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力咳合剂治疗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9-03陈超武李晓良刘亚峰曾辉陈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0期
关键词:普通型合剂中位

陈超武,李晓良,刘亚峰,曾辉,陈生

(1.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2.深圳市中医院 呼吸科,广东 深圳)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系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常见,少数患者出现鼻塞、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蔓延,目前被列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世界 20余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确诊病例,成为全球快速传播的公共卫生事件[2]。目前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临床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综合干预为主[3]。我们应用肺力咳合剂联合常规治疗,该病收到较好效果,因此,现在将本院就诊的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简称NCP)普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旨在探讨肺力咳合剂在防治NCP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 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住院的,应用肺力咳合剂联合常规治疗(根据病情监测给予抗病毒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9.52±5.06);其中男19例(42.2%),女26例(57.8);平均体温37.49±0.86℃,中位体温摄氏度37.2℃,确诊前最高体温39.0℃;心率平均次数(94.05±2.06)次/min,心率中位次数92次/min,心率最高次数106次/min;呼吸平均次数(21.03±0.90)次/min,呼吸中位次数20次/min,最高呼吸次数22次/min;既往高血压病史5例,冠心病病史0例,糖尿病病史1例,脑梗死病史0例;实验室检查:45例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的28例,高于正常值9例;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的23例,低于正常22例;淋巴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的12例,低于正常值33例;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值;全部患者应用肺力咳合剂平均天数8±4.70d,中位天数9d,最短天数3d,最长天数17d。

1.2 诊断标准

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 6版)]诊断标准[3], 经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判定为 NCP阳性的患者。

1.3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周岁以上,符合 NCP诊断标准的普通型住院患者[3]。

表1 NCP普通型患者一般资料

1.4 排除标准

(1)重型、危重型NCP患者;(2)非NCP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3)任何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其他影响临床试验评估的呼吸道疾病;(4)伴有严重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肺发育异常等基础疾病。

1.5 治疗方法

肺力咳合剂(厂家:贵州健兴药业,批号:Z20025136)口服,20mL/次,三次/天;常规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为抗病毒药物治疗,a-干扰素(500万 U/次,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雾化吸入),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AbbVieDeutschlandGmbH&Co KG;批准文号H20140060),200mg/50mg/粒,每次2粒,2次/d,疗程不超过10d,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警惕病情进展加重可能,嘱患者卧床休息,多饮水,对于病情转重者考虑转入 ICU,对于病情稳定者可改为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1.6 观察治疗

分析45例NCP普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分别在 3、5、7天后的消失率、发热消失天数及其它症状体征消失率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7 疗效判定标准

以主要症状“无”计0分,“有”计1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为症状积分减分率,>30%时判为治疗有效,≤30%时判为治疗无效,治疗后判定为有效的例数/总病例数为治疗有效率,分析治疗 3、5、7天后所有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1.8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描述,对基线资料和各访视点疗效指标进行描述分析。

2 结果

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 1)治疗前:45例患者中伴有发热 39例(86.7%),乏力36例(80.0%),咳嗽34例(75.6%);2)治疗3天后,发热症状消失13例(33.3%),乏力症状消失12例(33.3%),咳嗽症状消失15例(44.1%);3)治疗5天后,发热症状消失例24(61.5%),乏力症状消失20例(55.6%),咳嗽症状消失23例(67.6%); 4)治疗7天后,发热症状消失32例(82.1%),乏力症状消失26例(72.2%),咳嗽症状消失30例(88.2%)。见表2。

表2 NCP普通型患者主要症状消失率[例(%)]

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天数:(1)发热症状平均消失天数(3.5±2.17)d,中位消失天数3天,最短2天消失,最长8天消失;(2)乏力症状平均消失天数(3.6±2.63)天,中位消失天数4天,最短2天消失,最长14天消失;(3)咳嗽症状平均消失天数(4.6±2.68)天,中位消失天数4天,最短1天消失,最长13天消失。45例NCP中转重1例(2.2%),临床康复时间(18.25±2.07)天、核酸转阴时间(21.13±2.32)天。见表3。

表3 NCP普通型患者主要症状消失率[例(%)]

治疗3天后,45例NCP中有效21例(有效率46.7%);治疗5天后,有效29例(有效率64.4%);治疗7天后,有效37例(有效率82.2%)。见表4。

表4 NCP普通型患者主要症状消失率[例(%)]

安全性分析 经分析在应用肺力咳合剂联合常规治疗过程中,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加重情况。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除原有的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之外,均未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或加重体征,提示肺力咳合剂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3 讨论

据国家卫健卫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中指出,该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亦指出,NCP 确诊患者当中发热仍是最主要的和最典型的症状[4],故本研究选取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确诊患者评价中药的疗效。同时,针对NCP 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缺乏的现状下, 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与疾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对于缓解疾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我国对流行性急性传染病认识较早,称之为“瘟疫”。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伏暑、寒湿十一种病证,以三焦病变条辨论治,瘟疫是温病的一种。瘟疫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疫疠之病,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是由“戾气”所感,自口鼻而入,造成“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等”的疫情,其性毒烈,不同于六淫。同时提出,瘟疫病发生,必因戾气强弱,更与人体正气的盛衰相关[5]。通过梳理我国对疫病的认识,认为这次NCP当以“湿毒疫”论治。而深圳位于岭南地区,岭南气温偏高,雨湿偏盛,疫气容易入里化热,导致湿热蕴肺,肺失宣降为主。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肺力咳合剂以“清热解毒,宣肺化湿”为治法配制的一种新型中成药物,它的主要成分是黄芩、百部、红花龙胆、前胡、梧桐根、百花蛇舌草、红管药。而方中的黄芩能够清热燥湿、清上焦肺热;百部润肺止咳;红管药疏风散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红花龙胆清热利湿;梧桐根健脾祛湿。多种中草药共同合成的肺力咳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镇咳、祛湿化痰的功效。

有学者研究[6]显示,肺力咳合剂中的黄芩、前胡、百部等中药均有抑制体内菌蛋白合成的作用,进而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发挥抗细菌和病毒的效果。百部、红管等药联用能够减少痰液分泌,进而减少咳嗽反射产生的咳嗽,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从而缓解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的临床症状。因此,笔者通过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常规治疗联合肺力咳合剂治疗NCP普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其改善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发现,应用肺力咳合剂配合常规治疗3d后,发热、乏力、咳嗽症状消失率分别达33.3%、33.3%、44.1%;治疗5d后,发热、乏力、咳嗽症状消失率分别达61.5%、55.6%、67.6%;治疗7d后,发热、乏力、咳嗽症状消失率分别达82.1%、72.2%、88.2%,其平均消失天数分别为(3.5±2.17)d、(3.6±2.63)d、(4.6±2.68)d,有效率达%,表明肺力咳合剂对于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疾病严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此外,本研究还证实肺力咳合剂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肺力咳合剂在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疾病严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尚可。

猜你喜欢

普通型合剂中位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石硫合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HRCT影像分析
成人新型冠状病毒重型肺炎早期预警指标探讨>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跟踪导练(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天麻眩晕宁合剂水提部位的工艺研究
催乳合剂对哺乳大鼠乳腺组织中AQP1和AQP3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