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宋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0-09-02朱可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传统文化

朱可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从遣词造句、磨炼文字功底,了解典故、加深文学修养,有效诵读、深入挖掘教材三方面適当加强诗词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大文科意识,完善其学科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文史不分家”。

关键词: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历史与社会教学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唐诗宋词是很好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素材。然而,当前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现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只在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文明的高度发展”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用6行正文介绍李白与杜甫以及他们的艺术风格;在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的高度发展”一课中,也只在“社会生活与文化”这一子目中,用了寥寥5行正文和5行小字,介绍宋词以及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些都只是浅尝辄止、泛泛而谈,学生既没有时间来体会唐诗宋词的多姿多彩,更不可能感受它们朗朗上口、精致美妙的美感。同时,在历史与社会教师中可能还会有一个思维定势:唐诗宋词的诵读与教学应该归语文老师管,历史课的教学只需介绍基本内容即可。这就忽视了这一良好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把文史强行“分家”,非常可惜。以下,笔者试以唐诗宋词在教学中的使用为切入口,浅谈文史知识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一、遣词造句,磨炼文字功底

我国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大学招生的试卷上,出了一道考题——对联题。他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出下联。该题看似不经意的呈现,实际上对语言的要求相当高。许多考生不明就里,随意填了《西游记》中的一些人物如唐三藏、猪八戒以及沙和尚,甚至还有填上牛魔王的,这些答案当然不能符合要求。结果有个考生得了满分,他的答案是“胡适之”。胡适之就是胡适,为当时著名学者。这个答案说明该考生已经明了了陈寅恪先生的用意,并且也掌握了相当的文字功底:“胡”“猢”同音,与“孙”都有“猢狲”之意;“适”意为“去”“往”,与“行”相对;“之”与“者”都可以称人,也紧扣上联。而陈寅恪先生的标准答案是“祖冲之”。他进行过如下解读:祖冲之也是著名人物,“祖”与“孙”对;“冲”与“行”都是动词;“之”“者”可见上文,对得也相当工整,体现了相当的修养与功底。唐代诗人贾岛在吟哦“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句时,曾为了“推敲”两字冲撞太守车驾,但也留下了“推敲”的佳话,可见遣词造句虽然劳心耗力,但绝对有助于素养的提升。

而唐诗宋词对遣词造句的要求绝对不亚于对联,因为既要了解字词的对仗,还要把握基本的诗词格律。笔者在一些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些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时对一些诗句的随意解读,反映了他们在遣词造句和诗词格律方面知识的贫乏。如杜牧的《山行》一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些教师把“斜”读成xié,这是按照今字来解读,这就明显不押韵。而按照古音,此字应读成xiá。类似的读法还有唐人李峤的《风》一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有教师在解读白居易《春题湖上》一诗“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时,把“似画图”改成“似图画”,还认为那是打错字了,不承想是自己的随意解读,破坏了原诗的格律与韵味。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磨炼并提高学生的文字功底至关重要。

二、了解典故,加深文学修养

常言道:“诗以言志”“词可怡情”。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组织形式,诗词中会采用大量的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典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来多指历史人物和典章制度的故事与传说,了解这些用典,就能明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加深对作品的了解。

在诗词中,冰心往往指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此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如唐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层意思。由于“柳”“留”谐音,古人也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已成为这一类诗句中的佳作。宋代大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一诗中也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同样,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要深入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情感我们就必须了解以下典故:(1)“燕然未勒”指的是燕然勒石的典故。东汉时,大将窦宪出击匈奴,深入瀚海沙漠3000余里,大破之,匈奴实力大损。为纪念此功勋,窦宪命令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从此,“燕然勒石” 与“封狼居胥”一样,成为有志之士的抱负与追求。(2)“羌管悠悠”中的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簧管乐器,常用来描写边塞之声。只要通过这两个典故的理解,我们眼前就能浮现出这么感人的一幕:寒风中、冰霜下,在“大漠孤烟直”的边塞之上,一个胸怀壮志的壮士恨边患未平、愤功业未就、抒思乡之情的情景,它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悲壮之情。可见,读诗吟词,能加深文史修养。

三、有效诵读,深入挖掘教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应该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通过诵读,学生能在唐诗宋词优美和谐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平仄声中,强化学习的记忆、加深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纠正这样一个误区:诵读只能在语文课中出现。实际上,在历史课上诵读一些经典名句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解读。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在“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一目中这样描述李白,“他性格豪放,浪漫,不受拘束……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人们称他为‘诗仙”。但教材限于篇幅,只提及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4句诗句。只从这4句诗,没有教师的引领我们是很难去深刻感受李白的“诗仙”风范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更不能理解音律的和谐多变、诗风的狂放炽烈等表述。如果我们再要求学生诵读其代表作《将进酒》,既能帮助学生拓展文学素养,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同样,教材对杜甫的诗风是这样描述的,“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愴,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仅靠课本描述,没有很好的拓展与课外资源的补充,学生肯定不能理解杜甫在诗句中所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而让学生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真正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教材的表述也就一目了然了。我们说白居易的诗朴实易懂,可让学生诵读他的《红线毯》一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唐诗如此,宋词也是一样。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社会生活与文化”一目对苏轼是这样描述的:“苏轼的词风格豪迈奔放,当时的人们说,苏词必须由关西大汉手执铁板来唱。”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豪放派,就非得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想象关西大汉手拿铁板高唱这一首词的情景,从中体会豪迈的气概。当然,为了加深对历史人物的全面理解,避免脸谱化的倾向,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诵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感受词人豪放词风下的细腻与柔情,知道学习历史不能脸谱化、机械化的深刻哲理。同样,我们要让学生明了婉约派的词风,就必须让学生接触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等,从而理解整个宋代的文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诗词更是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诗词歌赋都是广大师生常用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如能加强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养,更能帮助学生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思路。这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相吻合的,我们呼吁并希望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能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传统文化
补唐诗宋词组佳句
在古韵画魂之中捕捉唐诗宋词的美
探析唐诗宋词中红色表示的意象
议信息技术在语文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应用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