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音传承的现实意义

2020-08-31陈燕婷

音乐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音乐

被喻为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的泉州南音,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因为在泉州有着这么一群人,从下到上,从普通百姓到政府有关领导,自发地保护和传承着这被他们视为珍宝的南音。

首先,南音人小心呵护被他们视为“御前清音”的南音。南音人奉祀五代后蜀后主孟昶为祖师,称为“孟府郎君”“郎君祖师”,所有南音人都是郎君弟子。南音人每年为祖师举行春秋二祭,追祖溯源。对南音人来说,孟昶既为帝王,他传下来的音乐自然是帝王之乐,因而神圣不可亵渎。再加上传说康熙皇帝60大寿时,宰相李光地作为泉州安溪人,引荐了来自家乡的五大南音高手晋京献乐贺寿,被皇帝赐封“御前清客”,所奏音乐为“御前清音”,并赐宫灯、凉伞、金狮等皇家之物,其地位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南音人一贯清高,只受请不受聘,拒绝南音商业化。不以营利为目的使得南音传承历来动机纯粹即真心热爱。传统南音馆阁里的成员就由这样一群热爱南音的人组成。许多人甚至因为痴迷南音而不顾生计,弄得穷困潦倒。南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统谋的父亲苏嘉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身为船老大,本来应该吃喝不愁,但是每次出船到台湾时,船一靠岸,别人都忙着做生意,苏嘉宗则迫不及待地带上南音乐器,上岸去馆阁跟人玩南音。正是有这样热爱南音的人,所以南音能自古传承至今。如今,随着对非遗的日渐重视,南音更是欣欣向荣,备受瞩目。在泉州地区,成规模的、在相关部门备案登记的南音社团有两百多个。其中如深沪御宾南音社、安海雅颂南音社、陈埭民族南音社、东石南音社等社团,都是具有一定历史,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民间南音团体。这些社团每周在固定地点(如所在馆阁)展开固定活动,并经常跟海内外其他社团举行联谊活动。每年的郎君祭、南音比赛、南音会唱更是南音人欢聚的日子。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各种小型的、大型的、国际性的南音活动。南音人对各类活动乐此不疲,当前的南音界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其次,有志之士的大力保护。1960年,原泉州市市长王今生组建了第一个专业性乐团“泉州南音乐团”;1981年,在王今生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一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泉州南音乐团作为主要协办单位在当时及之后的十几届国际会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原晋江木偶剧团团长、晋江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国家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倡建“晋江县南音协会”,为泉州地区第一个南音协会;1985年,王今生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发起成立了“中国南音学会”,连续几年召开学术会议;1990年起,泉州地区号召各中小学开展南音进课堂活动,原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泉州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为发起人;1996年,泉州六中教师吴世忠跟李文胜联合研制了南音工X谱录入软件,得到原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常务副主席、现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的大力支持和推广;2003年,泉州市启动了南音申遗工程。同年,在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王珊的努力下,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首招南音专业本科学生;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泉州师范学院成立“南音学院”,首招南音专业硕士……

由上述可知,南音不光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受到了官方的重视,甚至被纳入教育体系。每年都有很多大中小型南音活动,南音后续人才培养蒸蒸日上,南音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形势喜人。此外,南音人、南音团体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演出、交流,许多学者将南音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文论蔚为可观。所有这些都使得南音在当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面貌,而泉州南音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了当前传统音乐保护的成功例子,经常被提及、讨论和学习。

南音之所以在当前社会能够如此繁盛,得到这么多人的重视,有这么广大的群众基础,主要原因在于其极具现实意义,是人们生活中有益的存在。南音存在的现实意义在于:

其一,南音一直以来都是闽南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方式。南音团体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许多民间音乐团体成立的目的就是营利,许多人学习某一民间音乐是作为一种职业,为了通过在红白喜事、节日庆典中为雇主表演来赚钱。而南音则不然,南音人认为南音是高雅音乐,是帝王之乐,是“御前清曲”,地位很高,所以排斥通过演唱演奏南音来挣钱的行为。在以前,学南音不但不能挣到钱,反而还要花钱。南音馆阁请名师开馆,一般一期4个月,由学员们分担聘请老师的资金。所以,学习者都是真心喜爱南音。在以前,社会上的娱乐方式很少,白天人们辛苦劳作,晚上不需要干活,很多人在一起玩玩南音放松身心,也常常呼朋唤友去听南音。《因送哥嫂》等曲目成了当地的流行歌曲,许多人都能哼上几句。如今,虽然娱乐方式多了,但是仍然有许多人闲暇时愿意学学南音、听听南音,毕竟,这是闽南独具特色的乐种,而且,用闽南话演唱的南音还是福建省唯一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乐种。南音是一种合作的艺术,需要多人一起配合演奏。南音最常见的演奏演唱形式需要5个人合作完成,包括琵琶、洞箫、三弦、二弦等乐器演奏者以及持拍者。演奏纯器乐曲时,持拍者的任务就是跟着撩拍打拍板,带唱词的乐曲,则由演唱者兼持拍擊奏,人们在合奏中,不光提高了技艺,还交流了情感。

