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形制结构研究及虚拟试衣

2020-08-31刘东升史慧刘运娟于帅余霄李卫平

丝绸 2020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

刘东升 史慧 刘运娟 于帅 余霄 李卫平

摘要: 传统蒙古袍是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田野调研,对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的款式、色彩、面料、形制、结构、工艺等服装特征与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基于CLO 3D软件,进行2 D结构复原和3 D虚拟试衣,提出了传统蒙古袍三维虚拟试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结果表明,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是集实用、审美和种族认同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利用科技手段将传统蒙古袍数字化是传承传统服饰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对于传统蒙古族服饰文化体系的丰富、完善及传统民族服饰传承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乌珠穆沁蒙古袍;服装形制;服装结构复原;虚拟试衣;数字化

Abstract: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a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tudying Mongolian costume cultur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h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of the Ujimqin tribe such as the style, color, fabric, shape, structure and craftsmanship as well as the costume culture were studied. Based on CLO 3D software, 2D structure restoration and 3D virtual fitting were performed, an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3D virtual fitting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 of the Ujimqin tribe integrates practicality, aesthetics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nomadic culture. And digitization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ostumes. Therefore, this study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costume culture system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nic costumes.

Key words: Ujimqin Mongolian robes; costume shape; restoration of costume structure; virtual fitting; digital

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作为蒙古族服饰的重要分支,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技术和艺术于一身,具有其独特的风格[1]。而随着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其使用价值和实用性在降低,传承困难。内蒙古文化厅组织大批专家深入牧区调研,将传统蒙古族服饰归纳为28个部落样式,从各部落的历史沿革、款式造型、图案图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复制了28个部落服饰的典型样式[2],乌珠穆沁就是其中一个部落。郭晓芳等[3]从乌珠穆沁传统服饰文化方面进行研究,并反思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流变中实现承继。研究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的形制和结构特征对传承乌珠穆沁服饰文化有着弥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有关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的研究多停留在样式、色彩、材质、图案方面,涉及技术层面的多为手工制作技艺,没有从结构方面进行专门性研究。相关学者分别从凉山彝族男裤[4]、近代民间长袍[5]、近代中原地区大襟服饰的形制和结构进行研究[6],为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的结构形制研究提供思路。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跳出自身所处的环境,长期深入某一地域,通过观察、访谈、参与获得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笔者于2019年赴东、西乌珠穆沁旗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探访了乌云花、志梅、其木格、萨仁通嘎啦嘎、图雅、莫德格、娜仁图雅、牡丹等许多传承人和服饰从业者,记录、采集了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的服装种类、服装形制、服装结构和制作工艺,以及近50年来乌珠穆沁部落蒙古族服饰的变迁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的种类、形制、结构特点等进行分析,复原了其2D结构图,并基于CLO 3D软件[7-9]进行虚拟试衣,探索传统蒙古袍的数字化传承方法。

1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种类

在现代服装出现之前,乌珠穆沁人常年都穿袍子。袍子根据季节可分为单袍、夹袍、棉袍、皮袍[10],皮袍又分为吊面皮袍和熏皮袍。在冬季乌珠穆沁牧民主要穿皮袍(图1),其中毛朝里的一种叫“乌土木勒德勒”,汉语为熏皮袍,其款式古朴、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据说这种袍子不怕潮湿,可以防虫杀菌,耐穿不变形,而且十分保暖,非常适合当地环境气候与牧业生产劳动。在炎热的夏季乌珠穆沁人穿着一种白色长衣(图2),称为“察木查”,汉语为衬衣的意思,但“察木查”并不是现代意义的衬衣,其使用的布料、缝制工艺与夏季的长袍区别不大,只是必须用白色的布料做衣身,其不仅保留了蒙古民族古老的服饰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春秋两季主要穿夹袍和棉袍,面料多为棉、丝织品、织金锦缎、团花緞等,多数袍子用库锦镶边,整个袍子面里绗缝间距为3~8 cm的绗缝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在20世纪60年代,面料以棉布居多,以单边窄边镶边为主;70年代,化纤面料的出现,面料的使用更加丰富,镶边逐渐变宽变多;90年代,织金锦缎开始流行,镶边除库锦边外,大量使用金线刺绣,服装特别华丽;到21世纪初,乌珠穆沁袍子出现了新样子,其袍身较之前变窄,镶边中采用各种样式的彩虹绣,十分美观。随着年代的增加,绗缝间距逐渐变窄,面料变得丰富,做工更加精良,装饰花边更加精美。

