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我计划在十一月自杀

2020-09-02张红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初中生

张红霞

〔摘要〕心理疾病的发病模型有两种:匮乏型和冲突型。初二女生欣怡(化名)的亲生父母均为聋哑人,而她本人是一个健全人。在童年期,欣怡缺少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这造成她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人难以建立情感联结和产生情感共鸣。情感隔离的欣怡对“活着”滋生出强烈的无意义感,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并制定了自杀计划。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她逐渐走出心理困境,放弃了自杀计划。

〔关键词〕自杀计划;初中生;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4-0037-04

一、案例概况

欣怡(化名)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名女生,父母均为聋哑人,欣怡听力健全。在她两三岁时,父母离异,欣怡跟随父亲生活。四岁时,父亲再婚,继母是一位健康女性。在欣怡的记忆里,继母对她一般。她比较在意的是继母生了个弟弟,欣怡发现,继母看弟弟的眼神和看她的不一样。欣怡二年级时继母辅导她做数学题,欣怡总是学不会,继母发火并动手打了她的头。这一幕被爸爸看见后,当即打了继母一顿。之后为了维护欣怡,爸爸和继母经常打架,继母就放弃了对欣怡的管教,时常用“眼神”来“杀”欣怡。欣怡五、六年级时有离家出走和想死的念头,未付诸行动。她最近发现自己时常“说不出话来”,在学校面对老师时,也会发生“说不出话”的情形。好友建议她来找心理老师,她听从了建议。

心理老师对欣怡的印象:中等身材,微胖,麦色皮肤,五官端正,扎着马尾。第一次来心理辅导室由好友小月(化名)陪着。说话声音很轻,语速很慢,对答时思维迟缓,眼神很少和老师对接,看上去情绪低沉。

二、案例分析

情感隔离。欣怡对自身情感的觉察力较弱,同时也觉察不到或有意识淡漠别人的情感,共情力差。这和她幼年缺乏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有关。

内心冲突。她在意识层面排斥亲生父母,嫌弃甚至憎恨父母听力残疾;但是潜意识里本能地爱父母,认同父母的方式之一是变得跟父母一样,变得少言寡语,甚至有时候说不出话。

渴望和继母亲近,对外她称继母为“我妈”。继母曾努力地爱过她,只是这份情感入门无路,还有破坏者,也就是欣怡的父亲。

成长路上缺少情感体验,也未曾学习如何正确地表达情感,情感通道常年堵塞,导致欣怡情感冷漠。

继母较为强势,欣怡虽然看上去较弱,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欣怡从继母那里学会了如何利用爸爸对她的爱来报复继母。

欣怡由于出生在特殊家庭,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她自我防御的方式是不开放、不承认自己的情感,因为只有在没有情感的情况下,受伤害的可能性才会降低。欣怡小时候渴望继母的爱,可是和继母之间的情感越来越糟,于是她拒绝承认和继母的感情,还因得不到而想要报复。

三、辅导目标

1.利用倾听、陪伴、同理、共情、分析、解释、建议、引导、接纳、允许、抱持、辩驳、面质、自我暴露等心理技术对欣怡予以心理支持和帮助。

2.付诸行动,帮其改善家庭关系,与继母达成“和解”。

3.调动所有支持系统,协调各种关系,帮助欣怡走出心理困境。

4.觉察欣怡的情感涌动,帮助她掌握正确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方式,并不断强化。

5.纠正她认知上的偏差,改变她的不良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一)初次访谈:建立关系,了解基本情况

欣怡的主诉:平时爸爸妈妈和弟弟爷爷他们坐在一起,我通常离他们比较远,也不怎么跟他们说话。我妈有几次会突然无缘无故地提到我,说给我爷爷听,用那种嘲讽的语气。她跟爷爷说话的时候声音会很响,还扭过头盯着我。她跟爷爷说,我奶奶、爸爸和我都是一个样子的!她说这些话时看我的眼神很奇怪。

