规矩听课的学生,真正实施了或愿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较少,“水课”时不时出现在本科课堂。然而要实现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所倡导的“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把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从根本上而言,就是需要重塑教师的角色。全面实施线上教学是推动教师重塑教师角色的良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深受移动互联网技术影响的“数字原著民”,有着对网络的天然亲近感和对信息化教学的“高接受度”,这与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低实施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在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不高,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为详细了解教师、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支持态度,在本次全面实施线上教学之前,本研究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605名)和学生(15532名)对线上教学的熟悉度和应用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仅有35.2%的教师了解或基本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MOOC/SP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仅有15.4%的教师实施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被问及“是否愿意使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时,只有26.3%的教师表示愿意尝试,而大多数教师认为线上教学太过复杂,不容易掌握,或是在未接触过线上教学的情况下就断言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如线下教学。还有一些教授表示,由于自己年龄大了,对于教育这种新方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学生调查的数据显示,89.2%的学生期待教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生线上学习最担忧的问题中,36.8%的学生对网络速度影响学习效果表示担忧,32.66%的学生对教师技术应用水平表示担忧。可见,在我国高校“教师对技术持消极的态度会阻碍技术的使用”[3]普遍存在着“盲目排斥”“缺乏主动”“信心不足”等情绪。学生对技术在课堂中运用抱有较大期望,但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担忧。通过调查发现,经过2个月的线上教学之后,部分教师仍只是简单将课堂授课的模式机械的搬至线上,未能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细化教学任务、安排线上活动、明确过程考核,未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主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适应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习惯,以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重构教师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咨询者、协作者、课程开发者、研究者”复合角色转变;从“权威知识的提供者”向“学习服务的支持者”转变;从“能干的教书匠”向“反思型的教育家”转变。

(二)关键:教师线上教学以何种方式进行?

教师线上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线上教学方式的使用又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比如课件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的信息化评价能力等。在线上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高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综合使用了慕课、会议软件、线上直播平台等各类平台,采用多渠道保障线上教学“不掉线”。然而,技术保障只是线上教学的基本条件而非关键因素,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整合的问题。Mishra和Koehler(2005)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问题,他们指出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要素之间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也就是说,教师线上教学并非简单地运用网络工具将知识按照线下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对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和学科教学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合适的方式,能够根据线上学生学习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调查数据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虽然99.51%的教师都能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但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希望教师采用的授课模式间仍然存在差异。全程直播的授课方式覆盖了全校75.3%的学生,但由于线上教学平台仍然无法满足师生同时进行教学的需求,仍然存在线上教学网络卡顿、掉线、延迟、甚至进不了直播间等现象,直播授课的效果可能因网络的原因大打折扣,且某些课程的内容不适合采用直播的方式。相对于直播方式而言,学生们更喜欢“间接直播”和“录播”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更便于学生回看和巩固知识点。二是课堂答疑方式是师生交互的关键环节,依赖于合理的教学设计。相较于“由课代表收集问题,由老师统一答疑”的方式,学生更喜欢教师“线上使用语音或文字对学生答疑”,通过教师的即时性答疑,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课程交互性体验,然而当老师课前资源提供不充足、课中仍以讲授为主、课后练习反馈不到位时,即时性答疑难以确保质量和效果。三是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不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75.37%的教师线上教学采用了课前发放资料、课后布置任务的方式,学生也普遍反映教师的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巩固线上学习的知识并检验学习效果。但有57.96%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较难,甚至有4.56%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非常难,无法完成。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的学生只占36.54%。可见教师并未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的布置课后的任务,仍然延续着线下教学同样的一刀切模式。因此,教师线上教学应以何种方式进行,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要探索建立适合线上学习的普适性教学环节和模式;二是在此基础上要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专业特色、学生学情高度融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线上教学模式。

