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指向分析法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

2020-08-31李孟柯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摘 要:“语义指向”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以来,一直是众多语法学者关注的对象,有关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语义指向分析法的研究现状;二、以程树铭,汤梦甜的《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为例,对其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语义指向;研究现状;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义指向分析法的研究现状

(一)含义

语义指向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语法学界已达成共识并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语义指向分析法的含义却有很多种说法。范晓、胡裕树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陆俭明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邵敬敏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虽然学者们对语义指向的含义表述各异,但核心内容是相同的。我们认为,语义指向就是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跟另外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二)产生

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与语法结构自身的特点密切相 关。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一对应: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 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结构层次分析或者说直接成分分析的不足。要想全面描写、分析、解释句法结构的语义结构,就需要进行句法结构的语义指向分析。

(三)应用

在语义指向分析法的运用方面,人们主要探讨了状语、 补语、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

1.补语的语义指向

(1)指向主语。如:她的脸涨得红红的。补语“红红的”指向主语“她的脸”。(2)指向宾语。如:日本人要用恐怖打碎青年们的爱国心。补语“碎”和受事宾语直接发生语义关系。(3)指向谓语中心。如:它们跑得更快了。补语“更快”指向谓语“跑”。(4)指向未出现的事物。如:今天热死了。补语“死”指向句外成分。 (5)指向介词所修饰的成分。如:猎人把咬人的狼打死了。补语“死”指向介词“把”所修饰的成分“狼”。(6)指向宾语部分中的定语。如:老师写满了一黑板字。“满”指向的是宾语“一黑板字”中的定语“一黑板”。也有人從不同角度对补语的语义指向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不做展开论述。

2.状语的语义指向

(1)指向主语,如他高高兴兴地跑了过去。状语“高高兴兴” 指向主语“他”。(2)指向谓语中心,如:他轻轻地走了出去。“轻轻地”指向谓语中心语“走”。(3)指向定语。如:家里家外的事儿全是她一个人在忙活。“全”指向定语“家里家外”。(4)指向介词所修饰的成分,如: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全都爆发了大规模反战示威。状语“全都”指向介词“在”所修饰的成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5)指向动词的宾语,如:黑板上清楚地写着个“人”字,状语“清楚地”指向动词“写”的宾语“人字”。(6)指向兼语。如:老师让他认认真真地写作业。“认认真真地”指向兼语“他”。(7)同时指向主语和谓语动词。如:他轻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脸。“轻柔地”同时指向主语“他”和谓语“抚摸”。

状语的语义指向尤其是副词的语义指向研究得较为详细,总体来看,状语的语义指向可以分为指向施事者和受事者两大类。另外还有对某一特殊句式中状语的研究,副词的语义指向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都、只、就、全、也”等典型的副词。

3.定语的语义指向

(1)指向主语。如:他总算吃了顿饱饭。“饱”指向主语“饭”。(2)指向宾语。如:每当这个时候都更加想念妈妈做的家常菜。定语“妈妈做的”和“家常”均指向宾语 “菜”。(3)指向谓语。如:张三喝了两杯猛酒。“猛”指向谓语“喝”。

定语的语义指向研究起步较晚,王景丹从形容词定语的语义分析入手,试图描写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寻求规律,认为定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在语义平面上可以分别与句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动词发生联系。

通过语义指向分析法理论我们可以帮助进一步分化歧义句;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更深入的发展。

二、论文分析

这里以程树铭,汤梦甜的《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为例,从语形方面来说,主要对“把”字句、“被”字句这样的特殊句式进行研究。从语用方面来说,选取几个类型对其加以表述,即“名1+在+处所名词+动+名2”、“动+了+数量+的+名”、“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一)特殊句式中的语义指向