其二,南音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南音的一大特点就是听起来平和幽静,是一种超然于世外的宁静。之所以如此,首先应归功于音乐本身的特点。南音乐曲节奏舒缓,所有曲子按撩拍分类,由慢到快可分为七撩拍、三撩拍、一二拍、叠拍和紧叠,译为五线谱或简谱时,分别对应8/2、4/2、4/4、2/4和1/4拍号。其中,南音人称三撩拍乐曲为“上撩曲”,七撩拍乐曲为“大撩曲”,这两类慢曲在南音中是相对复杂和难以掌握的。其他撩拍的乐曲则称为“草曲”,数量众多,相对容易掌握。然而,即使是最快的1/4拍子的乐曲,也不会有急促之感。另外,南音乐曲曲调进行平稳。尤其是带唱词的乐曲,音与音之间以级进为主,较少大跳。而且乐曲音域适中,整首曲子多在适当的音区进行,因而给人平和之感。其次,则应归功于演唱演奏者的诠释。南音人会对南音乐曲进行润腔诠释,但是其润腔很有节制,并不对所有音都进行加花润饰,而且润饰以单音为主,双音为辅,所以旋律进行并不花哨。南音人崇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风格,演唱演奏在情感表达方面很有节制,避免情绪起伏大起大落,因而温文尔雅。所以,长期欣赏、学习、演奏、演唱南音的人,长期沉浸在这种宁静优雅的氛围中,自然养成了不急不躁的性格。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南音都是一种阳春白雪般的存在,在众声喧哗的喧嚣环境中一如既往地坚持其传统的中和特点,努力不被其他因素侵扰。这是一种能让人静下来、慢下来的音乐。南音的这一特点,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更显珍贵。

其三,南音寄托了许多游子的乡情。人们常说,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此话虽然夸张了些,但也道出了一个现实,即无论国内还是海外,闽南人聚居的地方,经常少不了南音。南音用闽南语演唱,流传于福建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地区,并随着闽南人的足迹向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传播,甚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新加坡有“湘灵音乐社”“传统南音社”等知名社团,尤其“湘灵音乐社”,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菲律宾是东南亚国家中南音社团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共有近20个。其中“金兰郎君社”“长和郎君社”“南乐崇德社”和“国风郎君社”是目前较为活跃的几个社团,而且前二个社团都已有200多年历史;印尼则有著名的“东方音乐基金会”等。南音之所以能在东南亚传承数百年,至今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当地的闽籍华侨思念家乡,而用闽南语演唱的南音显然是他们寄托乡情的最好慰藉。海外华侨由于距离遥远,回家乡多有不便,通过南音可以聊慰思乡之情。由于深知海外华侨对南音的喜爱,所以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华侨回国探亲,一些中小学校为了吸引华侨捐资助学,让会南音的学生们演唱南音欢迎华侨回家,此举颇为奏效,许多侨亲听到南音热泪盈眶,加大了捐资力度。

