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移民的文化冲突及其再社会化研究

2020-09-02李萌萌陈泓毅蒋佳妮李泽西马俊清

社会与公益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

李萌萌 陈泓毅 蒋佳妮 李泽西 马俊清

摘要:生态移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促进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对牧民生产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牧民向居民的身份转换同时意味着游牧文化和乡镇文化的交融碰撞。本文从移民群体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冲突对生态移民群体的再社会化影响,并提出几点助力移民社区建设的建议,以更好地给予移民人文关怀。

关键词:生态移民;文化冲突;再社会化

一、研究背景

移民搬迁不只是一种改善生态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改善牧民生活条件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的重大舉措。移民搬迁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必然渗透到肃南裕固族牧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裕固族生态移民从牧区迁移到城镇,在经历了城镇文化带来的文化震撼后不得不面对再社会化的问题。移民工程在给予移民群体各种机遇的同时,也考验着移民群体的自身社会适应性,由于牧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限制,其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再社会化也显得尤为艰难。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生态移民为背景,探究裕固族文化冲突对牧民再社会化的作用机制,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帮助生态移民政策更好地实施。

(二)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究裕固族牧民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丰富了关于文化变迁对影响牧民再社会化的研究文献,为后来者研究因生态移民而引起文化变迁、导致移民再社会化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文献参考。

(三)现实意义

本次研究基于文化变迁视角看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后的再社会化状况,帮助移民更好地适应搬迁后的生活,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文化变迁对人们甚至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对于国家和政府解决少数民族发展等各方面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移民的人文关怀。

三、生态移民基本生活现状

(一)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化为半农半牧

移民前,牧民以游牧生活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目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盐碱化严重,草场开始退化,甚至需要人工播种才能保证草场正常生长。且牧区的生活基本设施落后,对于牧民生活造成不便,于是政府对牧区的牧民进行集体搬迁。搬迁到定居点的牧民群体放牧受到限制,生产方式便从游牧转变为半农半牧。各家庭牲畜养殖数量急剧下降,畜养方式也从放养转化为喂养。

牧民在搬迁时国家政策是给予15亩地的补贴,这15亩地就成了牧民从事农业生活的基本条件。据笔者调查,肃南县的农业用地主要种植洋葱、苜蓿和玉米。其中,洋葱被当地人称为“海咕咕”,他们认为种植洋葱就像赌博,如果一年风调雨顺会有相当可观的收益,然而,一旦遇到灾害年份,投入的资金就像倒入大海里一样收不回来。当地种植苜蓿较多,一方面用于自家的圈养牲口喂养,另一方面供销到内蒙古的几家大型乳制品企业。

(二)政治生态中存在族群分化现象

笔者调查的双海子村和贺家墩中,主要居住人口为裕固族,此外还有少数汉族、藏族等民族共同混居。裕固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裕固族人之间交流通常说裕固语,非本民族人难以听懂,藏族、汉族等民族在与裕固族人口的语言沟通中存在障碍。

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有两类:一是物质因素,二是非物质因素。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大多数非裕固族群体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低于裕固族群体。就调查结果来看,虽总体上说移民社区的邻里关系较为和睦,但在因物质因素发生利益冲突时仍存在民族性排外现象。调查地点的移民社区实施村民自治,其采取民俗社会组织模式,以村主任为组织中心,村主任通常是裕固族本族人,在移民社区内,本民族移民群体会占得大部分的利益,导致存在苛待非本民族人的行为,发生消极互动。

(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缺乏社区文化建设

移民社区的水电使用、交通出行已经相当便利,网络系统也实现全面覆盖。移民社区周围便利店、菜市场、小诊所、学校、养老院、文化广场等建设相对完善。但社区的文化建设不足,文化活动较少,基本只有晚上村里组织跳舞作为娱乐活动,平时也只是与邻里聊天、拉家常,对于裕固族特色文化活动组织较少。