1.把字句

由于“把”字结构后面带补语的语义指向比较复杂,作者重点讨论“NP1+把+NP2+VP+CP”这个结构, 根据CP的语义指向情况,分以下情况进行讨论。

(1)补语语义指向NP1

如:他把做坏事的苦头尝够了。 补语“够了”指向NP1“他”。即“他尝苦头,他够了”,在这样的句子中,NP1发出动作作用于NP2上,而动作的结果CP指向NP1。

(2)补语语义指向NP2

如:我把杯子打破了。 补语“破了”指向NP2“杯子”。即“我打杯子,杯子破了”,在这样的句子中,NP1发出动作作用于NP2,而动作的结果CP指向NP2。

(3)补语语义兼指NP1和NP2

如:他把账算错了。补语“错了”既可以指NP1,“他算账,他错了”;也可以指向NP2,“他算账,账错了”。在这样的句子中,NP1发出动作作用于NP2,动作的结果同时指向NP1和NP2。

2.被字句

这里主要讨论“被”字结构后带补语时补语的语义指向情况。将这种结构概括为 “NP1+被+NP2+VP+CP”,根据CP的语义指向情况,分以下情况进行分析:

(1)补语语义指向NP1

如:杯子被我打破了。 补语“破了”指向NP1“杯子”。即“我打杯子,杯子破了”,在這样的句子中,NP2发出动作作用于NP1,动作的结果指向NP1。

(2)补语语义指向NP2

如:这些甜品被我吃腻了。例句中补语“腻了”指向NP2“我”。即“我吃甜品,我腻了”,在这样的句子中,NP2发出动作作用于NP1,动作的结果指向NP2。

(二)歧义句中的语义指向

1.名1+在+处所名词+动+名2。

如:他在车厢上贴标语。例句有三种理解,即 “车厢上”可以指向名词1,“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也可以指向名词2,“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也可以同时兼指两者。“他贴标语,他在车厢上,标语在车厢上。”这是因为“车厢上”与“他”和“标语”在空间上都可以组合,造成了歧义,出现这种情况,只有结合特定的上下文语境才能进行判断。

2.动+了+数量+的+名

这种格式产生歧义的条件是:“数量”中的“量”应表示时量,“数量”能说明“动”的时间长度; “数量”能限制“名”。如:他砍了两个星期的柴。 “两个星期”可以指向“柴”的数量,“他砍柴,柴可以烧两个星期。”也可以指向“砍”这一行为持续的时间,“他砍柴,砍了两个星期才砍完。”因此造成了例句的歧义。

3.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它产生歧义的条件是: “名”是表示人或动物的名词; “动”是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既能由“名”发出,又能支配“名”。如:连厂长也不认识。 “连”可以指向“也”,突出强调跟别人一样不认识,“这个人不认识任何人,他也不认识厂长。”在句尾补充未出现的宾语就能消除歧义;也可以指向“厂长”,突出强调厂长的身份,“没有人认识这个人,厂长也不认识。”在句首补充未出现的主语就可消除歧义。

总体来说,这篇论文论述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就造成讨论的不够深入。比如关于把字句中补语的语义指向分析可以展开深入讨论。补语的语义指向很复杂,可以指向主语、动词、宾语,当补语能成为“把”后宾语的述语时,就可以变换成“把”字句,否则就不能。如“他灌醉了我”可以说 “他把我灌醉了”。语义结构是“他灌我”、“我醉了”,补语指向“我”,“他喝醉了酒”,语义结构是“他喝酒”、“他醉了”,补语指向主语“他”,所以它不能变成把字句。

在初级阶段的汉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讲解要精简化。如“动词+得+形容词”,这类结构在教学中较早遇见,讲解时要注意简单精炼。初级阶段学生所接触的句子不会特别复杂,因而在补语教学过程中,只要能用简单明了的公式表示的句法结构一定要用公式表示。结果补语是其较早接触到的补语,通过简化,从补语语义指向的角度,告诉学生这里的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和理解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白全句的意思。

参考文献

[1] 程树铭,汤梦甜.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06):39-42.

[2] 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03):22-26.

[3] 周刚.语义指向分析刍议[J].语文研究,1998(03):27-34.

[4] 税昌锡.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62-71.

作者简介:李孟柯(1995.2-),女,汉,河南登封人,河南师范大学2018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