2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形制与结构研究

2.1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形制分析

图1—图3是笔者在对乌珠穆沁地区调研时采集的典型的传统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形制进行统计和研究来探讨传统乌珠穆沁蒙古袍的形制特点,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乌珠穆沁蒙古袍的种类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形制差别不大。传统乌珠穆沁蒙古袍形制主要是翻领,有直角翻领和圆角翻领两种,穿着时衣领可以立着穿着也可翻下来,这与其他部落蒙古袍的立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襟为右衽,直角“厂”型大襟,有气口,在领口、领面、气口、大襟及袖口之缘,均镶有数量、宽窄不等的库锦镶边儿,部分绣有彩色刺绣,其彩色刺绣又是区别于其他部落的一大特点;袖子比实际袖长做得长一些,向上挽起形成双层袖口,部分袖口接马蹄袖;袍身宽松肥大,有开衩和无开衩两种,领口、腋下各钉一道彩色扣襻儿,大襟、垂襟各为两道,均配以镶嵌珊瑚的银扣砣,系绸缎腰带,腰带长可達5 m。

2.2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结构复原

以一款蓝色乌珠穆沁部落棉袍为例,介绍其尺寸测量和结构复原方法,其实物如图4所示,此款蒙古袍具有典型的乌珠穆沁服饰特点。翻领、右衽、直角大襟、有气口、马蹄袖、有开衩,袍身宽松肥大;以浅蓝色的真丝绸缎为面,粉色小碎花棉布为里,内絮薄棉,通身绗有间隔约2 cm宽的竖条密线;翻领和马蹄袖均用黑色绸缎缝制;领座、气口、大襟及垂襟之缘,依次镶、绣有黑色库锦、银色包边、红色库锦、万字纹彩虹刺绣、彩虹锁边绣和金色装饰花边,色彩十分艳丽,如图5所示。通过反复精准对蓝色乌珠穆沁部落棉袍的测量,测量方法如图6所示,得出如表2所示的尺寸数据。

按照实物和实测尺寸,绘制结构图,然后对结构图进行样板修正,提取裁剪样板,确定布丝线,对位刀口,标记样板名称及裁片数等,制作出适合生产的结构样板,如图7所示。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是典型的衽式大襟形制的“十字型平面结构”,即平面直线剪裁,以通袖线(水平)和前后中心线(竖直)为轴线的“十字型平面结构”为其固有的原始结构状态,前中、后中均破缝,大襟单独裁剪,拼接在左前片上,袖身处通常有拼接,这是由于传统的面料幅宽较窄不得已而做的分割;翻领,领角多为直角形,领面通常宽为9~10 cm,通袖长要比实际袖长长10~15 cm,日常领子向下翻折,袖子向上挽起,但在寒冷天气时,领子可向上翻起,袖子向下翻出以达到保暖的功能;袍身宽松肥大,袍长长至脚踝,两侧侧缝开衩至膝盖以上10 cm,方便日常活动;领面、领圈、大襟等都有镶边,通身绗缝有3~6 cm不等的竖绗线,兼具结实耐用的实用功能,又十分美观。

3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虚拟试衣

3.1 乌珠穆沁部落三维虚拟人体模型建立

基于CLO 3D软件人体模型的参数,对典型乌珠穆沁地区模特进行真人测量,真人模特籍贯为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身高178 cm、体重70 kg的青年女子,所测量的数据如表3所示。根据实际人体尺寸,完成乌珠穆沁部落三维虚拟人体建模,如图8所示。

3.2 蓝色乌珠穆沁部落棉袍三维虚拟缝制

样板的安排对服装模拟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1]。本次模拟尝试了三次样板安排,通过初次模拟发现,这款传统乌珠穆沁棉袍是十字连袖结构,前、后片及袖片都是一体的,在CLO 3D实际样板安排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前、后、袖片只能安排在一个面上,在模拟过程中出现衣片脱落、穿模、缝合错误等现象。所以,需要对实际裁剪样板进行处理(图9(a)):第一将连袖与大身在肩点附近分割,并与原分割片合并组成新的袖片,第二将大身前后片沿肩线分割,第三在初步模拟过程中,领子始终是无法翻折,则需要将领子按照翻折线进行分割。

第二次把样板分割后进行了曲面安排(图9(b)),但是由于板片过大,曲面安排很容易穿模。第三次采用平面与曲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板安排,通过调节位置、间距和方向已达到合理的安排布局,如图9(c)所示。

CLO 3D虚拟缝合与实际缝制基本相同,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在缝制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用实际缝合方法。因为袍子的结构是大襟与右前片是重叠的,在实际穿着中是用扣子系上的,但是在虚拟试衣过程中没有符合的扣子,所以在模拟时把需要系扣的位置分别缝合3 cm长的一段线,这样在模拟过程中,衣片就不会掉下来,起到了系扣的作用。缝合完成后再进行模拟,正、侧、背面模拟效果如图10所示。

