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吹打乐中笙的融合与应用

2020-09-02韩诚

戏剧之家 2020年22期
关键词:伴奏

韩诚

【摘 要】早在汉朝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吹打乐形式便已存在了。在2006年,吹打乐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笙作为历史悠久的簧管乐器,在传统吹打乐之中大多起的是伴奏与衬托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吹打乐之中,笙已经作为一个独立声部出现。本文首先对吹打乐以及笙进行了介绍,然后又对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吹打乐中的发展进行了剖析,最后对当代吹打乐中笙的融合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吹打乐;笙;伴奏;独立声部;融合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089-02

作为中国重要的民族乐器,笙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且其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笙的功能较多,不仅可以演奏单音以及和音,还可以演奏单旋律以及复调性旋律。吹打乐是我国的重要乐种之一,而且历史悠久,经历了上千年的改良发展。在当代吹打乐之中,乐器种类日益丰富,音响效果也日益饱满。从声部上来说,吹打乐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高音键笙以及中低音抱笙等声部,从和声音响效果上来说,吹打乐的和声形式转变成了各声部的织体交错形式。笙也不再是单一的伴奏乐器,在吹打乐之中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声部出现。

一、吹打乐与笙

(一)吹打乐

吹打乐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演奏形式,在百花齐放的演奏形式中独具一格。吹打乐按照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粗吹锣鼓吹打乐、细吹锣鼓吹打乐以及综合性吹打乐。粗吹锣鼓吹打乐的组成乐器主要是唢呐、笛以及笙等管乐器和打击类乐器;细吹锣鼓吹打乐的组成乐器主要是琵琶、二胡这样的丝弦乐器和打击类乐器;综合性吹打乐则是粗吹锣鼓吹打乐以及细吹锣鼓吹打乐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的大相径庭,各地的吹打乐都具有其特色,较为出名的有鲁西南吹打乐、河北吹歌、潮州大锣鼓以及浙东锣鼓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吹打乐也一直在发展,到今天,吹打乐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之久。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吹打乐中重要的乐器一直在改良,随着乐器的变化,音色自然也一直在改变。同时,随着艺术家们每天不断钻研,吹打乐技法也在不断改进,进而导致其音响色彩也不断丰富,所表达的情感相较以前也有所不同,但是吹打乐的精髓一直未曾改变。

(二)笙

笙便是吹打樂乐器的一种,且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吹打乐一直在发展,经过多次的改良与演变,而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笙这一乐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笙斗、笙簧以及笙苗。在古代,笙斗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葫芦,由于材料为葫芦,所以笙斗体积就较大,吹奏时则较为费力。到唐代就改为木制,随后又演变成铜制。笙簧最开始的材料为竹子,不过到晋朝时期就出现了铜制簧片,相较于竹制簧片的不持久且容易变音,铜制簧片更持久而且不易变音,同时声音也相对明亮。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传统十三簧笙、十七簧笙的基础之上,演奏家们又进行了拓展,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以及二十六簧笙等多种形态都已创造出来。随着社会发展,不仅仅是音域在拓展,笙的演奏技巧更是百花齐放,比如出现了花舌、呼舌、颤音以及打音等技巧[1]。

二、笙的基本特征

(一)气息特征分析

笙作为吹奏乐器的一种,其演奏原理也和其他的吹奏乐器大同小异。在演奏笙的过程中,呼气和吸气都可以自由进行。笙演奏时的呼吸方式以腹式、胸式以及胸腹混合式三种呼吸方式最为常见,特别是腹式以及胸腹混合式两种呼吸方式,使用的频率最高。在笙演奏的过程中,不论是进行吸气还是呼气的操作,皆可实现发声的目的。一般来说,在笙演奏中使用耗气类演奏技法,可以演奏出和声以及和弦的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将簧片灵活运用于其中,可以使演奏的音色得到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将呼气以及吸气二者完美运用于笙演奏时,可以使演奏之中的漏气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演奏者在演奏笙的过程中要对其所演奏乐句的相关特征进行严格的把握,进而可以使呼吸方式在演奏之中得到科学的应用。

(二)技巧特征分析

作为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笙的演奏技巧颇为丰富,像抹音、呼打、呼舌、花舌、颤音以及历音技巧等等。笙所演奏的乐曲的特色会决定演奏技巧的使用。因为在笙演奏中,换气方式较为特殊,所以如果想要使演奏的效果得到整体的提升,就要将“吸”和“吹”两种演奏方式灵活地运用到笙演奏之中。比方说,运用向内吸气的这种演奏方式,颤音、吐音、花舌以及拔舌等演奏技巧都是可以实现的。所以为了使演奏者对相关演奏技巧有更好的掌握以及应用,关于向内吸气和向外吹气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三、从当代吹打乐看笙的发展

(一)和声音响色彩的丰富

和声的运用与笙的发展变化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笙的和声运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音响和音数融合演变的过程。笙的音响由最开始的不协和慢慢转化成协和,然后协和又吸收融合了最初的不协和,慢慢演变成了协和与不协和的结合体。笙的音数也是如此,由最开始较多的音数慢慢转化成较少的音数,最后也融合演变成了有多有少的音数。

