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本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促进研究
——以兰州大学地学通识课为例

2020-08-29孙柏年闫德飞解三平吴靖宇杜宝霞孙凡凯熊聪慧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通识学分

孙柏年 闫德飞 解三平 吴靖宇 杜宝霞 孙凡凯 熊聪慧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发展起来以后提出的一个概念,起源早,发展历史长。其源头可追溯至希腊文“Eleutherion”以及拉丁文“Artes Liberales”,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1-2]。而后,随着西方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通识教育开始涵盖“自由教育”和“基础教育”两方面的意义[3-4]。前者与古希腊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理想中的自由教育通过对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学习,旨在唤醒及培养人的多种才能,与专业程度高的“职业教育”相区别。后者于20世纪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推行,旨在培养“通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文化素养,不鼓励狭隘急躁的“专才教育”[5-6]。

该教育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后,教育界将其统一译为“通识教育”。我国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不少大学都以实施通识教育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7-8],尝试利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在这股改革浪潮中不甘落后,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和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建设了一批通识课程,并要求各专业学生须完成6学分的通识课程方能毕业。除学校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通识课程外,一些专业要求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通识课程或其他专业提供的课程中,另外选修规定的学分。

本文通过对兰大选修“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通识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兰州大学通识课程教育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在一流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讨在一流大学中实施“完人教育”以及“精英教育”的平衡点。

二、研究设计方法

为了更科学、全面地了解兰州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了4种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调研法以及课程实证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中外文电子数据库等途径收集国内外有关通识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整理总结,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观察分析法: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重要纽带,通过与美国、德国等著名高校的通识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比较,找出差异。

调研法:研究团队几位教师利用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等学校高访期间,对美、德两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实地调研。

课程实证法:设计调查问卷,运用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对选修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通识课的兰州大学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对本科生发放问卷520份,回收453份,问卷回收率为87.1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分别占38.21%、48.78%、12.20%、0.81%。专业分布上,理科占比46.34%、医科占22.76%、工科占10.57%、商科和文科各占6.50%、农科占3.26%、其他占4.07%。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从调查汇总表(见表1)来看,对通识教育有较多了解的学生占总数的75%。约有25%的学生表示对通识教育不太清楚,而这一占比与大一新生的占比大致相同。由此可见,虽然大一新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程度不高,但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逐渐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增强。说明兰州大学的通识教育获得了学生一定的认可。

(二)选课目的

如表1,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选课学生占大多数,仅有小部分学生以“获取学分”为目的,选修压力小的通识课程。这说明通过通识课程获得新知识对于本科生有吸引力,体现了他们的求知欲。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旺盛的求知欲是不可或缺的品性,能使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到,认为通识课与专业课同样重要的本科生为大多数,占65%。有85%的本科生认为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积极的影响,这体现了通识课程带给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能力可以反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与国外通识课程的比较

根据研究团队在美国、德国等高校调研以及文献查阅得出的数据,我们发现国外大学的选修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行为科学、公共演讲、作文等数种通识课类型中各选择一门课程进行选修。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以及图宾根大学为例,其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均为20%以上。由表1可以看出,高达83%的学生认为我校当前开设的通识课程类型重复率较高,涉及面窄,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低。兰大所要求选修的通识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5%,低于国外高校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表1 调查汇总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9]。前人对二者的关系有不同的论述,多体现为将二者视为对立面,并且倾向于通识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重要[6-7]。国外大学往往倾向于独立地看待两种教育模式,并从指导教育理念、支撑一系列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相应的结构和比例、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比较,得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出路”的结论[10-11]。在我们对本科生的分析调研后发现,学生能够以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他们可能对两者的定义一知半解,但在学习过程中,却能明显感受到两者对他们素质培养的助力。

首先,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后认为,在适当增加通识课学分比例的情况下,更要提高通识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课程难度设置上,要回归常识,让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对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以及授课方式内容要严格把关,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课程真正能学到东西,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其次,从学习能力与兴趣来看,大学所需要培养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12],学习不是某一特定时间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终其一生的习惯。如果说一个所谓的“创新人才”在走出象牙塔以后就丧失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逐渐被时代抛在脑后,那么这样的“人才”显然是不合格的。古往今来,凡是在科学上、艺术上或者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建树、取得卓越成绩的人,大多都对工作充满着激情和兴趣[13-14]。因此,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能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这也说明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毫不相干的两种教育理念。

最后,从创新人才的发展来看,我们应该先肯定一个理念:大学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这一理念在美国、德国等地的名校人才培养中均有体现[15]。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并终将走向社会。大学的目的是为当前社会的需求服务,培养社会适用人才。而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人才衡量标准越来越多元化,靠掌握某种技能“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国内一流大学培养的高素质本科生人才首先应掌握丰富而全面的知识,掌握基本的学术方法和技巧,并在打下宽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某种专业技能。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通识学分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学分美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