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润物无声
——论美育在高师主题班会中的渗透

2020-09-0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师班会美育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运河分院文理系,江苏邳州221300)

党的十八大以后,美育就被写入各种文件或讲话中,作为官方话语得以大力推广与普及。这些文件和讲话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2019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等。在美育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又被视作热点中的焦点。学校美育推行的路径有很多,主题班会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五年制高师的教育机制极具特殊性,主题班会的作用如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学生教育、班级管理都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某高师(下文统称Y高师)坐落于苏北地区,近年来其“一月一主题”的主题教育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以2019年为例,该校依次组织了学雷锋、责任担当教育、学陶行知、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月主题活动。每月主题以主题班会课为主要依托,辅以主题板报、演讲、朗诵、征文、随手拍、国旗下讲话、绘本制作、校园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师生互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作为教育月的主要抓手,一个月四次的主题班会更是美育渗透的重要载体。美育与主题班会相结合不是新鲜事物,将美育作为手段和目的,把主题班会视为载体和契机,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优化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一、大势所趋:美育牵手主题班会顺时而生

(一)时代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渐趋开放,尤其到了当下,人人追求标新立异,更加热衷解放思想,国人集体“发声”告别曾经“失语”的状态。然而事事皆有两面性,当言论过于自由、思想过于解放的时候,扰人心智的观点也会横空出世,所谓现代步入“后现代”,审美进入“后审美”,信仰失依,社会浮躁,裹挟着癫狂与悲观色彩的世界观驻扎在人们的生活中。学校里“青年亚文化”流行于学生之中,致使他们的审美趣味趋于世俗化和大众化,一切以“潮”为宗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一切进步的或者思想解放的时代,无不大声疾呼地提倡审美教学。”[1]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里,让美育渗入学校主题班会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事实证明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Y高师在2019年3月份组织了“学习雷锋精神,促进文明养成”的主题月活动。按照活动方案要求,笔者将大主题分解为四个班会子话题,它们分别是:“学雷锋与高师生文明养成”“文明之花在高师生心中绽放”“雷锋的枪我们扛”以及“雷锋精神的当代启示”。班会课上拒绝说教,而是以雷锋事迹为切入点,抓住雷锋精神与高师生文明习惯养成的结合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们在感动中流泪,在感慨中得到心灵净化。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美”划分为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等五个方面。“学雷锋”学的是雷锋同志的人格之美,用楷模的人性光芒去辉耀学生的个体经验,这是美育思想在主题班会中最生动的渗透。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高雅的审美趣味从来都不能丢失,美育抑或更具体地讲是学校美育,应始终走在时代最前沿,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对此,国家教育部亦有明确表述:“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

(二)学校需求

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水平。教育无小事,教育问题从来都是被摆在国家发展最醒目位置上的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次课改是有力证明,众多教育专家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是有力佐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校如何培养人、教育人是当务之急,是教育工作者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初期,蔡元培在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就提出要“五育并举”,其中正包含了“美感教育”。美的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是一种从思想上影响人、从心灵上感化人的教育方式,学校美育对人的影响是终生性的影响,学校美育对于立德树人的战略性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缺乏活力的教育,也是非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必须提高站位、强化担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新路”[3]。高师向社会输出的是基础教育人才,从高师生身上抓美育更有现实意义。Y高师在“责任担当”主题教育月的活动方案中明确要求扣住“成长、责任、感恩、成人”这四个关键词,所以班会课在保留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又穿插了班级范围内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辩论赛、舞蹈比赛、主题画比赛和书法比赛等,整个活动热情不减、高潮迭起,审美和育人齐头并进,大家愿意参与,乐于接受。学生们在形式活泼的班会课上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展现了自己的专长,同时对青春的感悟、对责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当代美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艺术美育,“责任担当”主题教育月的系列活动借助艺术的形式展开,巧妙地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主题班会相结合,实现了美育的学科化和学科美育的主题化。让人欣喜的是在责任教育月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全校所有班级的常规管理成绩都有较大进步,全体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风、班风、校风焕然一新。

(三)完善自我的需求

16—21岁的高师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波动较大的危险期。这样一群高考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学生既渴望成功又内心迷茫,迷茫的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结果只能是更迷茫、更自卑、更无助、更厌学、更消沉、更叛逆,青年人该有的奋发有为的气质在他们身上不明显。在学生教育方面,中国大多数的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抓德育,有人甚至将德育等同于美育。其实不然,美育更具有陶冶性、感化性、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和趣味性,德育与美育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二者有质的区别,却也相辅相成。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德育和美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以美育作为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具有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开展的特点。”[4]渴望认同而拒绝管束的学生群体自然不喜欢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上条条框框地灌输“你应该怎样”“你需要怎样”“你不能怎样”,他们要的是“走心”的熏陶教育,是能够激活他们生活热情的情感教育,更是能够引导他们敬畏规则、敬畏生命的示范教育。Y高师“安全法制”主题教育月中有一项活动是学习《禁毒法》相关知识,形式各班自定。有的班级独辟蹊径,在征得学校同意后走进戒毒所,实地了解禁毒、戒毒相关知识。还有的班级走向街头向群众宣讲《禁毒法》相关条款、张贴禁毒书法标语、展演禁毒小剧等,以实际行动测评自我学习情况。艺术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相互作用,如此一来,老师和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达到了认知法律法规、热爱鲜活生命的教育目标,效果远超传统的教条式灌输。