欣怡平时不叫继母“妈妈”,只称呼“哎”或干脆不叫。在辅导室里,她称继母“我妈”“妈妈”。

第一次辅导,欣怡没有主动说起自己亲生父母都是聋哑人,也没有说奶奶因精神分裂在住院的事。回避的态度让老师明显感受到欣怡对家人的残疾有羞耻感,很害怕自己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第一次接触,心理老师了解了欣怡的家庭结构和心理症状,并与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欣怡的问题和症状:

1.心境低落。五、六年级就有离家出走和想死的念头。最近几个晚上特别难过,有一死了之的念头。

2.思维迟缓。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声音低,对答困难,记忆力差。

3.意志活动减退。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感觉活着没有意义。

4.躯体症状:失眠,少睡,偶尔失语。

5.有自杀计划。(该计划是第二次辅导的时候欣怡主动说的)

部分辅导实录:

心理老师:“能告诉老师你现在的状况是怎樣的吗?”

欣怡:“白天蛮好的,回家不说话也不理他们。有一次,他们在那里说话,好像在责怪我。可是我一直无法辩解,不是不敢说,而是说不出来。”

心理老师:“你想辩解,但是嘴巴不听你的话,说不出话来?”

欣怡:“嗯。好多次都是这样,在学校里有时也说不出话来。”

心理老师:“你怎么想到要来找心理老师的?”

欣怡:“我一直有想死的念头。”

心理老师:“你有过行动吗?”

欣怡的感情很平淡,没有特别喜欢和依恋的人,没有体验和感受过浓烈的情感,积累的负性情绪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整个人似乎被堵塞了。第一次辅导结束后,心理老师在欣怡的同意下联系了欣怡的父亲和继母。

(二)第二次辅导:巩固关系,给予希望

欣怡一进门,心理老师发现她脸上带着笑容。

心理老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欣怡说:“妈妈对我稍微好了一些。态度上没有那么凶了,也没有那种眼神了。”

欣怡说自己在很烦躁的时候,会有 “死”的冲动,并且几乎每天都会想与“死”有关的问题。关于自杀,她早已制定好了一个计划。

欣怡用美工刀划过手臂,也曾到网上的药店咨询过如何购买安眠药,考虑过从楼上往下跳,最后决定跳河自杀,因为那条河在家附近,还挺宽的。她还考虑过跳河自杀的时间。

心理老师:“你想过跳河的时间?”

欣怡:“想过。原计划今年十一月。”

心理老师:“十一月很快就到了,为什么会选十一月呢?”

欣怡说十一月有动漫节,她想在动漫节后采取自杀行动。第二次辅导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中下旬了,心理老师意识到拯救欣怡的时间并不充裕。

心理老师对欣怡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欣怡说她执行这个计划的决心如果按照心理刻度尺打分的话,她会打六分。心理老师引导欣怡认识到剩下的四分是想要活下去的“希望”。

(三)联系家长,调动资源,启动心理预警

心理老师立即跟学校通報了这个个案,学校启动了高危预警程序。

1.成立会谈小组,与家长进行会谈。会谈小组由分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老师组成。会谈时,告知家长欣怡的心理状况,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或专业心理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

2.转介。心理老师向家长提供可供选择的专科医院和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信息,并将欣怡的心理问题以转介信的形式告知转介单位和个人。

3.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双管齐下。去医院后,医生建议欣怡休学一段时间,进行住院药物治疗。在家长和学生都要求返校学习,并持有精神科医生开具的可边上学边治疗的证明下,可返校继续学习。心理老师持续跟进欣怡的心理辅导。

4.调动心理支持系统,全程动态管理。欣怡有两个好朋友小月和小新(化名),心理老师叮嘱两个孩子积极关注欣怡的心理动态,有危机情况要立即报告;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欣怡给予各种心理支持;告知家长多给予欣怡关爱,并通过家庭治疗的方式,缓解欣怡和继母的关系。

5.与家长签署安全责任承诺书。在欣怡返校前,与家长签署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的“安全责任承诺书”。由于欣怡仍未放弃自杀计划,因而欣怡本人应该签署的“不自我伤害契约书”暂缓签订。

(四)利用关系,重塑人生信念

1.用生命守护生命

国庆假期后,欣怡返校。心理老师询问欣怡国庆期间有没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欣怡说和好友小月相约去了猫咖啡店,在那个店里可以边喝咖啡边撸猫咪。

心理老师:“你喜欢猫?”