3.3 蓝色乌珠穆沁部落棉袍面料及细节处理

CLO 3D中之所以能够模拟出逼真的效果,在于其强大的面料调节系统,包括面料基本属性和物理属性。图11是通过高清面料采集,利用Photoshop软件和PixPlant无缝连接面料处理工具对面料纹理进行的处理,得到与实物相同的面料纹理,然后添加到相对应的版片中。在面料物理属性方面,由于无法实测衣服的布料属性,而是通过调节其物理属性,达到逼真效果。另外,传统乌珠穆沁袍子的扣子是特制的彩虹编扣,在CLO 3D中没有适合的模块,所以在本次试衣中采用了2 D贴图来实现扣子的模拟。

最终使用CLO 3D软件建模的虚拟蓝色乌珠穆沁部落棉袍如图12所示,通过将虚拟试衣模型与现实服装进行比较,从静态展示对比看,服装的整体廓形、色彩、面料质感和悬垂性及穿着效果基本一致。因此,利用CLO 3D制作的虚拟模型可模拟出现实服装的静态效果,为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4 结 论

通过对乌珠穆沁部蒙古袍种类、形制、结构特征及其服饰文化内涵的分析,利用三维虚拟试衣技术将技术、科技、文化相结合,并对乌珠穆沁部蒙古袍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袍身肥大,直角大襟、翻领、右衽、有气口,在领口、领面、气口、大襟及袖口之缘,有数量、宽窄不等的库锦镶边儿,六粒扣;多为棉、丝、毛、皮等天然材质和白、蓝、绿、红等大自然色彩,是集实用、审美和种族认同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

2)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是典型的衽式大襟形制的“十字型平面结构”,连身袖,在袖身处通常有拼接,前中、后中均破缝,这是由于传统的面料幅宽较窄不得已而做的分割;大襟单独裁剪,拼接在左前片上,翻领,通身绗缝有3~6 cm不等的竖绗线。

3)将CLO 3D虚拟试衣技术与传统民族服饰相结合,进行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三维虚拟建模,这是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有益尝试,为蒙古族服饰文化保护形式拓宽思路,在蒙古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层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明锐. 中国蒙古族服饰[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 2013: 638-654.

MING Rui. The Costumes of Chinese Mongolian[M]. Hohhot: Yuanfang Publishing of Inner Mongolia Publishing Group, 2013: 638-654.

[2]乔玉光. 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服饰典型样式[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4: 222-260.

QIAO Yuguang. Typical Styles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Clothing in Inner Mongolia[M]. Hohhot: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4: 222-260.

[3]郭晓芳, 马晓艳, 陈剑英. 乌珠穆沁蒙古袍构成及文化传承性研究[J]. 丝绸, 2015, 52(8): 62-69.

GUO Xiaofang, MA Xiaoyan, CHEN Jianying. Research on composition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of Ujimqin Mongolian robes[J]. Journal of Silk, 2015, 52(8): 62-69.

[4]赵敏, 张廷廷, 王英, 等. 凉山彝族男裤的形制及结构特征[J]. 纺织学报, 2016, 37(7): 121-125.

ZHAO Min, ZHANG Tingting, WANG Ying, et al. Shape and structure research on trousers of Liangshan Yi minority men[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6, 37(7): 121-125.

[5]程朋朋, 陈道玲, 陈东生, 等. 近代民间长袍形制研究与结构复原[J]. 丝绸, 2015, 52(4): 42-47.

CHENG Pengpeng, CHEN Daoling, CHEN Dongsheng, et al. Study on shape of modern folk robes and structure recovery[J]. Journal of Silk, 2015, 52(4): 42-47.

[6]朱贝贝, 李晓鲁. 近代中原地区大襟形制服装门襟结构研究[J]. 丝绸, 2018, 55(9): 74-80.

ZHU Beibei, LI Xiaolu.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plaid clothing placket in modern central plains[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9): 74-80.

[7]叶海莲, 陈依蕾. 三维虚拟试衣设计的应用研究[J]. 设计, 2018(11): 32-35.

YE Hailian, CHEN Yilei.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fashion design[J]. Design, 2018(11): 32-35.

[8]LIU Kaixuan, ZENG Xianyi, BRUNIAUX Pascal, et al. 3D interactive garment pattern-making technology[J]. Computer-Aided Design, 2018, 104: 113-124.

[9]JANG Heekyung, CHEN Jianhui. A study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DC suite and CLO 3D[J]. Journal of Fashion Business, 2017, 21(6): 87-105.

[10]张晓宇. 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女性传统服饰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7.

ZHANG Xiaoyu.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Females Costumes of Mongolian Ujimqin Tribe[D]. Hohhot: Inner Mongolian University, 2017.

[11]馬芬芬, 姜延. 基于CLO 3D的交领藏袍模型样板结构研究[J].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8(1): 11-18.

MA Fenfen, JIANG Yan. Research on the model structure of the cross-collar tibetan robe model based on CLO 3D[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38(1): 11-18.

猜你喜欢

数字化
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城市经济数字化的新引擎
“2021中国数字企业峰会”在太原举行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从千人千面到千店千策
数字化起舞
厂家如何布局营销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学科融合教学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