(三)重心:如何优化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校本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开放课程等不断涌现,门数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交叉的网络课程呈井喷式发展[5]。然而,就网络课程本身来说,如何进行有效评估,依旧缺乏标准或质量认证体系[6]。虽然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开始对线上课程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于线上课程的关注较少,线上课程以及混合式的教学实践发展相对滞后,这成为了制约我国线上教学的质量提升的障碍。各高校需要确保课程线上开设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不下降,为此各高校均成立各级各类教学工作组,群策群力保障线上教学工作的平稳开展,有些学校启动了全员参与式的线上听课模式,通过各种方式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然而,由于高校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教学服务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线上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无法实时监控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调整线上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部分高校的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仍停留在督促全体教师完成线上教学任务,对如何监测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如何建立师生线上教学沟通促进机制等方面的思考不足。常规化的教学监控模式的线上操作并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这就如线上教学并非是线下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一样,它只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度,却无法保质增效。因此,以此次大面积、全员参与式的线上教学为契机,思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全过程覆盖、全员参与式的信息化的质量监控体系,才是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推动教师持续提升教学信息化能力的重中之重。完善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线上课程质量标准。“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7]二是要构建线上教学的师生规范。线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教师面对的受众可能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因此教师对于其教学内容把握要更加严谨。同时也要建立学生线上学习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建章立制,严把质量关。学校要出台一系列关于线上课程听课、评课的制度,建立线上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线上教学质量激励与约束机制。四是构建线上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全信息化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回收和反馈,达到良性互动,持续改进的目的。

(四)保障:怎样评估教师教学成效?

相对于高校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高校内部教师教学成效评价一直争议较多,评价机制也相对滞后。而线上教学由于其特殊教学场域的变化所带来的教与学特征和关系的改变,也需要对教师教学成效评价机制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线上学习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在缺少明确任务驱动和即时督促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全靠其自主学习的意愿。对于如何在线上教学环境下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管,目前仍是教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67.9%的教师表示受到线上教学环境的限制,师生、生生互动不佳,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点名回答问题、连麦抢答等形式互动,但是对于班上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较为难以把握,如果频繁互动又无法保障课堂的知识容量和教学效果。57.98%的教师表示无法通过网络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要保证线上教学的成效,就要求教师从注重课堂的知识传授趋向于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弱控制转变为线上教学的强支持,通过线上交互的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营造虚拟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社会性发展。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知识为本的教育模式研究不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成效为本的教育范式成为了教育革新的手段[8]。因此,教师线上教学成效评价至少应包含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评价和线上学习支持与服务评价等三个方面。在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线上课程质量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教师自评、督导评价与反馈、同行评价与反馈,学生评价和反馈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教师线上教学的成效。同时为了切实将成效评估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教学成效的评估也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让教师能通过自身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反思,不断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三、路径选择:教师线上教学质量保障的反思

目前,我国教师线上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角色相对单一,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相对滞后,教师成效评价不足。对各高校线上教学共性问题的反思可以为高校线上教学的开展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优化线上教学的顶层设计

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学校办学硬件条件的完善,更需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学校要优化顶层设计,通过反思和调整提供更加精准的校园信息化环境,为缩小教师信息素养的差距提供强有力的导向和政策支撑。一是学校领导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自身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校长若能积极主动地带领校内教师充分整合与运用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冲击[9]。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虽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体现[10]。教师只有置身于在信息化的组织场域中,才能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二是要成立校院两级线上教学组织管理机构。校级层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技术中心、图书馆、教学质量监控等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信息化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线上教学工作总体部署和有序开展。学院成立以党总支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教学工作实施小组。三是学校应研讨制定线上教学制度文件,强化规范管理。四是建立便捷的教学信息化服务支撑机制。学校应主动与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合作,技术上给予教师以支持,解决教师的“技术困惑”。五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组织教师开展电子备课和网络教研等活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11]。

(二)重构线上教学教师角色

教师的角色重构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教师也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行动者,其身份不应是知识的持有者,更应是学习的合作者。因此,要确保线上教学的实效,首先就需要促进教师对其固有的线下教学的角色进行重构,促进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多元化、信息化的学习需求。一是采取提升教师线上教学技能培训行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动员教师参加各大线上平台的各项培训,根据教师需求,结合不同平台的功能编辑《教师线上教学工具使用指南》,并定时推送与“线上教学如何开展”这一主题相关的培训资源。二是举办专场线上教学答疑交流会,针对教师线上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三是在全校范围内充分挖掘、评选、宣传和推广教师线上教学典型案例,营造教学质量文化。制定线上教学典型案例的评选办法、构建线上教学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报送线上教学典型案例,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学习,给全校教师提供学习借鉴实例。四是加强教学研讨,构建具有共同目标的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师可围绕线上教学的共同主题,通过分享教学资源、团队协作、相互对话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共同解决线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五是建立校级的线上教学科研项目培育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中来。

