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庭院建筑设计的几个主要元素探析

2020-08-28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31

安徽建筑 2020年8期
关键词:山石庭院空间

樊 敏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

0 前言

庭院建筑是中国传统空间的形态之一,须有建筑的围合,方可形成不同功能的庭院空间。《辞源》描述“庭者,堂阶前也;院者,周垣也”。中国古典庭院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和自然的亲和,庭院与建筑、人与自然的相近相融、彼此映衬;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1 庭院建筑的堪舆选址

古代庭院建筑的建造,首先就要考察地势地形、山水风向等环境因素,所谓最佳的宅基则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形成一个背山面水、前景开阔、负阴抱阳的环境,这与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也不谋而合。相地、看风水、定朝向以及建筑的尺度都要遵从风水理论进行。其次,庭院建筑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建筑的形体、道路的起承开合等之间的协调,也要考虑与室内空间的渗透与延伸。

晋代的郭璞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中国人讲究藏风聚水、水动风生、风生水起。在风水考察中,将万事万物归结为“气”,因形察气,一脉相承,强调气脉的聚合、连续与起伏,如采用“屏墙”、“影壁”,调整门的朝向等,实现聚气、顺气的良好环境。采用虚空镂空的门窗、开敞的轩廊,将庭院变成室内的延伸和扩展,达到室内外空间的气息的连续和流通。室内为阴,室外为阳,阴阳共存互济、和谐变化。

2 庭院建筑的布局

我国古典庭院建筑有两种布局类型,一种是“四合院”式,一种是“廊院”式。四合院的布局手法是向心而筑,院中东、南、西、北四座房屋各自独立,通常以回廊、围墙将各个房屋串联起来,形成庭院的空间,这种以房屋围合院落的形式,富于变化,疏朗而不松散。这种布局形式在南方则表现为“天井院”,四面瓦屋顶坡向中间院落,即“四水归堂”。廊院式则是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在其对面建次要建筑,用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成一体。

图1 四合院布局示意

古典庭院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设计,在整体布局时,不仅讲究对景,即景物随着空间移动所呈现的层次更新和姿态变换,还注重丰富的空间序列和艺术感染力,借助亭台楼榭、山石花木、廊庑水泉,使空间互相联系、渗透、升华,达到自然的过渡和转换,体现为疏、密、曲、直的特点。如梁思成所说:“中国庭院的内部空间,如同一幅中国手卷画,人们如果要领略其全貌,只有由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真正魅力与高潮所在”。

也有一些私家庭院是面积狭小且封闭的,多采用“对景”和“借景”的表现手法,如《园冶》所说,“构图无俗,借景在因”;在布局上则是讲究含蓄、情景交融、曲径通幽,表现了虚静、阴柔的文化特点和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

3 庭院建筑设计的主要元素

3.1 房屋围墙

房屋无疑是庭院建筑的主角,它可以是宫殿楼阁、馆舍居室,也可以是寺庙道观、亭台廊榭,具有主导庭院氛围和营造烘托庭院景色的功能。庭院建筑的类型比较丰富,楼阁亭台、轩榭斋廊、厅堂桥舫等,形态各异,功能丰富。庭院之楼阁,一般建于景区佳地,除了供人们使用和居住外,可登高远眺、俯瞰风景,拓宽视野,情感和体验也随之升华,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庭院之亭,一般是几根柱子一个屋顶,围合成一个通透供休息、观景的空间,造型轻巧、布局灵活,以婀娜多姿的体态与周边景物构成一幅美好的画卷。庭院之台榭,供人登临观赏,台是高出地面、露天的、开放性的平面建筑物,有的建在岸边,有的建在山岭;而榭主要是供人观赏水景,《园冶》说:“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图2 鹳雀楼与爱晚亭

围墙是庭院建筑范围大小的边界,最初的功能主要是保护,是生活空间的屏障,后期扩展到美化和营造庭院的意境。最常见的是白粉墙,墙前栽竹置石,典雅素静。如苏州狮子林燕誉堂前的粉墙、半亭与山石的组合,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巧妙地分隔了园林的空间,又增添景物的层次感,营造出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的感觉。粉墙还有多种处理手法,可在墙前种植,可结合流水在墙下部做贴墙假山,可在墙上设置漏窗、花窗等,有利通风采光,墙面变得虚透空灵,通过漏窗展示隐约的景色,有东方美学的意蕴。此外,墙还可与廊结合起来,曲折有致、虚实结合,更有利于造景。