欣怡:“以前养过,养了一年,但是妈妈很不喜欢,后来她把猫赶走了。”

心理老师:“我也喜欢猫和狗,也支持养宠物,但我自己不养。听起来你妈妈和我一样,不喜欢家里有宠物。同时,我听到她至少允许或忍受了家里有宠物猫一年。”

心理老师看到欣怡眼里有光闪了一下,就追问了一句:“是不是呢?”

欣怡点点头。

心理老师:“你现在还喜欢猫、狗吗?”

欣怡的眼神此刻是有光彩的,也是灵动的。她说:“嗯,我都喜欢。”

心理老师:“那要是现在你可以拥有一只猫呢,你会养它吗?”

欣怡点点头。

心理老师:“据我了解,猫的生命大概有十五年。你会一直养着它吗?”

欣怡点点头。

心理老师:“你愿意对猫咪的生命负责,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你现在正在放弃那个自杀计划,你愿意为了小猫不去死?”

欣怡思索了一下,又点点头。

心理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是太高兴了。我和你父母见了几次面,他们很乐意听取我的建议,我有很大的把握让他们允许你再养一只猫。所以,我想要跟你击一下掌,算是我们也达成一个协议好不好?放弃自杀计划的协议。”

欣怡笑着点了点头,把手掌伸了出来。心理老师和欣怡击掌约定。隔了两天,欣怡的爸爸给心理老师发来小猫的图片,欣怡如愿以偿。心理老师也对欣怡的父母做了很多亲子关系方面的指导。虽然情况有反复,但总的趋势是好的。

心理老师在辅导中期问了欣怡一个问题:“对你想要活下去的愿望,你现在会打几分?”

欣怡诚实地回答:“六分吧!想去死的念头还是有。”

心理老师:“嗯,那我想听你说说怎么从原来的四分变成六分的。”

欣怡:“家人有一些改变吧。”

心理老师:“怎样的改变?”

欣怡:“每次我回到家,妈妈都会对我说:你回来了。”

继母的这些变化让欣怡心里舒服很多。欣怡说,以前她很想报复妈妈,想自己死掉之后把所有的错都怪罪给她;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有同学对她出言不逊,她想死的念头就会加剧。她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

2.寻找生命的意义

十月下旬的一次小组辅导中,欣怡向好友小新袒露了想继续实施自杀计划的想法,日子定在十一月十五日;她还列了一份“遗愿清单”,共有十条,其中有一条是要给送两位老师自己画的画。令人意外的是,小新决定和欣怡一起“赴死”。心理老师和小新的父母联系后,了解到小新和父亲的关系最近有些僵,平时小新开朗大度,最近是受到了欣怡的影响。

十月下旬的某天,欣怡将自己画的一幅画送给心理老师。画面上有一条路,两边是树,树叶是红色的,看样子是秋天的红枫。

心理老师问欣怡:“你画的是什么?画面很美。”

她说:“不知道。是秋天吧。”

心理老师告诉欣怡:“画很美,但我拒绝收下这个礼物。”

欣怡愣在那里,眼泪在眼眶里转。

心理老师柔声问她:“你知道为什么吗?”

欣怡说:“知道。你在给我设置死的障碍。”

心理老师:“如果你送我画这件事不是你遗愿清单里的一项,我很愿意接受它。”

隔了两天,欣怡和小新一起来找心理老师,她们俩笑眯眯地说:“老师,我们放弃自杀计划了。”

心理老师问:“发生了什么让你们作出了这个决定?”

