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观

2020-09-02吴晟熠

神州·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命观陶渊明

摘要:本文将以陶渊明的诗歌《连雨独饮》为例,分析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哲学的具体内涵及形成原因。这一生命观对于我们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生命观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处在魏晋生命思潮背景中,又接连遭受各种生命矛盾,这使得他对个体生命的自觉认识不断深化,并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观。在当下这个生命紧张感不断加剧的时代,探析陶渊明生命观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生命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含义

“运”是天运,指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化”是大化,指自然物质的变化。在陶渊明看来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化”之中,都必须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陶渊明将生命安置在天地大化、广袤宇宙这样宏大背景中,认为生命属于万物运化的一部分。委运任化即顺应自然,听凭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寒暑、荣枯、生死都是自然运化的结果。

《庄子·齐物论》郭象注:“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任真”即听其自然、率真任情。那么何为“自然”?“自然”这个词源自道家哲学,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大体上有两层意思:一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指支配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这个“自然”就获得了本体意义,“自然”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然状态。魏晋玄学继承老庄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反对人为矫饰,用自然否定名教。陶渊明受魏晋玄风影响,反对虚矫名教,主张委顺自然,投身于宇宙万物的迁流变化之中。

二、《连雨独饮》中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生命观的具体表现

(一)乘化归尽,坦然处之的态度

在《连雨独饮》中,陶渊明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死亡的认识:“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陶渊明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有生就必然有死,生与死都是自然发展的正常规律。“运生会归尽”是造化运行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连雨独饮》这首诗写于陶渊明归田之后,此时他对生命已有较为深刻地认识,他清醒认识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无涯时间中生之有涯。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焦虑恐惧、悲观绝望;也不同与庄子的以生为累,以死为解脱的观念;陶渊明选择的是将个体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生命属于万物运化的一部分,以平淡的心看待生死。他认为对于生死运化人所能做的就是听其自然、率真任情,顺应运化的规律。这其实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的“聊乘化以归尽”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乐天安命,对生死持有一种不喜不惧、坦然接受的态度。

(二)回到现实人间,追寻生命真味

陶渊明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飘忽,对迁逝运化具有清晰的感受。尽管如此,陶渊明却并不赞同服食求仙、追求长生。这与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眷恋人生、渴望长生的思想截然不同。这一点在《连雨独饮》这首诗中,陶渊明也有清楚地表示“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陶渊明认为赤松子、王子乔这样的仙人,从未有人亲眼看到过。他对神仙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也并不支持道教追求长生的观念。陶渊明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无神论者,他主张回到现实人间,安然乐享生命中的一切,包括不可避免的生命消亡,在真实生活中寻找生命自然本真的趣味,真切体认生命的意趣。

陶渊明将求仙得道的玄远话题转向饮酒这样日常的话题,主张回到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现实世界体悟生命真谛。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的饮酒不是声色欲望的满足,不是借酒浇愁的发泄,也不是醉生梦死的放纵,他在饮酒中短暂忘却杂念,获得“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的内心平静。陶渊明通过酒,认清自我与生命的本质,饮酒是他立身于纷扰的现实人间,体悟生命真趣的一种方式。

(三)回归自然本体的意识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一句蕴含一种强烈的回归自然本体的意识。遨游八荒须臾即还的云鹤属于“归鸟”意象,“归鸟”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常使用的一个意象。“归鸟”并不只是指鸟飞回巢的表象,陶渊明也并不仅是以“归鸟”隐喻自身的“归田”,因为“归田”也并非陶渊明的最终目的,陶渊明最终要回归的是自然本体,“歸田”只是陶渊明实现回归自然本体的一种形式。上文中,对“自然”一词含义的解释中提到“自然”具有一种本体意义,可理解为万事万物本然的状态。因此,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本体其实是回归一种真朴的生存状态,返朴归真,皈依精神的故乡。

(四)精神独立于运化的生命哲学

在《连雨独饮》中蕴含着陶渊明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精神独立于运化。“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形骸”是指生命本身和生命中的经历,这些都是由运化决定的,只有委运任化。“心”指人的主体精神。陶渊明认为尽管形体会随着自然规律衰老消亡,但精神是可以独立于运化的,只要始终抱有任真之心就不会为外物所累,就能获得宁静、澄明、浑然忘我的最高生命体验。

三、陶渊明生命观的形成原因

(一)魏晋时代风气: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关注

自汉末魏晋以降,直至陶渊明所处的晋宋之交,一直是乱世,战争、瘟疫、饥荒不断,人的生命如同草芥,朝不保夕;许多文人在政治斗争中惨遭杀戮,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士人们的心头,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这一时期生死问题被提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对生命的高度关注和思考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陶渊明处在这样的时代风气和背景下,必然会对他自身生命观的形成有所影响。

(二)陶渊明自身独特的生命经历

陶渊明在生活中多次遭遇亲人的死亡,幼年丧父,中年丧妻、丧母、丧妹。亲人的接连去世,使他对生死有着敏锐的认识。而陶渊明复杂的仕途经历,又使他对人生羁旅行役之苦颇有体会;官场的黑暗,功业无成的悲哀,生活的艰辛都折磨着他,使他的行迹和心灵受到束缚。陶渊明因此决定弃官归隐,回归田园,坚守本心。归隐后,陶渊明逐渐在躬耕之乐和淳朴的乡土人情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陶渊明人生中亲人的接连去世,独特的宦游经历和归隐生活,再加上陶渊明自身高度敏感的心灵,使他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有着深入思考。

(三)老庄玄学的影响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文人们纷纷向老庄思想中寻求解脱之道,老庄思想在魏晋大行其道。陶渊明的思想也深受老庄玄学的的影响,其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观是对老庄生命观的继承与发展。道家认为生命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生命在自然中产生在自然中消亡,以回归自然为生命的真正归宿。《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集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认为生命由气聚产生,气散结束,生命是气的不同存在形式,是一种自然现象。庄子对待命运的态度是顺应“天运”,无为顺化,坦然接受造化的安排。陶渊明接受老庄生命观的影响,认同大化,认为人的生死都是自然运作的结果,以委运任化的观点化解生死问题的困扰。

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观简而言之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乐天安命,坦然面对生死,具体表现为乘化归尽坦然处之的态度;在真实生活中体悟生命意趣;回归自然本体的意识和精神独立于运化的生命哲学,其生命观对于我们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王叔岷.庄子校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钱志熙.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J].求是学刊,2018,1:114-125.

[4]杨剑锋.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J].兰州大学学报,2000,3:141-145.

作者简介:吴晟熠(1999-)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生命观陶渊明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陶渊明的“粉丝”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