(四)文化冲突感较弱,依旧保持游牧时的生活习俗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移民群体虽然经历着从游牧文化到城镇文化的转变,但大多数移民家庭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因此在移民过程中由文化转变带来的文化冲突感较弱,移民后游牧文化与城镇文化总体上和谐共存。在婚丧嫁娶等礼仪上,移民依然保持着游牧时的习俗。在行为上依旧重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依然信仰藏传佛教,只是现在家里有人生病更相信医生,会选择去医院看病而非找活佛念经。当地牧民的穿着已经相对现代化,只有在特殊的民族节日或重要时刻会穿民族服饰,如在结婚时选择穿民族服饰的相对较多,对配饰也较为考究。以前裕固族的民族服饰都是家里妇女手工制作,现在这门手艺已快失传,多是从商场购买。在饮食上虽然已经和汉族差不多,但依旧喜欢吃牛羊肉、喝茶,裕固族的特色吃食比如酥油糌粑、油饼、锁阳饼子等也保留了下来。

(五)网络进入移民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变化

在牧区,由于没有信号、没有网络,牧民都住在自己的草场,家家户户离得远,通信十分不方便,村里要召开会议都是提前三天开始通知,主要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现如今,通信十分方便,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手机进行。在没信号、没网络的游牧时期,娱乐活动十分有限,迁入硬件设施较为全面的社区后,闲暇时候移民会玩手机,对于新闻也有了更多关注。在牧区,家家户户住在自己的草场放牧,交通不便利,亲邻之间见面联系受限,现搬迁进社区中,集中居住的生活方式使朋友见面更方便,也可以利用网络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四、生态移民再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贷款进行农业种植的情况,但效益甚微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经常遇到被访者反映农业贷款问题严重。牧民从之前的游牧转变为半农半牧,在刚开始接触农业生产时由于缺乏农业生产启动资金,只能通过银行借贷解决。后来又由于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农业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甚至出现农业带来的微薄收益不足以缴纳贷款利息的情况。相关部门还没有给予移民群体农业补贴,也没有组织当地人系统地学习农业种植相关知识。

(二)生产现状不同导致经济存量差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农业生产也实现现代化,采用机器播种收割。然而,调查发现,移民家庭每年花费在购买或租用大型农业生产用具的费用占家庭支出将近40%,农业生产成本太高,收益却很少。由于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难以维持家庭开支需要,许多移民家庭会选择外出打工,但外出打工也缺乏正规中介组织,只靠熟人介绍,缺乏签合同的意识,自身经济权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游牧生活时期相比,移民群体虽然享受到了较好的硬件设施,但在经济上的投资明显大于游牧时期的经济投资,且收益甚微。

(三)非裕固族的移民群体难以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移民社区中绝大多数为裕固族移民群体,当然也有一些非裕固族的其他民族移民人口,比如藏族、汉族等移民群体。但同样从牧区搬迁过来的非裕固族移民却因民族属性差异导致许多优惠政策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成了裕固族移民的特权,对具有正在经历同样移民后再社会化的非裕固族群体来说十分不公平。即使夫妻两人中妻子是裕固族,丈夫也会因非裕固族移民的身份而难以享受优惠政策。

(四)老年移民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更突出

多數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比年轻人低,因此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思想相对刻板,很难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方式,大多数老年移民群体在访谈中表示还是想回到牧区生活。老年移民群体迁入定居点后和年轻人没有共同话题,老朋友相继离世,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但又难以适应。与年轻的移民群体相比,老年移民群体更需要受到重视和帮扶。

五、意见与建议

(一)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政府的角色需要实现从管理者向引导者、服务者转换,需要在相信移民群体自身能力的同时,对移民群体进行适应性引导,帮助移民群体实现从牧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完善与移民群体的反馈沟通系统,积极了解移民群体再社会化中的适应性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协商,给予移民群体一定的支持。

(二)移民群体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移民群体应摈弃以往“等、要、靠”的心理,在接受政府、社会帮扶的同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增强自身致富能力和自主生产能力。如果移民群体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全寄托在政府身上,反而会束缚自身的发展。外援性政策支持的发展推动力是短暂的、有限的,移民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形成靠自己发展的内驱力,正因为这种内驱力的存在,移民群体才能更好地进行再社会化发展。

(三)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裕固族的聚居地,独特的游牧历史使裕固族民族文化多彩纷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移民往往也意味着文化冲突,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碰撞时,应当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切不可以牺牲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代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裕固族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意识在当代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对学术研究更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四)强化社区建设,增强移民归属感

生态移民是一项系统而又十分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解决迁出地的生态保护问题,同时要解决移民迁入地的生产生活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在于强调移民社区的文化建设,给移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移民群体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
法律移植过程中我国版权制度的文化失真及其解决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跨文化因素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
应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策略初探
李安的“父性”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