在传统的吹打乐之中,协和音程使用得较多,即演奏的和声音程多为四五度。而在当代的吹打乐之中,不协和音程使用得就较为频繁了,像二度、增四度、五八度音程以及七和弦等。一些优秀的吹打乐作品中,之所以较为频繁地出现五八度音程,原因就在于其更容易使旋律本身得到凸显,使音乐作品的画面感以及整体感更加强烈。二度音程以及七和弦不协和音程的使用则是为了烘托出其它声部的旋律。笙的和弦的特点之一就是持续性,所以无论是在快板还是慢板之中,笙的伴奏功能都是极为优秀的。在当代吹打乐之中,多音和弦也演奏得较多,因为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于音量也能产生较大的增益[2]。

(二)节奏与演奏技巧的变化

在传统吹打乐之中,笙声部的旋律主要为四五度和声演奏,而且大多是跟着笛子以及唢呐等乐器一起演奏,其节奏基本上和主奏无异。而在当代的吹打乐之中,笙起到的作用就远远不止于此了。由于新的节奏的增加、重音的变化以及演奏技法的创新,笙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愈加丰富多彩。

由于笙这种乐器具有的独特性,使得其演奏的技巧性颇强,可以将音乐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传统吹打乐之中笙作为单纯的演奏乐器不同,在当代吹打乐之中,会根据作曲家的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笙的各种演奏技巧巧妙地融合于其中。在快板演奏中,花舌、碎吐以及打音等技法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慢板演奏中,则是腹颤音、舌颤音以及呼舌等技法出现较多。在笙演奏中,手、舌、气三者的配合极为关键。在当代吹打乐之中,较为常见的是打音演奏技巧,与其他演奏技巧相比,该技巧可以将笙这种乐器的音乐张力表达得更加明显。

四、笙在当代吹打乐中的融合与应用

传统吹打乐曲目大部分曲式结构较为单一,旋律也是以喜庆欢快为主,主要都是为了庆祝节日、烘托节日气氛。吹打乐的组成部分便是“吹”和“打”两大部分,笛子、唢呐以及笙等都隶属于“吹”这一范畴,锣、鼓以及磬等皆隶属于“打”这一范畴。在当代吹打乐之中,每一个乐器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进行展现,每一个声部都承担着相应的角色。笙在当代吹打乐之中,除了用于伴奏烘托主旋律外,还会用于吹奏旋律,在吹奏旋律时,音量、音色以及情感的衔接要做得恰当好处。接下来以《依我磬声》为例,分析笙在当代吹打乐之中的融合与应用。

《依我磬声》这一作品是由作曲家刘畅为吹打乐乐团“金磬吹打”所作,作品构思来源于《诗经》。在该曲目之中,笙有了两个独立的声部,所用笙分别为36簧加键笙和传统的D调24簧笙,在不同的曲段之中,由对应的笙演奏员演奏对应的笙。在A段之中,演奏员的表演空间十分广阔。A段之中传统笙Ⅰ的作用是由其和弦引进其余声部,然后营造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景象。传统笙Ⅱ在运用了和弦的同时,也将笙的滑音特点展示了出来。笙Ⅱ的高音部分与笙Ⅰ的低音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段则为快板,调性为D大调。在击打乐进行铺垫之后,传统笙Ⅰ以及传统笙Ⅱ便以和声形式以及重音节奏等进入演奏,然后为其它声部做铺垫,以此迎接主旋律的大齐奏。在B段之中,笙的两个声部以交替和声的形式出现,为笛子做铺垫,虽然重音不变,但是演奏方法却发生了改变。C段是慢板,两个键笙取代了两个传统笙作为演奏乐器,其作用依然是使色彩性和声交替出现,为主旋律做铺垫。键笙Ⅰ和键笙Ⅱ演奏中出现得较为频繁的交替和弦为五八度和弦以及七和弦转位。在D段之中,又由键笙转换成了最开始的传统笙。当C段的慢板进入D段的快板时,笙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在D段为了迎接主旋律,笙的和声与节奏型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笙的打音也运用得恰到好处,音乐也更具有感染力。最后进入E段,直至曲终。

五、结语

吹打乐的发展为笙演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笙独奏中的技巧几乎都可以用于当代吹打乐之中,并且笙与其它的民族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融合得天衣无缝,呈现出了完美的演奏效果。在当代吹打乐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笙这一乐器已经不满足于伴奏这一角色了,而是在烘托主旋律的同時还想着能与其它的声部一样,将自身独有的音色和旋律展现出来。笙乐器的演奏者应将笙的和声色彩丰富、演奏技巧多样以及音域宽广等优势发挥出来,使听觉效果达到最佳。为了使笙这一乐器的作用在吹打乐之中得到完美发挥,就需要对音色、节奏、力度以及装饰音等进行重点把握,这样才能使笙的演奏效果达到最佳。随着当代吹打乐作品的百花齐放,笙这一乐器迎来了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亮.浅谈民族管弦乐队中的笙演奏[J].大众文艺,2012,(17):19-20.

[2]马振.笙在民族乐团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3,(7):151.

作者简介:韩 诚(198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乐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民族器乐演奏,笙演奏。

猜你喜欢

伴奏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简论戏曲锣鼓经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