3.2 门洞影壁

门具有保障安全和分隔内外空间的功能,在封建社会,它代表主人的等级和地位,家族的地位越高,门槛越高、门的级别越高、装饰也越复杂。此外,垂花门的应用比较广泛,不仅用于住宅院落,还用于园林庭院中,淡化了分隔和沟通内外宅的“二门”的作用,更突出其装饰和实用功能,功能灵活、形式丰富多样,多起到障景和分隔景区的作用。在庭院内部,门常常以门洞、屏门的形式,联系和组织景观空间。门洞的设置一般要与周围的植物、路径、山石和建筑的风格要协调,使两个分隔的空间相互联系和渗透。门洞具有框景的效果,其尺寸须考虑人流量,但不宜过大,方可使景物藏多露少,步移景异,幽深有趣,达到景外有景或别有洞天的效果。

图3 门洞

影壁也称照壁、照墙,功能在于遮挡大门内外的墙面和景物,隔离和保护庭院内的活动,可美化大门的出入口,还可让客人在影壁前等候主人的接见,稍作停留,整理衣冠。

3.3 山石水泉

山石可以说是表现中国古典庭院建筑的品位的关键,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对石头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盖静而寿者”的清高脱俗的雅致,在庭院建筑中可谓是无园不石,无园不山。从南北朝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就开始欣赏奇石,在庭院建筑中置石造景,堆砌假山,营造不同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赏石文化。到了宋代,赏石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更形成了一套“瘦、透、漏、皱”的相石理论。所谓石无定形,山有定法,叠山则要利用峰、峦、洞、涧等手法的组合,营造丰富起伏的庭院空间。

山石小品的堆砌,须与周围的建筑、水景、花草树木协调,注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视觉效果。石头与植物的搭配也有讲究,如梅树边放置生石,松树搭配拙石,竹子更宜瘦石。假山的堆砌应着眼于整体,讲究山形的凹凸变化,起伏的轮廓,所谓“山不在高,贵有层次”,如扬州个园的假山叠石占全园的三分之二,其中的四季假山采用不同的石头,利用色彩与材质的变化营造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图4 扬州个园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至善至柔、容纳万物、滋养万物的德行,所以,古人特别重视水,水在庭院建筑中也是最富魅力的一种元素,可谓庭院建筑之精灵。流水既有水影摇曳的形之美,也有流动碰撞的声之美,增加了生动活泼的趣味。古典庭院建筑通常采用曲折、筑堤或造桥的手法丰富水面的层次和趣味。曲折狭长的水带,蜿蜒穿行于山石或廊亭之间,弯曲有致、逶迤萦流、妙趣横生。

叠山理水是古典庭院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手法,顺势而为,随形而筑,引水成池,筑土为山。所以,水与山石的关系最密切,常以水为中心,形成“一池三山”、“山水相依”的布局,或者山水相依,清泉石上流,山石与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3.4 花木路径

在庭院建筑中,植树栽花,通过花开花落、叶青叶黄,令观者感知四季的更迭,使人产生愉悦和诗情画意,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鸣。花木种植的位置也有章法可循,一般庭前植桂,阶前梧桐,屋后栽竹,转角种芭蕉等。花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各种情感和寓意,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则被称为“四君子”,故花木植物的栽种和搭配,不仅决定庭院的意境,也彰显主人的格调和品位。

花木植物在古典庭院建筑的文化氛围中,还有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古人将竹比作谦谦君子,有虚心好学高风亮节之意;梅不畏严寒、清雅挺秀,志坚有骨气,所谓“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菊有余香久长,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气概;兰有清新淡雅、风姿脱俗之意,如屈原寄志于兰,“兰芷幽而有芬”。

路径即园路,是庭院建筑的脉络,它划分景色空间、引导观赏,同时又将各个景区连成一个整体。园路讲究含蓄的意境,曲折有致,若隐若现的曲线贯穿于花草树木、楼阁山石之间。园路的布局则讲究在规则中求变化,通顺又不能平直无味,在庭院建筑中应根据地形地貌和景点的分布因地制宜,因景得路,自然天成。

图5 苏州留园

4 结语

古典庭院建筑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和审美、流淌千年文化情怀的空间,也是安顿生命、维系亲情和安放灵魂的场所。无论是秦砖汉瓦、寺庙祠观、宫苑民居,还是青瓦粉墙、木门铜锁,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巧,显露的是中国人“中和内敛,不事张扬”的哲学,诗情画意的艺术精神的构建,和对身心劳顿的生命寄寓的需求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猜你喜欢

山石庭院空间
雷运华
回到庭院
空间是什么?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庭院
创享空间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庭院中的童年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斑鸠飞落的庭院