其四,给了许多人创作灵感,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南音因其风格独特,与众不同,常被作为一种特别的素材运用在创作中。例如,福建籍作曲家郭祖荣、章绍同、吴少雄等人,经常在其作品中加入南音素材。郭祖荣创作于1987年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第二乐章的第一部分8个乐句,都源自南音。章绍同创作了许多影视歌曲,其中《琵琶解语不解愁》等歌曲运用了南音元素。吴少雄的交响乐《海峡之脉》运用了南音传统曲目《因送哥嫂》的音乐素材,获文化部第十六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第二名。使用了南音素材的另一部交响随想诗《刺桐城》,获“丝绸之路”交响乐国际作曲比赛第三名。此外还有交响随想诗《意韵南音》等。这些使用了南音素材的作品,都是吴少雄的得意之作。许多省外作曲家也被南音所吸引,创作了许多与南音有关的作品。例如,曾在厦门工作过的作曲家鲍元恺根据南音名曲《梅花操》、古曲《梅花三弄》的音乐素材,改编创作了南音与室内乐五重奏《梅花》;2016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组织作曲家前往福建采风,考察了南音,委约印度作曲家维杰.乌帕德亚雅创作了大型交响合唱《长安门》,第三部分《出汉关》素材取自南音同名乐曲,于2017年12月1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另外,许多南音人将南音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出现,深受大众欢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处于新加坡这一多元化的国家,其音乐表演和创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南音演奏,除了像中国一样喜欢使用大提琴、钢琴作为伴奏、合奏乐器外,还经常加入东南亚乐器,如印尼佳美兰乐器、马来西亚打击乐器等。湘灵音乐社还利用南音素材创作了许多新舞台作品,如灵感来自屈原同名诗歌的《九歌·意象》,结合了音乐、吟唱、戏曲、光影、投影、音效等元素,为观众提供视、听、闻、触、味等多方位的感官体验。陈美娥创办的中国台北汉唐乐府,1996年推出的《艳歌行》,将南音音乐与梨园歌舞科步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观感效果。王心心创办的心心南管乐坊,将南音与昆曲、古琴、舞蹈等结合,代表作品有南管现代歌剧《羽》、南管诗《葬花吟》、南管禅唱《普门品》等。厦门南乐团创作的南音乐舞《长恨歌》,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大型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创作,台湾南音名师卓圣翔编创南音唱段。许多南音人利用南音素材创编曲艺作品参加曲艺大赛,获得不错的名次。例如,泉州南音乐团曾获“2013海峡两岸欢乐汇”优秀曲艺节目一等奖……创新作品不断涌现,不胜枚举。南音给了许多人想象的空间,赋予了许多创新作品独特的韵味。

其五,留给人追溯历史的空间。南音所用乐器相当古老,尤其是琵琶、拍板和洞箫。南音所用琵琶为横抱琵琶,与其他地区流传的竖抱琵琶有很大不同,前者简称“南琶”,后者为“北琶”。著名的敦煌壁画中绘制了大量的横抱琵琶图像,最早出现于北凉时期的洞窟中。南音所用拍板为5板,顶端用绳子串起来,演奏者双手持板子下方,左手握三块,右手握两块,跟随乐曲节拍撞击发声。敦煌壁画中同样出现了大量与南音拍板在大小、型制、演奏方法各方面都极为相似的拍板,最早出现于隋代。拍板的出现年代虽然晚于琵琶,但是自唐以来,出现次数与琵琶不相上下。琵琶与拍板这两件乐器,在壁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出现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乐器,而且在南音乐队中得到了几乎原样的保存。南音所用琵琶、拍板与敦煌壁画中相应乐器的关联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敦煌壁画中的琵琶和拍板承载的是那个时代的信息,而南琶和拍板则一直活在南音中,因而,对二者之关系进行考察、研究,既能弥补敦煌壁画只有静态没有动态的缺憾,又能为南音乐器的历史溯源提供线索。

另外,南音许多乐曲唱词内容与宋元杂剧、南戏、明杂剧、传奇、小说等关系密切。例如,指套《照见我》中的6首曲子,包括《照见我》《自刘郎》《自爹妈》《自我子》《你去多多》《听伊说》等,讲述的都是元南戏《刘智远白兔记》的内容;指套《趁赏花灯》中的4首曲子,包括《趁赏花灯》《踗步近前》《脱落》《娘子有心》等讲述的都是元杂剧《郭华与王月英》的故事;散曲《鹅毛雪》《三千两金》内容来自鄭元和与李亚仙的故事,最初为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后有元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杂剧《绣襦记》等;散曲《因送哥嫂》《绣成孤鸾》《共君断约》等与明传奇《荔镜记》相关……这些乐曲,使人们得以追溯南音历史源流、追溯南音与曾风靡全国的古老剧种之联系。

南音人还有一个特点,南音先生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东西,包括唱词发言,都被严格遵循,后辈不敢随意改动。因此,闽南方言经历时代变迁,如今许多字词已不再使用,许多字词发音已经改变,但是南音乐曲中的唱词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字词、古老的发音,被语言学界喻为古汉语“活化石”。这些古老的字词、古老的发音,留给了人们追溯古汉语样貌的空间。此外,还有些学者认为南音的音乐语言、音乐构成与唐宋音乐有一定关联。这些,都留给后人巨大的研究空间,也使得我们对古老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有了活生生的音响可以参考。

综上所述,南音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可见其历史悠久,然而因为缺乏具体的史料,所以在闽南大地上究竟流传了多少年已不可知。不过,我们知道的是,南音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有着广大的受众。如今,南音不光得到闽南方言群众的喜爱,也逐渐吸引了许多外人的目光。因为南音娴静优雅,极富地方特色,对学习者、聆听者来说,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对离乡背井的人来说,可以寄托相思;对创作者来说,可以得到很多灵感……

正因为南音极富现实意义,所以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引起了大众关注,众人齐心合力,南音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陈燕婷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音乐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FATE, PLAY, LOVE
音乐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