二、风正帆悬:美育助力主题班会使教育事半功倍

(一)美育养德

学校教育从来不忘对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总体教育目标的提出与不断深化便是最好的佐证。主题班会课一直被认为是很好的塑德、养德的教育平台。美育可以养德,根本原因在于美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美育养德比其他教育方式养德更奏效,它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美育可以使学生在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这么做,所以说美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美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立场和道德情操的影响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大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了心灵的净化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使道德最大限度地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5]。以“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月活动为例,笔者将月主题班会分解为如下系列:“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美德”“爱国主义是一种个人美德”“爱国主义是一种传统美德”。本系列子话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为契机,穿插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国庆阅兵、时代楷模、爱国主义影片、身边榜样等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制定“六个一”工程一览表:配乐朗诵一首爱国主义诗歌,撰写一篇爱国主义文章,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熟知一位时代楷模,重温一次团员权利与义务条例,绘制一册爱国情怀绘本。鼓励“六个一”工程的展开与语文课、政治课、美术课、历史课等课程相结合,在不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的情况下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美育的基本特点在于以教育触碰人的灵魂、震撼人的灵魂、涤荡人的灵魂,通过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袁隆平院士说人最主要的品德就是爱国,青年高师生只有自身具备爱国主义品德才有报国之志,从而努力学习。

(二)美育怡情

每每新闻报道讲述一些有违社会道德的事件的时候,学生们总会抱怨“社会太冷漠”“人情太冷漠”,其实在独生子女一代身上,在00后身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存在。亲情的淡漠、友情的淡漠、师生情的淡漠,所有这些都让人倍感压抑。学校带有强制色彩的各种规定让他们更不愿意说话,因而多数人把自己锁闭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久而久之变得缺乏审美热情。心病还须心药医,学校教育中能相对快速、相对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还是美育,美育具有怡情的功效,也可套用网络热词称之为“治愈系”。“每当灵魂与精神远离,生命逐渐蜕化为一种动物性存在时,美育便脱颖而出,成为人性摆脱畸形状态的重要方法,使之再现崇高,重放光明。可见,美育是知性与道德的中介,也是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桥梁。正是美育,让生命之花绽放得坚定、优雅而且绚烂”[6]。借助美育去陶冶人、感化人,可以破除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障碍、融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使人成为有温度的人、有同情心的人、会欣赏的人。在“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活动中,笔者按照学校方案要求定了四次班会的分主题:一是“你,自卑吗?”二是“你,焦虑吗?”三是“你,努力吗?”四是“你,真的累吗?”在“你,自卑吗?”的主题班会上,笔者用三篇美文贯穿整个课堂,题目分别是:《嗯,曾经自卑过》《父亲》(作者刘鸿伏)、《你才20岁,别着急给自己贴上“一事无成”的标签》。学生们自己配乐朗读并谈感悟,有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流下眼泪,还有的同学在谈感受时联想到自身经历哽咽了。Y高师的学生大多来自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家庭的贫困和学习的困窘导致他们内心自卑,难以正视自我。教育贵在走心,以情去动情是美育的根本任务所在。这些00后们本质上并不冷漠,并不是对他人、对自己、对世事都漠不关心,只是学校教育有各种局限,不同的家庭教育有不同的缺陷,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灵枷锁还没被打开,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他们个个都是开朗、向上、乐观的00后。然而此“情”可待却需要时日,一蹴而就不太现实,主题班会的美育渗透还需持之以恒。

(三)美育促善

辨别假恶丑、区分真善美是高师生尤其需要具备的能力,人心向善是学校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美育功能的强大,关键在于运用方式的合理有效,美育可以养德,可以怡情,也可以促善。中国自古宣扬“人之初,性本善”“勿以善小而不为”,美育的促善功能体现在可以通过具体操作使人心灵向善,把对美好事物的探寻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当作生命的一大奋斗目标。笔者任班主任的班级有一位女生家庭情况很特殊,父亲身残,母亲出走,八十多岁的祖父母卧床需要照顾,自卑的心理和贫困的生活让她倍加珍惜学习机会,但是当班级同学比较吵的时候她就会当众发脾气,以至于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她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在评定国家助学金的时候,她很担忧,既渴望得到资助,又担心投票环节落选。最终票选结果出来,她是全票通过。这个事情虽然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反映了班级的这群00后们其实藏着一颗滚烫的心,这颗心向善向真向美。笔者事后私下了解为什么大家都自愿选她,有学生反映上“感恩”班会课的时候看过《三袋米的故事》和张培祥的《卖米》,知道贫困学生求学的艰辛;上“学雷锋”班会课的时候听过雷锋乐于助人的事迹,明白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美育是无形的,它利用美的多样化表现方式来感染人,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心灵的共鸣,进而实现美育的内部转化。