(三)优化线上教学方法流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中表示,不提倡、不鼓励、不希望、不建议各高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制作直播课[12],并着重强调要发挥好国家精品线上开放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确保各高校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教育部共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22个线上课程平台的2.4万余门线上课程供高校选择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慕课资源,打破时空限制,通过课前提供优质资源让学生自主预习,在诊断学生的学习认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讲授的内容。线上授课时可采用直播、录播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弹幕、留言等方式增强师生、生生交互,并通过适当设置随堂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在课后通过及时发布学习任务、答疑解惑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反思和自主交互,从而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线上教学流程(见图1)。“一体化”的线上教学流程既把学习任务分配到不同时段,也能通过课堂讲授将学习内容连接起来,同时可以根据学情和知识类型,重构教学逻辑,改变教学顺序和流程,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次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和项目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总之,教学技术是工具也是载体,教师应该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简化技术的应用,给学生线上学习尽可能地提供便利。不断探索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实现线上互动讨论、协作探究和联通学习。教师还应特别关注线上学习有困难或网络学习条件跟不上的学生,条件允许时可以通过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图1 “一体化”的线上教学流程图

(四)强化线上教学质量监控

要强化对线上教学质量的监控,首先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线上课程的质量标准,在众多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中,马里兰网络教育联盟(Maryland Online,Inc)推出的 Quality Matters(以下简称 QM)成为当前美国最受欢迎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标准[13]。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QM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高校网络课程需要,因此,复旦大学与QM研制机构在2017年联合开发出“FD-QM高等教育线上课程质量标准要点”的指标体系。该套标准突出“以学为中心”理念,强调课程设计的一致性原则,是经过多方论证的较为全面的线上和混合教学课程的质量标准。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校的《线上课程质量标准》。其次,要将标准最大程度的内化为教师的行为。高校中大部分的教师没有接触过线上课程,《线上课程质量标准》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指导和激励。因此可通过连续发放《教师线上教学调查问卷》和《学生线上学习调查问卷》,将《线上课程质量标准》作为自评的指标项告知给教师和学生。通过师生持续性、周期性的自评、互评和反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关注线上课程质量,并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同时也能通过师生互评,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的质量意识,营造一种质量文化。最后,要建立多元监控机制,成立校院两级线上教学检查组,开展校院两级“云督导”。每周对线上课堂进行听课、巡课并提交《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反馈表》,详细记录教师线上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帮助教师不断改进线上教学。

(五)完善线上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高校线下教学通常以教师终结性评价和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作为教学成效的评判标准。但线上教学由于其特点需要建立更为完善和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教师教学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线上学习支持系统评价以及学习支持与服务评价等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教师、学生自评机制。教师通过自评了解线上课程建设的步骤和方法,明确线上教学的标准和要点。学生通过自评对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作为自我关照和自我激励的依据。通过自评,教师和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到教与学的状态,能够促使他们有计划改进自己的不足。二是建立生生互评和小组互评机制。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功能和优势,可为学生间拟定互评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匿名评价产生学习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发放学习任务,进行学习任务结果交互性的评价。教师可以综合学生互评结果、学生线上学习时长、线上测试结果、课后作业完成度等综合评判学生的学习状态,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激励和鞭策。三是建立同行互评和督导评价机制。教师之间也可建立互评机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分享经验,构建教学学习共同体。线上教学督导只要通过网络链接就能进行课堂的观察和评价,可以在课程进行的任何阶段中对课程资源、作业、互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线上教学督导可以实现多样化的队伍构成,可以引入社会各行业的资深专家和学生团体作为督导员,实现校内外专家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团体相结合的督导主体体系[14]。更能体现教学督导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四是建立师生互评机制。师生互评是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要对教师线上教学的质量、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支持和服务度等进行评价。在相互评价中,找到双方的契合点和差异点,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行课程优化和学习改进。五是加强反馈和整改。不同评价主体之间评价都要做到及时反馈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质量监控的闭环。

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线上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未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学习资源获取更便捷丰富、教学和学习方式更灵活、教学组织形态更开放等优势。然而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既是高校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师生都应积极转变观念、重构角色、提升信息素养,教学管理人员也应探索建立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可行的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信息化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月“睹”教育信息化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