两人漫不经心地说:“因为水太冷了。”

心理老师拿出“不自我伤害契约书”,让她们签署。前几天欣怡拒绝签署这个文件,说怕自己做不到,这次十分配合。签完,二人问心理老师:“要是我们又改变主意怎么办?”

心理老师说:“假如你们真的不留恋生命,不顾及这个世界上爱你们的人,我会尊重你们的决定。不过,在你们死前,我想请你们看一样东西。”

說着,心理老师把去年自己和红十字会签署的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的两张卡放在她们面前,然后继续说道:“你们俩在这个世界上吃喝拉撒十五年,还未真正为这个社会作出过什么贡献。既然那么想死,不如救救那些想活的人。像老师一样,如果有人想重见光明,拿去吧,我的眼角膜;如果有人的肝脏需要移植,假如我的肝脏还能用,拿去吧。我的遗体也可以让那些立志救人性命的医学生用于解剖学习。唯有一点,我的死,肯定不会是因为当了‘活不下去的逃兵。”

两个女孩都低下头,严肃的神情中带着一丝敬佩和羞愧。

(五)放弃自杀,重建家庭和谐

十一月初,心理老师把欣怡和她的两个朋友及班主任、欣怡的父母请到了心理辅导室,大家围坐成一圈。心理老师对大家说:“今天我们围坐在这里,是因为欣怡。这段时间我觉得很无助、很无力。自从欣怡九月份跟我说她想死,并且还跟我说了她的自杀计划之后,我就想尽办法阻止她。但也许我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欣怡插嘴说:“老师,我决定了,不去死了。是真的!”

心理老师点点头,面向欣怡:“欣怡,面对我们这些人,我希望你一如既往地、如实地回答我。”

欣怡此时的声音和往常一样很轻:“我决定不去死了。”

心理老师:“能告诉所有在场关心你的人这个决定吗?”

欣怡点点头。

心理老师:“请先对你的爸爸说。”

欣怡说:“爸爸听不见。”

心理老师:“没关系!你能听见!我相信爸爸完全能感受到你说的话。”

欣怡的眼睛看向爸爸,然后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不会去死了。”

班主任和心理老师都流下了眼泪。

接着,心理老师指着继母对欣怡说:“那是你的妈妈,如果你愿意就叫妈妈;你要是叫她名字或叫阿姨,她也会答应。”

欣怡轻声地说:“阿姨,我不会去死了。”

继母流着泪拉着欣怡的手说:“好,说到要做到哦。”

心理老师补充说:“说到做到这是做人的本分。”

接着,欣怡对班主任说:“周老师,我不会去死了。”

周老师说:“好的,欣怡。我相信你!”

欣怡转头面向小新和小月:“小新,小月,我不会去死了。”

小新和小月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加油,欣怡。”

欣怡的继母流着泪再次握起欣怡的手,对她说:“妈妈知道错了,以后我会补偿你。”说完这句,母女俩长时间地流泪和沉默。

五、辅导效果和辅导感悟

对欣怡的心理辅导历时八个月,欣怡的改变显而易见,有目共睹。欣怡的老师们说起她的变化,都用“不可思议”来描述。欣怡变得勇敢了,遇到压力事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失语症状已然消失,表达能力变强了。

在得知欣怡的自杀计划后,心理老师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害怕她会真的去做“傻事”。后来,心理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教育和转化欣怡的两个“契机”:让欣怡有机会去关爱另一个“生命”——小猫;在欣怡和小新感觉到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时候,利用自身所做的“社会公益”来和她们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功打消了她们的自杀念头。心理辅导是一个人格影响另一个人格的过程,期间总有曲折,但只要抱有希望,就会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二中学,杭州,311112)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树立人本观念,铸造爱心工程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