三、道阻且长:美育渗入主题班会困难重重

(一)身份尴尬

“美”是什么?哲人们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思考,至今也没见到一个无懈可击的概念界定。“美育”是什么?如今已经发表或出版的学术论著有多种说法,但总有缺憾。可以肯定的是美育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只能依附一定的载体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走过百年历程,蔡元培、梁启超等学者的美育观点历久弥新,在时代洪流的催逼下,美育也遭遇创新不足的窘迫。“当代美育研究却仍在重复前人的理论,很少有从事美育理论研究的学者走向学校,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当中,研究具体的美育教学问题,这是有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7]。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美育不到学校去发挥作用还能去哪?美育全面进学校恐怕还要很长一段时间。原因在于很多人对于美育的界定仍不是那么明朗。对于美育,学者们向来持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美育是和智育、德育平行的一种教育,还有人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等等。Y高师的“一月一主题”的教育活动渗透了美育思想,但不是方案制定者的主动所为,顶层设计的出发点还是德育,美育在该校主题班会中的渗透多是具体执行者在“无心插柳”的过程中误打误撞致使“柳成荫”。笔者研究生专业是美学,所以在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尝试性地加了美育的部分,而无相关专业背景的班主任恐怕都不能清楚知晓自己有没有实行美育。由是观之,美育真正全面走进主题班会的时刻还未正式到来。

(二)孤掌难鸣

蔡元培先生讲:“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8]。学校固然是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校园环境、学生社团、艺术节、读书节、教师授课、名师讲座等多种方式传递美育理念,但是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显然很难奏效。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于学校美育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学生在系列主题班会的感化之下变得或善解人意、或勤奋刻苦、或乐观开朗,但总还有一些人冥顽不化、不思悔改,依旧挥霍青春、陋习随身。比如学雷锋、责任、感恩、爱国、心理健康、文明习惯等主题班会都隐喻了劝学成分,之所以讲隐喻是因为在美育的总体性要求下,采取案例、视频、演讲、朗诵等不同方式去影射学习的重要意义,有人大受鼓舞,有人不为所动。美育不是一人一力之事,一个月四次的主题班会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班主任一个人管理整个班级亦无法做到事必躬亲,班主任之外的其他教职员工甚至不知道每个月的活动主题是什么,试问教师们在上课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思政目标?如何渗透美育?这不能不说是学校工作的不足。学校美育的纵深推广还需要整个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多位一体、多元立体的美育推行机制和美育评价机制。对此,国家明确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9]Y高师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家庭美育尚不能与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协同发挥作用。

(三)师资匮乏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时代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继续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努力在如何“育人”的问题上下功夫,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做美的代言人和美的传播者。笔者随机开展了Y高师在职的43位班主任关于美育认知度的调查(可多选),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Y高师班主任对美育认知度的调查

Y高师知道美育并能在主题班会中借机渗透美育思想的人数只占11.65%,而参与调查活动的43位班主任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占到80%,40周岁以下的班主任比例近90%,较年轻的队伍所具备的较高学历与对美育较低的认知程度很不和谐。目前,该高师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在知识结构上有待更新,教师中的班主任群体,尤其需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强化其自身的审美素质,更新其自身的教育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较高的审美境界并以身示范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之美,感悟生命之美,把握道德之美,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的班主任希望接受美育的培训,然而,近三年来Y高师鲜有班主任参与培训活动,更不要说有关美育的培训。加强学校美育,应首先把全体教师定为美育的对象,通过有计划、成系列的培训和进修,全面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从而为Y高师实现“两代师魂一起塑造”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知识的陈旧需要更新,心理的倦怠需要调适,技能培训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这个现象不是个案,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学校美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充分性值得关注。

美育在该高师主题班会中的无形渗透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更让人欣喜的是助力学校美育的实训大楼在2020年初完工并逐步投入使用,渗透美育的主题班会校本课程也已渐趋成熟。美育不仅仅是方法、手段,更是目的,主题班会形式再怎么多样化,最终都是为诠释美育的精髓而服务,或者说最终都是为了培养三观正确、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而服务。如何做好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0]美育行进在车轮滚滚的时代烟尘里有些局促,但是美育的要义从来都不能丢,对此,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尤其要坚定。当前,美育已然成为学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其不仅要渗入主题班会,也要渗入学校的角角落落和学校日常的所有工作,惟其如此,美育才能在当代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高师班会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